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歷經十年淬煉,已成為新時代管黨治黨的“金色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堅決扛起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持續打造作風建設“江蘇樣本”。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系統梳理江蘇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的歷史傳承,對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書記對江蘇作風建設寄予厚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以及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多次作出具體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江蘇持續深化作風建設指明了方向。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首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中,總書記充分肯定江蘇作風建設取得的明顯成效,指出從嚴治黨的重點,在于從嚴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標準嚴格、環節銜接、措施配套、責任分明。要求江蘇“在從嚴治黨上有更強意識、更多舉措、更大作為”。
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各級黨委要牢牢扛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勉勵江蘇廣大干部群眾“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以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上下一心,真抓實干,奮發進取,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實現良好開局”。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各級黨組織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落實‘重實踐’要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學促干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鹽城,在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指出,新四軍的歷史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要用好這一教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提振全社會發展信心,黨員干部首先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干。要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建立長效機制,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激發全黨全社會創造活力。
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要求各級黨組織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廣大黨員干部要勇挑重擔、開拓進取,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作風和遵規守紀、清正廉潔的形象,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既飽含對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優良作風保障高質量發展的高度關切,又寄予著對江蘇“走在前、做示范”的殷切期望;既立足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更深植于江蘇這片紅色熱土孕育的優良作風與精神血脈。
江蘇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的歷史傳承
江蘇是全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也是淬煉黨的優良作風的重要陣地。100多年來,黨帶領江蘇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實踐中,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留下了無數彰顯我們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動人故事和英勇事跡,為推進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啟示。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信念是本,作風是形。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優良作風,始終源于黨員干部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堅守。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南京雨花臺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最集中的殉難地。烈士們不少出身書香門第或殷實家庭,受過高等教育,本可以選擇更加舒適安逸的生活,卻毅然選擇了一條充滿艱險的革命道路。曾任江蘇省委書記的許包野直言“共產主義事業需要付出代價,需要付出許多人的鮮血和生命”。鄧中夏在獄中對難友說:“請你告訴大家,就是把鄧中夏的骨頭燒成灰,我鄧中夏還是共產黨員。”守島英雄王繼才秉持“守島就是衛國、國安才能家寧”的信念,畢生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用一生兌現了“守到守不動為止”的誓言。無數共產黨人面對重大考驗所展現的堅定立場,印證了黨性修養對作風養成的決定性作用。
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作風關系人心向背,關系事業成敗,優良黨風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抗戰時期,新四軍以不拉夫、不派款、不擾民的“三不”政策,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1943年,為掩護干部群眾安全轉移,駐淮陰劉老莊的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4連官兵,與數倍于己的敵人血戰到底,全連82人全部壯烈犧牲。從宋公堤到惠生堤,從“新四溝”到雪楓堤,一座座民生工程成為黨群關系的“連心橋”。淮海戰役中,500多萬民工在千里運輸線上肩挑手推,運送物資,譜寫了一曲人民戰爭的支前凱歌。歷史深刻昭示:永葆人民至上政治本色,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根本利益,是黨的優良作風最鮮明的標識,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所在。
作風建設必須嚴明紀律強保障。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鐵的紀律都是我們黨干事創業的基石。抗戰時期,新四軍剛組建就制定了十條軍規,隨后陸續出臺《三大紀律、六項要求和十項注意》和《新四軍擁政愛民十大公約》,為作風紀律建設打下堅實的制度根基。從黃克誠率部露宿群眾家門口,到粟裕賠償一棵楊樹苗;從蘇中分區交通站長私賣一條棉褲被開除黨籍,到一名連長貪污6元錢被繩之以法,鐵的紀律成為鍛造優良作風的堅實基礎,成為新四軍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性、黨風、黨紀是有機整體,黨性是根本,黨風是表現,黨紀是保障。唯有以鐵的紀律筑牢制度防線,才能確保作風建設落到實處、取得長效。
作風建設必須堅持抓住“關鍵少數”以上率下。作風建設能否落到實處,領導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至關重要。轉戰大江南北的新四軍高級將領彭雪楓曾說:“帶兵之道,貴在以身作則。”他堅持與士兵同吃一鍋飯、同睡草鋪,行軍途中親自為傷員抬擔架,甚至將戰馬讓給老百姓馱糧食。正是這種與群眾“零距離”的優良作風和嚴以律己的革命風范,讓他率領下的新四軍第4師短短兩年間從500人發展到5萬之眾。改革開放后,在“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的拼搏歷程中,蘇南基層黨員干部始終沖鋒在前:張家港黨政領導班子在荒灘上“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江陰領導帶著干糧奔赴北方開拓產品銷路,昆山干部為引進外資在火車站“蹲守”外商。這種“干部敢為、地方敢闖”的作風,不僅創造了經濟奇跡,更塑造了“親清政商關系”的典范,印證了作風建設就是生產力的深刻邏輯。這些鮮活例證充分表明:唯有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才能凝聚起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才能帶動黨風政風持續向好。
回望百年征程,江蘇大地始終是錘煉堅強黨性的熔爐、培育優良作風的沃土。從雨花臺烈士用鮮血鑄就的信仰豐碑,到淮海戰役支前小推車連起的民心長城;從新四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鐵紀傳承,到黨員干部踐行“四千四萬精神”的實干擔當,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正是江蘇黨員干部貫徹落實總書記囑托最深厚的底氣、最堅實的根基。
用紅色資源賦能江蘇挑大梁光榮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用活豐富的黨史資源,使之成為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持續推進黨的作風建設過程中,江蘇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切實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轉化為深化作風建設的扎實行動,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
著力打造江蘇革命文化重要弘揚地。一方面,加大紅色資源保護力度。認真貫徹《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江蘇省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加強革命文化遺存保護,探索建立省級革命文化遺存資源數據庫,做好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實行革命文化遺存保護責任人制度,夯實革命文化傳承弘揚的物質載體,建強黨的優良傳統傳承弘揚主陣地。
另一方面,加大革命文化研究力度。全面加強對周恩來、雨花英烈、新四軍東進北上、淮海戰役等江蘇重要革命歷史人物和重要事件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功勛模范事跡、人民群眾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的研究,系統梳理江蘇革命、建設、改革各時期的優良作風典范,持續推出體現時代特征、符合實踐要求的研究成果,為深化作風建設提供歷史鏡鑒。
努力開創江蘇特色黨政機關文化品牌。系統化搭建紅色課堂。發揮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龍頭作用,經常性開展專題學習、專題研討,推動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帶頭踐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發揮干部教育培訓機制作用,通過組織調訓、干部輪訓等形式,定期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推動黨員干部從思想上固本培元,通過外在約束和內在自覺的有機統一,凝聚起加強作風建設的強大合力。常態化開展紅色體驗。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加大黨史題材特別是反映黨的優良作風的文藝作品的創作力度,推出更多紅色調、中國風、年輕態的新媒體作品,持續深化黨的光榮傳統宣傳教育,創新展現江蘇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的生動實踐。依托革命遺址遺跡,整合紅色資源,通過串點連線、以線帶面,系統開發“黨的作風建設”主題研學路線,形成一批具有江蘇特色的作風教育“打卡地”。
堅決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光榮使命。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首要任務,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歷次重要講話精神,系統把握“四個著力點”與“四個走在前”“四個新”“4+1”等重大要求,加快將“路線圖”轉化為“施工圖”“任務書”,以過硬作風推動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地見效。始終把錘煉作風、提升本領作為基本要求,引導黨員干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自覺強化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持續提升“八個本領”和“七種能力”,不斷鍛造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務實作風。始終把以民為本、服務人民作為根本宗旨,引導黨員干部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牢固樹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認識,自覺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路線和工作方法,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工作得失成敗的重要標準,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執筆人:侍曉莎、張磊、束偉、谷風)
責任編輯: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