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ving the “Disput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and the West\" with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LIU Guangfeng1, HAN Yuzhe2
(1.Schoolofxism,angaiUivesityofinanceandEconomicsagi33,ina;2.hoolofo 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Beijing102488,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Disput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and the West” lies in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and its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profound cultural rejuvenation which is undergoing an ireversible historical process,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 with cultural power in the New Era is 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 the face of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and the marginalizing threat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present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trends in human civilization. It has also debunked the myths of the Western-centered perspective on civilization and elucidated the methodology for resolving the“Disput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er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value and method. It explores and opens up a path to resolve these disputes through adhering to the“Two Integration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constructing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and upholding integrity, innovation,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The thought sublimates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roadens the responsibility horizon of a 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and outlines a new vis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delineates a novel conceptualization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reby unveiling a hitherto unexplored domain for the edific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Moreover, it provides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solution;“Disput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and theWest\"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盵這一重要講話為我們追溯“古今中西之爭”的由來,堅定“古今中西之爭”的正確歷史觀,揭示中國共產黨人破解觀念層面上“古今中西之爭”的機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古今中西之爭”的由來及本質
重視在歷史長河中審視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從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案,既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的一個重要密碼,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質??疾臁肮沤裰形髦疇帯钡挠蓙砑氨举|,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路徑。
(一)“中體西用”的實踐及其困境
晚清時期,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國內局勢的動蕩,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這一主張力求保留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與制度核心(“中體”),同時借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西用”)。這種主張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留戀,以及對外來文化的謹慎態度。誠然,“中體西用”為中國引進現代教育、軍事和工業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撐。然而,也產生了內在矛盾:一方面,現代化需求難以被傳統文化真正容納;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也無法通過西方技術得到解決。
(二)古今斷裂和中西對立以及由此帶來的認同風險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中國學界迎來激進文化轉向。一些知識分子(如陳獨秀、胡適等)倡導全面學習西方民主與科學精神,痛批儒家文化和封建倫理,認為這些是中國落后于世界的主要成因。他們力主破除“古”的束縛,追求“今”的進步,期待用徹底改造中國文化來實現民族振興。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古今斷裂”與“中西對立”使國人深刻焦慮自己的身份認同: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保持中國本土特色,又融入現代文明,成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面臨的重大難題。
(三)文化虛無主義與全盤西化思潮強烈沖擊文化主體性
回眸中國近代文化演繹史,我國文化主體性所受沖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文化虛無主義興起導致文化方向的迷失。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影響,部分中國知識分子走向極端,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毫無價值”,主張徹底拋棄。這種文化虛無主義傾向不僅否定了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還嚴重打擊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使許多人開始懷疑自身的文化根源。二是全盤西化的挑戰與反思。全盤西化論者力推完全效仿西方,包括語言文字、生活方式乃至政治制度。這種試圖通過快速與國際規則接軌以實現國家富強的思潮,給中國帶來了雙重難題一既導致文化殖民和文化主體性的喪失,又引發民眾自身文化歸屬感的迷失。
(四)“古今中西之爭”的本質
何為“古今中西之爭”?回眸中國近代文化發展史,可以發現,“古今之爭”是指傳統(古)與現代(今)的沖突,“中西之爭”是指本土文明(中)與外來文明(西)的碰撞?!肮沤裰形髦疇帯笔侵笗r間上處理古代與當代、傳統與創新的關系,空間上處理自身與他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其本質是對中國發展道路與文化認同的深層探索。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歷史因緣
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待古代與當代、中國文化價值觀與西方價值觀方面,“古今中西之爭”面臨新的時代境遇。
第一,市場經濟與全球化加劇了文化認同危機,使本土文化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對外開放與市場化改革,中國逐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取得了舉世矚自的成就。然而,在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西方價值觀也廣泛傳播開來。隨著消費主義、個人主義等西方理念滲透中國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逐漸改變,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呈現弱化趨勢。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質疑傳統文化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進而產生了新的文化認同危機。不僅如此,文化同質化現象也隨之而來。西方影視、音樂、品牌等文化產品占據中國市場主流地位,本土文化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在國際舞臺上,如何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形象,避免簡單復制或迎合西方標準,也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第二,中華文明現代轉型面臨理論與實踐困境。這一轉型始終伴隨著“傳統與現代”的內在張力。理論上,如何將傳統智慧轉化為現代治理優勢,亟待實現理論突破。倘若無法完成這一轉化,文化認同危機可能會持續加劇,甚至陷入“經濟崛起但精神空虛”的悖論。實踐上,盡管中國實現了經濟騰飛,但文化領域的轉型依然任重道遠。傳統儒家文化、宗法制度與現代社會的個體權利、法治觀念之間仍存在深層沖突。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呼喚突破“傳統一現代”
二元對立敘事。西方現代化理論長期將“傳統”與“現代”對立起來,認為非西方文明必須拋棄傳統才能實現現代化。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表明,這種二元敘事已不合時宜。中國通過融合社會主義制度、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探索出一條“傳統與現代共生”的發展路徑。例如,在脫貧攻堅戰中,既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借助了基層鄉賢文化的力量。倘若繼續沿用“傳統一現代”對立框架,可能會割裂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甚至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陷阱。因此,需要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念重構敘事,將“古”與“今”、“中”與“西”視為動態融合的有機體。
第四,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需求。面對西方現代化暴露的工具理性膨脹、生態危機、文明沖突等局限,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在超越“文明優劣論”“文明隔閡論”“文化沖突論”中揭示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無疑,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闡述了諸多新見解:一是文明實踐性,強調文明形態本質上是實踐的產物,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發展足以證明,文明形態并不存在固定模板;二是文明共存性,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并非封閉的民族敘事,恰恰相反,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共同發展,重構人類文明關系;三是包容性超越,強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既不復制西方模式,也不走老路,而是以開放姿態整合多元文明成果。這些理論建構,回應了“如何避免文明同質化”“如何實現多元共生”等時代之問。
總體而言,中國正在探索一條既扎根傳統又面向未來、既本土化又世界化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過程不僅是對自身歷史的回應,更是為人類文明多樣性提供新選擇。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主要內容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新時代,“古今中西之爭”如同懸于中華民族精神天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拷問著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路徑。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恢宏的歷史視野、深邃的理論智慧,為這場百年論爭提供了系統破解方案,其核心貢獻體現為“四重突破”。
第一,理論突破:以“兩個結合”重構文明坐標系。其一,激活傳統根脈,熔鑄現代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創造性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破解了“古今之困”。這一結合絕非簡單拼接,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中跨越時空的思想基因。其二,超越二元對立,確立主體坐標。面對“全盤西化”與“復古守成”的極端化傾向,習近平文化思想重構人類文明觀,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倡導文明平等觀。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主體性”破局,突破“傳統一現代”“東方一西方”的對抗性思維,提出“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的文明平等觀。通過構建“馬克思主義為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的文明新形態,這一文明新形態既摒棄“西方中心論”的文化霸權,又超越“華夏中心主義”的封閉心態,強調每種文明都是“人類創造的寶貴財富”,在人類文明坐標系中確立中國文化的自主方位。二是重構文明演進邏輯。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舊邦新命”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非斷裂的產物”。三是確立文明共生范式。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智慧,推動建立文明交流的“第三空間”。
第二,實踐突破:以中國式現代化開辟文明新路。首先,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度闡釋了賡續文明基因的現代化實踐。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本質上是文明更新的歷史進程。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我們的現代化不是對傳統的斷裂,而是“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從“小康”概念的當代詮釋,到“共同富裕”對“天下大同”的繼承發展,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獲得新生。其次,習近平文化思想闡明破解發展悖論的文明方案。西方現代化模式曾制造“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尖銳對立。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特質,既吸收工業文明成果,又規避其工具理性陷阱;既保持開放包容,又堅守文化根脈,為人類破解現代性困境提供東方智慧。
第三,方法論突破:以歷史辯證法解構文明迷思。首先,習近平文化思想超越“沖擊一回應”
的思維定式。針對近代以來“西方沖擊一中國回應”的解釋范式,習近平文化思想引入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強調“西方的興起始于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戰爭”。這一論斷戳破“文化決定論”迷霧,將文明比較置于物質生產與歷史實踐的堅實基礎上,還原了“古今中西之爭”的本質是發展道路之爭,而非文化優劣之爭。其次,習近平文化思想倡導構建雙向闡釋的對話體系。這種雙向闡釋既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以中華文明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這種雙向闡釋消解了“體用之爭”的理論困局,形成如“陰陽兩極”般的動態平衡一馬克思主義提供方法論,中華文明貢獻價值論,二者在交互中生成新的文明形態。
第四,價值突破:以文明自信引領精神復興。首先,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重建文化認同的精神基石。面對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自卑心態,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自信”重塑民族精神脊梁。習近平文化思想通過系統闡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將文化自信建立在對自身文明特質的理性認知上。這種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歷經“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淬煉后的從容底氣。其次,習近平文化思想開創了文明互鑒的新范式。習近平文化思想超越“文明沖突論”,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踐行“和而不同”的文明觀:既反對文化霸權,又拒絕文明隔閡;既守護文化根脈,又推動創新轉化。這種開放包容的姿態,使中國成為多元文明交響中的定音鼓。
四、習近平文化思想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主要路徑
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重要論斷,為破解“古今中西之爭”路徑提供了諸多見解。
(一)闡明堅持“兩個結合”的道理、學理和哲理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13(簡稱“兩個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方法論突破中,對“兩個結合”的重要方法論進行深刻闡釋。
一是闡明堅持“兩個結合”的道理。為了闡述馬克思主義為何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闡明,雖然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二者之所以能結合,主要在于“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5。馬克思主義是“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第二個結合”是魂脈和根脈的結合。堅持“兩個結合”是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重要法寶。
二是闡明堅持“兩個結合”的學理。為闡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什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三是闡明堅持“兩個結合”的哲理。為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出,“第二個結合”并非簡單拼接,而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實現文明基因的重組;結合不是“拼盤”,而是“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6。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解決了古與今、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問題?!皟蓚€結合”體現了“中與外”“古與今”的貫通融通。
(二)堅定文化自信基礎上的文化創新與引領
面對文化自大與文化自卑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及國際敵對勢力長期運用各類手段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進行的打壓、閹割乃至摧毀等嚴峻挑戰,習近平文化思想構建起以文化自信為基石的文化創新與引領理論。
其一,深刻闡釋堅定文化自信的道理、學理和哲理。首先,闡明為何要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10。強調文化自信已不僅僅是一部分人思想觀念層面的價值追求,而是關乎中華民族國運興衰的重大課題。其次,闡明中華文化何以自信。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輝煌歷史以及由此孕育的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卓越成就及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再次,闡明應對中華文化“什么”自信。即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的自信,以及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最后,深刻闡釋如何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1]10
其二,深刻闡明文化創新的實踐進路。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為激活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文化創新應力求實現“古”與“今”、“中”與“外”的有機融合。首先,積極推動文化內容創新。應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元素,如將“敬老愛幼”轉化為現代家庭文明建設的實踐,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綠色生態發展的實踐。其次,積極推動文化形式創新。要借助先進科技(如元宇宙)活化文化遺產(如故宮數字文物庫),通過文藝創作重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再次,積極推動文化機制創新。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傳承(如非遺工坊、鄉村博物館等),努力培育“政府引導 + 市場運作 + 民眾參與”的新文化生態。
其三,明確文化引領的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中華文化世界話語權的提升,關鍵在于文化引領方面加強價值輻射與文明對話。首先,強化對內引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借助文化產品傳遞主流價值(如用《覺醒年代》謳歌家國情懷),凝聚中華民族共識,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其次,重視對外文化引領。可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孔子學院、國際傳播平臺(如CGTN),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再次,倡導文明互鑒。既要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也要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如精準扶貧經驗),推動多元文明和諧共生。
(三)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增強文化主體性的根本路徑和時代使命。為此,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做了諸多論述。首先,闡明何以能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中華五千多年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筑牢了文化根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撐。其次,闡明構建什么樣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盵3]21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就是秉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4]478的思路和理念;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最鮮明的品質,就是堅定文化自信和學術自信,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升華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粹。再次,闡明如何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度融合,本質是文明基因與現實土壤的共生共榮,需要通過理念革新、學科融通、話語重構與人才鍛造的協同推進,激活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構建起既能解釋中國道路、又能回應人類共同挑戰的知識體系。
(四)闡釋堅持守正創新的內涵、緣由及要求
面對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怎么走、怎么做”等一系列時代之問,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闡明守正創新的基本內涵:一方面,強調“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11;另一方面,強調“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守正創新,既不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片面地講厚今薄古,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否定或完全照搬,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是深刻闡釋守正創新的緣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盵4]16-17
三是闡述了守正創新的要求。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要“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該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堅決不改”[5]11-12,“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σ]30,“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7]30。
(五)詮釋堅持開放包容的立場與原則
“古今中西之爭”延續至今,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現代化語境下的“西方中心說”與原有文化保守主義處于對立狀態。文化保守主義者一味固守古代文化和本土文化,難以做到開放包容;全盤西化論者則信奉“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觀念,認定“中不如西”,不加甄別地全盤照搬西方模式,同樣缺乏開放包容的胸懷。為構建超越文化保守主義和全盤西化論的話語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重要理論。
一是以尊重文明多樣性為基本立場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狹隘文明觀。習近平文化思想通過化解“古今中西之爭”,構建“新的文化生命體”,對現代文明作出創新性闡釋。這一理念打破了傳統文明認知中的二元對立桎梏,揭示了文明發展的本質規律,既肯定世界文明形態的豐富多元,又強調對不同文明獨特性的尊重,更倡導以平等、包容的態度推動文明間的交流互鑒。這一理念為全球文明對話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提供了極具價值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這種“新的文化生命體”所蘊含的文明觀超越了以往“西方中心主義”認為文明國家只有“中心一邊緣”之分,取而代之的是主張開放包容的對話原則,主張人類文明是各具特色、平等交流、相互包容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生命體”,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獨斷。
二是秉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學習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在文化發展進程中,既需要對民族精神基因進行批判性繼承與創造性轉化,也離不開立足時代語境的開放借鑒與實踐再造。一方面,需以歷史主動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使其與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需對外來文化進行理性甄別與選擇性吸收,通過本土化改造實現優秀成果的有機融人。破解“古今中外”的文化發展悖論,需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在批判性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過程中,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度融合,最終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時代特征與世界視野的文化發展新格局。
鑒于此,習近平文化思想闡明:“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J1唯有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才能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才能以大歷史觀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好地破解“古今中西之爭”。
五、習近平文化思想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對于人們重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擔負起文化強國使命,勾勒中國特色文化建設新圖景,開辟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新境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一,深化了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霸鯓訉Υ緡鴼v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盵8]8面對文化自卑論和文化自大論的消極影響,針對長期以來國內存在的文化虛無主義、全盤西化論等帶來的社會風險,習近平文化思想澄清了許多模糊認識。一是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強大魅力,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和邁向現代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脈”。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9]18。二是提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堅定文化自信。三是指明了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方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四是闡明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路徑—堅持“兩個結合”。這些文化哲學智慧,為人類文明躍升提供了“傳統與現代共生”的中國范式。
第二,拓寬了人們對擔負文化強國責任的認識新視野。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地回答了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文化強國、怎樣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時代課題,為人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如何肩負文化強國建設責任提供了實踐指南,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的實踐難題。具體體現在:其一,強調宣傳工作要牢記“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指出,宣傳思想工作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0]23。其二,闡明文化宣傳的新使命。強調文化宣傳應堅持“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目標。其三,闡述文化領域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新要求。強調以文化主體性凝聚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這些文化實踐經驗不僅確保了中國文化強國建設的正確方向,更深化了人們對自身肩負文化強國責任的認知。
第三,勾勒出中國特色文化建設新圖景。一方面,摒棄西方中心主義狹隘文明觀。與西方文明觀主張的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文明隔閡論、歷史終結論等狹隘文明觀不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闡發人類文明發展需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根本原則,深刻批判歷史終結論和反全球化思潮,以人類解放的價值關懷把握中國特色的文明承諾,展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格局和天下情懷,為人類文明的更新發展呈現了不同于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及其現實表現形態的新圖景。另一方面,正視并化解西方現代化模式弊端。面對西方現代化模式長期造成的生態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仰赤字與和平赤字,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指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在發展進程中高度重視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中國積極探索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足、生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全球視野與天下情懷,倡導世界各國秉持互利共贏理念,共同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僅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更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中國智慧和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
第四,開辟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認識新境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且精準地回應了“建設什么樣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怎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時代之問,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科學的指引。
首先,闡明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內涵。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備多重重要屬性:從領導主體看,它是由中國共產黨引領的社會主義文明,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文明建設進程中的核心導向價值;在文化根源層面,其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穩固樹立中華文化主體性,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就文明形態而言,它涵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在協同共進中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文明范式;此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博采眾長以豐富自身內涵,推動人類文明的多元交流與互鑒。
其次,闡明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路徑。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實現這一重要戰略自標,需從三方面著力:一是深入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要前提。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出,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準確把握這五大特性,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思想前提。二是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必須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為本質規定性,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以文明交流互鑒為發展路徑。三是堅定文化自信。要賡續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綜合性視域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引領人類前進方向的文明新形態。
六、結語
習近平文化思想打破了文化復古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及全盤西化論的文明觀,駁斥了“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等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科學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相處”“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等一系列重大課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彰顯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開辟出更美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9]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0] 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責編:程愛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