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工院校車身修復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肩負著培養具備良好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將思政教育有效滲透到車身修復課程中,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分析了車身修復課程滲透思政教育的意義,探討了當前滲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滲透途徑,旨在為技工院校車身修復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技工院校 車身修復課程 思政教育 有效途徑
隨著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車身修復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1]。技工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車身修復課程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具備良好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的高技能人才[2]。然而,當前車身修復課程在滲透思政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探索有效的滲透途徑,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1 車身修復課程滲透思政教育的意義
1.1 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車身修復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要求較高,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責任心和團隊協作精神[3]。將思政教育滲透到車身修復課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提升其職業素養。
1.2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思政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在車身修復課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時,思政教育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迅速找到解決方案。
1.3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車身修復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思政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和紀律意識,為他們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5]。同時,專業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技工院校車身修復課程滲透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2.1 從教材編寫上進行整本書的思政設計
技工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在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需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教材作為知識傳授的主要載體,其編寫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在車身修復課程的教材編寫中,技工院校應當積極探索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其中的有效途徑。技工院校在編寫車身修復課程教材時,應明確思政教育目標。這些目標應與車身修復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等。通過設定這些目標,教材編寫者可以有針對性地挖掘和整合思政教育資源,確保思政教育在車身修復課程中的有效滲透。
教材編寫者需深入挖掘車身修復領域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可以介紹車身修復行業的發展歷程和杰出人物的事跡,以此激發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時,還可以結合車身修復工作的實際案例,講解安全責任、團隊合作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思政主題。這些元素不僅能夠豐富教材內容,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
在教材內容的組織上,技工院校應注重將思政教育元素與車身修復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可以通過設置專門章節或模塊的形式,將思政教育內容與車身修復技術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等相結合。例如,在講解車身結構時,可以引入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規劃和成就,以此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講解車身修復工藝時,可以強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
此外,教材編寫者還應注重創新教材形式,以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采用圖文并茂、案例分析、互動問答等多種形式,使教材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同時,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二維碼鏈接、在線視頻等,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思政教育資源。
2.2 設計課程融入思政的元素、融入的方式
技工院校車身修復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其中。工匠精神是國家大力弘揚的職業精神,也是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追求目標。在車身修復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形成“青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的學習氛圍,身懷扎實技能,滿懷信心地投身到國家建設中去。同時,通過實際案例,向學生展示工匠精神的內涵,如精益求精、匠心筑夢等,鼓勵學生在車身修復領域不斷追求卓越。
技工院校車身修復課程在滲透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還應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專業課教師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較多的人群,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和專業水平,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學校還應加強對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政教育能力。
2.3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出思政元素
技工院校教師應深入挖掘車身修復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車身修復課程不僅涉及鈑金、車身維修鉗工、焊接、車身修復等專業技能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等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主動將這些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結合,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專業技能實踐中踐行工匠精神,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
技工院校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在車身修復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強調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通過引入行業內的優秀案例和反面教材,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職業道德在職業生涯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職業道德討論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技工院校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車身修復行業的重要職業精神,它要求學生具備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實操訓練、項目化學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例如,在車身修復實操訓練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工藝規范進行操作,注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從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教師應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車身修復課程教學。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國家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成就,講述車身修復技術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鼓勵學生為國家的汽車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技工院校教師應加強法治觀念教育。在車身修復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通過講解相關法律法規和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養。
技工院校教師應注重課程思政與專業技能培養的深度融合。在車身修復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將思政教育內容與專業技能培養緊密結合,通過項目化教學、校企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專業知識,同時接受思政教育。例如,在校企合作項目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和行業規范,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團隊協作精神。
此外,技工院校教師應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車身修復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確保思政教育內容能夠貼近學生實際,提高教學效果。
2.4 從教學評價上(師評、生生互評等)體現思政元素
技工院校車身修復課程滲透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教學評價環節同樣能夠得到充分體現。這一環節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能掌握情況,還著重考察其思政素養的培育成果。技工院校教師在車身修復課程的教學評價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他們不僅依據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水平進行評價,更注重觀察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展現出的職業道德、安全意識、團隊協作等思政元素。教師的評價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在專業技能和思政素養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學生之間互評是教學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車身修復課程中,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項目實踐等形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他們相互觀察、相互學習,對彼此的職業道德表現、工作態度、溝通能力等方面有著直觀的了解。生生互評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激勵和經驗互補,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同時,這種評價方式也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在團隊協作中的位置和角色,增強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除了傳統的師評和生生互評外,技工院校還可以引入家長、企業相關人員等多元主體參與教學評價。家長的評價能夠反映學生在家庭環境中的思政表現,有助于學校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政素養。企業相關人員的評價則更具實踐性,他們能夠從行業標準、職業規范等角度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思政素養進行評價,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寶貴的建議。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使得教學評價更加全面、客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車身修復課程的教學評價中,教師注重將思政元素融入評價標準。例如,在評價學生的技能操作時,除了關注操作的準確性和效率外,還著重考查學生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是否具備節約意識等。在評價學生的團隊合作時,除了關注團隊任務的完成情況外,還著重考查學生是否具備團隊協作精神、是否尊重他人意見等。這些評價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使得思政教育在車身修復課程中得以有效滲透。
為了體現思政元素在教學評價中的有效性,技工院校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建立思政素養檔案,記錄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思政表現,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開展思政主題班會、座談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思政學習心得和體會,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學校還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評價,共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思政素養。
2.5 車身修復比賽集訓案例體現思政元素
廣西機電技師學院在車身修復比賽集訓過程中,始終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每天早上,車身修復專業的學生們都會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身體鍛煉。學生們通過整齊劃一的早操動作,不僅增強了體質,更在集體活動中培養了團隊意識。教師在此過程中強調,正如車身修復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高質量的工作一樣,個人的成長也離不開集體的支持和幫助。這種團隊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共同面對挑戰,取得成功。
在比賽集訓期間,該校還組織了一系列的模擬比賽和對抗訓練。學生們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更在比賽中培養了競爭意識。教師們通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勝負,讓他們明白比賽不僅是技能的較量,更是心態和毅力的比拼。學生們在競爭中學會了尊重對手,同時也更加珍惜團隊之間的友誼和支持。這種競爭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們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此外,車身修復比賽集訓還特別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教師們通過嚴格的技能訓練和考核,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車身修復不僅是一項技術活,更是一門藝術。每一道劃痕的修復、每一個部件的更換,都需要學生們傾注極大的耐心和細心。教師們經常以行業內的優秀工匠為榜樣,鼓勵學生們在技能上不斷追求卓越,做到精益求精。學生們在集訓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嚴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這種態度的形成,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車身修復比賽集訓的具體案例中,教師們還通過項目化管理的方式,讓學生們參與到比賽準備的全過程。從比賽方案的設計、訓練計劃的制定,到比賽設備的準備和調試,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其中。這種參與式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更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了如何承擔責任、如何解決問題。教師們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讓他們明白,作為一名車身修復專業的技術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更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同時,我校還特別注重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車身修復比賽集訓中。教師們通過講述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學生們在了解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中,更加堅定了為祖國的汽車工業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這種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讓學生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3 結語
綜上所述,技工院校車身修復課程滲透思政教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長,技工院校車身修復課程滲透思政教育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技工院校應繼續加強思政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創新滲透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同時,還應加強與國際職業教育界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能人才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廣西技工教育立項科研課題“技工院校專業課程滲透思政教育的研究”(2002JGY29)。
參考文獻:
[1]陳迪芳,劉開拓.課程思政在證券交易實務模擬課程中的滲透及效果評價——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23,9(S1):177-180.
[2]廖宇鵬.中職《汽車維護與保養》課程教學中思政理念的滲透分析[J].汽車維修與保養,2023(8):90-91.
[3]郁志純,信軻.高職院校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在汽車專業思政融合的探索[J].時代汽車,2023(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