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蓬勃發展,乘客安全行為引導成為保障運營安全的關鍵環節。文章聚焦于探究其中的阻礙因素與化解方法。研究發現,乘客安全意識參差不齊、運營宣傳教育乏力、法規制度執行不嚴等問題突出?;诖颂岢鰳嫿ǘ嘣怏w系以提升乘客安全素養,規范其行為為城市軌道交通的安全高效運營筑牢根基,助力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軌道交通 乘客安全行為 引導阻礙 化解方法
1 緒論
城市軌道交通作為現代城市的動脈承載著龐大客流量,它的運營安全與乘客安全行為緊密相連。近年來盡管設施不斷升級,但乘客不安全行為仍頻發引發諸多安全事故隱患。深入探究發現,這背后存在多重阻礙因素。因此系統分析阻礙并探尋有效化解方法迫在眉睫,這不僅關乎交通順暢更是城市穩定發展之需。
2 乘客不安全行為特征分析
2.1 行為類型學分類
在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安全行為研究領域,依據行為類型學對乘客行為進行分類,有助于精準識別潛在風險,為引導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從主動遵守規則角度,可劃分出 “自覺型安全行為”。這類乘客能主動研習乘車安全規范,如進站主動安檢先下后上等無需外界過多督促,他們憑借自身安全素養維護乘車秩序。與之相對的是 “被動遵從型行為”這類乘客雖知曉基本規則,但缺乏主動性,常因他人監督提示才依規行事,像看到工作人員警示后才收起違禁物品。
還有一類“疏忽型不安全行為”,多源于乘客注意力分散。例如專注玩手機而錯過下車時機,在車門即將關閉時匆忙沖門全然未顧及自身與列車運行安全。更嚴重的是 “故意違規型行為”個別乘客為圖便利故意跨越閘機逃票破壞車廂內設施,無視規則約束危及自身干擾正常運營,引發設備故障甚至群體恐慌。
2.2 行為影響因素
從個體內在因素來看,乘客的知識素養與認知能力起著基礎性作用。高學歷具備豐富安全知識儲備的乘客,往往能迅速理解并自覺遵循站內安全標識與乘車規范,反之知識欠缺者面對復雜的疏散圖示可能一頭霧水,難以做出正確應對。心理狀態同樣不容忽視,通勤高峰期的時間緊迫感促使部分乘客為搶時間而冒險,罔顧“先下后上”原則,而具有從眾心理的乘客看到他人違規穿越閘機便易跟風效仿,擾亂秩序。交通系統的安全運營也受多重外部環境要素影響,車站物理設施的可靠性構成安全防控基礎,當屏蔽門感應裝置發生功能性故障時,將導致乘客通行效率下降。換乘通道導向標識的模糊性可能引發空間認知偏差,形成局部人流對沖風險。運營周期內的客流分布特征是動態風險核心變量,高峰時段客流強度超設計承載30%時乘客移動速度降至0.3m/s以下,肢體接觸頻率較平峰期增加2.7倍,推擠行為發生率提升至基準值4.2倍,事故呈現時空聚集性。社會安全文化通過社會規范理論與環境心理學機制影響乘客行為,實證研究顯示區域安全文化指數與不安全行為發生率呈顯著負相關(β=﹣0.63,plt;0.01),其文化效應在應急場景中可提升響應效率18%-22%。
3 安全行為引導阻礙機制
3.1 管理機制缺陷
3.1.1 執法不均衡
一方面不同線路、站點之間執法力度存在顯著差異,一些客流量大處于城市核心區域的站點因備受關注安保人員配備充足執法相對嚴格,乘客的不安全行為能得到及時糾正。然而,偏遠地區的站點或非高峰時段運營的線路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執法頻次大幅降低,部分乘客便趁機違規,長此以往形成不良習慣認為這些站點 “管理寬松”,即使存在不安全行為也不會受到懲處。
另一方面對于不同類型的不安全行為,執法尺度把握不一。對于逃票、破壞設施等明顯違規且易被發現的行為,執法較為嚴格;但對于諸如在站臺候車時輕微越過安全黃線、在車廂內小聲外放音頻等行為,執法人員有時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未及時制止,使乘客難以清晰認識到這些行為的危險性,削弱了安全行為引導的效果,進而導致整體安全規范難以全方位落實,給軌道交通運營安全埋下隱患。
3.1.2 預案實操性不足
從預案設計層面來看部分預案過于理論化,與實際運營場景脫節。以突發大客流應對預案為例雖然規劃了疏散路線,卻沒有充分考慮車站布局變更的情況。據相關統計,在過去一年里約30%的車站因臨時施工圍擋、新增設備設施等,導致疏散通道被占用或變窄,使乘客按照預案指示行動時受阻,無法快速順暢地疏散。培訓環節的缺失也極大地削弱了預案的實操性。運營人員大多只是機械地學習預案文本,缺乏模擬真實場景的實操演練。調查顯示,僅有不到40%的運營人員參加過年度綜合實戰演練,當面對火災爆炸等緊急情況時,超60%的人員難以迅速準確地執行預案步驟無法有效組織乘客疏散,引導工作陷入混亂,難以保障乘客安全。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新線路開通車站升級改造,客流規律設施設備都發生了變化,而預案卻未能與時俱進。例如,新車站采用新型站臺門系統,若預案仍沿用舊有操作流程,一旦出現故障工作人員將束手無策。有數據表明由于預案未及時更新,導致約20%的設施設備故障無法按照既有預案得到及時處理,大大降低了對乘客安全行為引導的有效性,危及運營安全。
3.2 技術應用瓶頸
3.2.1 智能設備誤報率
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智能設備誤報率高已成為安全行為引導的一大技術應用瓶頸。以站臺端部防入侵報警系統為例部分早期產品采用的紅外探測技術,受環境因素影響顯著。站臺內人群密集,環境復雜,溫度濕度變化頻繁,加之列車運行產生的振動,極易干擾紅外信號的穩定性導致系統頻繁誤報。據不完全統計,一些老舊線路中此類系統的誤報率曾高達30%-40%極大地消耗了運營人員的精力,使其在頻繁應對誤報時,容易對真實的安全隱患產生麻痹心理。
而在電氣火災監控系統方面,同樣面臨誤報難題。城市軌道交通電氣設備眾多線路復雜,正常運行時電氣參數也會有一定波動。早期的監控系統無法精準區分正常波動與潛在火災風險,常將正常波動誤判為故障隱患發出報警。在某些地鐵線路中因電氣火災監控系統誤報,每月平均導致3-5次不必要的緊急排查嚴重影響了運營秩序,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即使是采用先進算法與大數據分析的新型系統在實際復雜環境下,仍有部分誤報情況發生,亟待進一步優化。
3.2.2 數據響應延遲
以客流監測系統為例它的設計初衷為運營調度提供關鍵依據,以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引導乘客安全有序出行。現實中常出現數據延遲問題,在高峰時段由于大量乘客快速進出閘機、換乘通道數據采集設備需瞬間處理海量信息,部分老舊系統不堪重負,數據傳輸至控制中心出現明顯延遲。據實地調研發現在某繁忙地鐵線路的早高峰期間,客流監測數據的平均延遲時長可達5-10分鐘。這意味著運營人員無法依據實時準確數據及時采取限流加開列車等有效措施,站臺通道極易因人員過度擁擠出現推搡踩踏等不安全行為,乘客安全引導工作陷入被動。
再看安全隱患監測系統,用于檢測軌道、供電等關鍵設施的異常狀況。當設施突發故障若數據響應延遲維修人員不能第一時間收到報警并趕赴現場故障隱患得不到及時排除,不僅威脅行車安全一旦引發事故更會對乘客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害,讓前期的安全行為引導努力付諸東流。
4 多維度化解路徑
4.1 教育體系重構
4.1.1 分級培訓機制
從崗位差異維度出發,一線站務人員是保障乘客安全的前沿力量。以北京地鐵為例,自2020年起開展大規模急救培訓,將AED使用等急救技能列為重點培訓內容。目前北京地鐵一線站務人員每班組至少三人具備AED使用資質,這意味著在面對乘客突發疾病等緊急狀況時,他們能迅速響應并實施有效救助。據統計,截至2022年,北京地鐵憑借站務人員的專業急救技能已成功搶救4名乘客生命。針對管理人員以佛山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為例,建設單位定期組織項目負責人參加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培訓,確保其具備統籌規劃、精準決策能力在復雜情況下能高效協調資源,保障工程建設及運營安全。
依據知識層級劃分新入職員工先接受基礎安全知識普及,涵蓋安全標識識別、基本乘車規范等內容通過系統培訓其安全知識考核合格率可達90%以上。隨著工作年限增長,資深員工參與進階課程,深入學習復雜故障處理、新型安全技術應用等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增強應對復雜安全問題的能力。
按風險場景分級日常運營場景下,員工接受常態化客流疏導、設施設備日常檢查培訓,培訓時長每月不少于4小時確保運營秩序平穩。面對火災地震等重大災害場景,開展全流程高強度模擬演練頻次每季度至少1次使員工在逼真場景中強化應急處置能力,在實戰模擬中不斷提升安全行為引導水平全方位筑牢城市軌道交通的安全防線。
4.1.2 VR應急演練
VR技術憑借其沉浸式特性,為參演人員打造高度逼真的應急場景。以某一線城市地鐵系統為例其引入VR應急演練系統后,能模擬諸如列車脫軌車站火災等多種極端危險情境。參與者佩戴VR設備瞬間置身于濃煙滾滾的車站內,清晰感受到火勢蔓延的緊迫感聽到人群的呼喊聲,視覺聽覺全方位的刺激促使他們仿若真實經歷災難,從而更深刻地掌握逃生技巧。據相關數據顯示使用VR應急演練后,員工在面對類似真實緊急情況時的反應速度較傳統演練方式平均提升了30%,應急處置的準確率提高約25%。
從成本效益角度來看,VR應急演練降低了對實體場地道具的依賴,減少了大規模人員調動成本。以往組織一次涉及多部門的車站火災實戰演練,需協調上百名工作人員、封閉多個站點區域,成本高昂且影響正常運營。如今借助VR技術只需少量設備小范圍場地,即可隨時隨地開展演練極大地提高了演練頻次,使員工熟能生巧在關鍵時刻精準引導乘客安全疏散,切實保障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
4.2 技術賦能方案
4.2.1 毫米波安檢系統
毫米波安檢系統利用毫米波頻段對人體及攜帶物品進行高精度掃描成像。相較于傳統安檢手段,它具有顯著優勢。傳統的金屬探測器只能檢測到金屬物品,對于陶瓷刀具塑料炸藥等非金屬危險物往往無能為力,而毫米波安檢系統能夠精準識別各類材質的違禁品輪廓與特征,大幅提升安檢的全面性。以某繁忙地鐵樞紐站點為例在引入毫米波安檢系統之前,每月平均能檢測出約20件金屬類違禁品,但在使用該系統后的首月,檢測出的違禁品總數飆升至50件其中不乏此前難以發現的非金屬危險品,有效攔截了潛在危險。
從乘客體驗角度,毫米波安檢系統實現了快速、無接觸式安檢。乘客無需像過去一樣繁瑣地卸下背包掏空口袋,只需正常通過安檢門短短數秒內,系統就能完成掃描成像,生成清晰的人體及物品輪廓圖供安檢人員查看大大縮短了安檢等待時間,減少了高峰時段客流擁堵,提升了乘客滿意度。據乘客滿意度調查顯示,該站點采用毫米波安檢系統后,乘客對安檢環節的滿意度從之前的60%提升至80%。
在運營管理層面,毫米波安檢系統與智能監控平臺聯動,一旦發現可疑物品,立即自動觸發警報并精準定位,輔助安檢人員快速響應及時制止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為,為城市軌道交通的安全運營筑牢堅實防線,有力推動乘客安全行為引導工作邁向新高度。
4.2.2 數字孿生客流模擬
孿生客流模擬依托海量實時數據采集與精密建模,構建出與現實運營場景近乎完美契合的虛擬鏡像。以上海某地鐵干線為例沿線布控的超精密傳感器,如同敏銳的“神經末梢”,全方位捕捉站臺車廂各個角落的客流信息從乘客的瞬時流量密集程度,到流動的方向速度乃至在特定區域的停留時長,巨細靡遺地反饋至數字孿生平臺,進而動態呈現出栩栩如生的客流虛擬景觀。借助該模擬成果,運營團隊得以精準洞察客流的潮汐變化規律。工作日早高峰7點至9點的通勤時段像人民廣場站這般的大型換乘樞紐,模擬系統提前預警通道交叉處極易形成客流“擁堵漩渦”運營方據此及時調配人力提前疏導,有效規避了乘客因過度擁擠引發的推搡踩踏等安全隱患。
從優化運營策略維度審視,數字孿生客流模擬為資源的精準投放提供了科學導航。模擬不同行車頻次與編組方案下的客流適配狀態,為合理調整列車發車間隔提供了有力依據。經反復模擬驗證某線路在平峰時段適度拉長發車間隔2-3分鐘,既巧妙化解了運力過剩的閑置浪費又避免了客流積壓運營成本得以顯著削減,整體效率穩步上揚。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孿生客流模擬還為應急預案的打磨與實戰演練構筑了逼真戰場。逼真模擬火災、設備突發故障等緊急場景下的客流疏散路徑與節奏,助力工作人員將疏散流程爛熟于心,確保危急關頭能夠有條不紊地引導乘客快速安全撤離,為城市軌道交通的安全運營鑄就堅固盾牌,全方位護航乘客安全。
5 結論
文章全面剖析了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安全行為引導的阻礙因素,并針對性提出化解之策。通過提升乘客安全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創新宣傳形式利用新媒體等多種渠道,促使乘客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遵守。運營管理上完善安全制度明確權責,加強設施維護與人員培訓,保障引導工作有章可循執行有力。社會環境營造方面倡導文明出行強化法規落實,以輿論引導樹立安全標桿。經實踐驗證這些策略有效改善了乘客安全行為現狀,減少了不安全行為發生率。未來隨著城市發展與技術進步,仍需持續關注新問題動態優化引導策略,確保城市軌道交通在安全軌道上穩健前行持續為城市繁榮注入動力。
參考文獻:
[1]廖佳新.基于視頻的軌道交通車站乘客異常行為識別[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4.
[2]王杰燃.乘客行為對地鐵車站公共安全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人民公交,2024(20):141-143.
[3]余亮,陳峰,王子甲.城市軌道交通車站運營人員行為對乘客應急疏散路徑選擇干預的虛擬現實仿真建模方法[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4,27(7):35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