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銀行理財子公司正以基石投資者身份深度參與A股和港股IPO市場,在為科技企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的同時,也為提升自身權益投資能力開創新局面。銀行理財A股、港股IPO布局提速的趨勢,不僅彰顯了理財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實踐,更折射出資本市場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
6月20日,光大理財以17元/股的申報價格參與深市主板擬IPO企業山東信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網下打新,并成功入圍有效報價,形成首秀示范效應。
6月23日,全球制冷控制與汽車熱管理領域龍頭企業三花智控在中國香港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工銀理財、中郵理財作為基石投資者分別獲配2000萬美元投資份額。
6月30日,國內椰子水賽道領軍企業IFBH在中國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工銀理財作為其中唯一的理財公司,成功獲得約400萬美元的“基石+錨定”投資份額。
隨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不斷提速,銀行理財子公司將迎來三大發展機遇:一是通過基石投資深化與科技企業的戰略協同,二是借力港股通優化資產配置曲線,三是依托投研能力提升打造特色含權產品線。這場資本與產業的雙向奔赴,疊加監管政策為中長期資金入市提供制度支撐及低利率環境推動理財機構探索收益新路徑,正在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寫下新注腳。
2025年1月,六部委《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在新股申購、定增、舉牌認定等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同年3月,證監會修訂《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將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納入IPO優先配售對象,進一步落實新股申購政策要求,為銀行理財通過IPO及定增獲取優質資產奠定制度基礎。
利率下行壓低信用債票息及非標資產收益,純固收策略面臨顯著約束,理財公司亟待通過“固收+”(+權益、+轉債、+黃金、+Reits等)策略拓展收益來源。參與A股、港股IPO是其拓展權益投資的重要抓手。通過A股IPO優先配售或港股基石、錨定投資,理財公司可前瞻布局優質企業,把握其上市后潛在的短期溢價或長期成長空間,力爭獲取相較二級市場更優的收益。
2024年4月,證監會出臺五項對港合作措施,建立政策協同機制,支持內地行業龍頭赴港上市,港股上市機制持續優化。同年10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預計市值100億港元以上的A股公司赴港上市審批周期可壓縮至30個工作日。2025年5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推出“科企專線”,在特專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保密提交”與“不同投票權架構”認定上實現突破,進一步便利相關企業上市。
作為連接中資企業與全球資本的核心橋梁,港股IPO市場不僅為企業實現國際化布局提供了關鍵跳板與生態土壤,更通過持續的上市制度創新不斷增強吸引力,港股IPO市場具備重要戰略價值。在此背景下,優質A股龍頭企業及科創類公司相繼選擇以“A+H”雙平臺上市模式拓展融資渠道、提升全球品牌影響力。該趨勢既順應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內在需求,也契合了港股市場服務新經濟的定位,預計將在中長期內穩定延續。
據了解,銀行理財參與IPO的風險與挑戰主要體現在入場與退出兩個關鍵環節。在入場階段,港股IPO市場的行業分化特征較為顯著:金融、工業等傳統行業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深、成長性偏弱,IPO易遇冷且破發率高;新消費、創新藥、科技等新興行業則因政策傾斜、高成長屬性及科技概念驅動,更易獲得市場追捧,卻也暗藏估值泡沫風險。這一結構性分化在2025年以來的市場表現中尤為突出,對理財公司的企業盡調深度、基本面研判能力、資本流向監測及行業趨勢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退出階段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參與港股IPO基石投資或A股戰略配售通常附帶6-12個月鎖定期,易導致理財產品面臨資產負債端期限錯配與流動性錯配風險,對理財公司的組合策略構建與流動性管理能力構成挑戰。
此外,銀行理財客群普遍風險偏好偏低、對凈值波動容忍度有限,若產品凈值出現較大回撤,可能觸發集中贖回,進而形成“凈值下跌—贖回加劇—被動拋售—凈值進一步下跌”的負反饋循環。
對銀行理財而言,理財公司需系統化構建IPO資產篩選與風險評估框架,深化投研能力,實施分散配置。重點深化對企業的盡調深度、基本面研判精度、資本流動趨勢的跟蹤能力以及對行業長期發展趨勢的把握能力。同時,嚴格執行分散化投資原則,審慎控制單一個股及細分行業的配置集中度,以有效管理個股或行業風險暴露。
在三花智控港股上市案例中,中郵理財與工銀理財同步獲得2000萬美元基石投資份額,與英國施羅德集團、新加坡政府投資基金等18家全球頂級機構同列投資者名錄。而中郵理財此前在寧德時代港股IPO中創下行業紀錄——作為唯一參與的理財公司,其5000萬美元基石投資與中石化、科威特投資局等23家全球機構同臺,更在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的4月,以“一個月完成全流程”的高效執行展現專業投研實力。
通過優化產品設計,強化流動性管理,以“鎖定期資產+高流動性儲備”的產品策略搭配實現動態平衡,如將港股IPO基石投資與貨幣市場工具、短期債券等流動性資產結合,既把握長期收益機會,又預留應對贖回的緩沖空間。在實踐層面,工銀理財推出了“固收+港股IPO”策略系列,中郵理財整合了港股IPO與陸港紅利指數化投資等多元策略包。
銀行 理財等機構投資者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活水,更是價值投資理念和長期資本支持, 這些改變正在重塑市場生態。
在強化適當性管理、深化投資者教育方面,銀行理財突破傳統風險測評的局限性,深度整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更為精準、動態的客戶畫像,將IPO相關產品的鎖定期、波動性等要素與客戶需求深度匹配。建立常態化投資者教育體系,依托線上、線下渠道構建多維度內容矩陣,全面覆蓋投資理財知識、市場熱點動態、法規政策與風險揭示等主題,培育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范式。
根據中郵理財的披露,公司一年及以上期限產品規模占比已達27%,三年期產品占比13%,通過拉長產品久期匹配科技創新周期,目前超150筆權益投資中,港股基石項目貢獻了可觀的阿爾法收益,這是理財資金向耐心資本轉型的關鍵躍遷。
數據顯示,中郵理財通過“A股定增+港股IPO”的組合策略,已形成對寧德時代的全周期支持,其參與的美的集團港股項目更是實現37.5%的盈利增長,寧德時代上市首日16.43%的漲幅也為投資者創造顯著收益。銀行理財等機構投資者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活水,更是價值投資理念和長期資本支持,基于此,銀行理財資金正在重塑港股生態。
在服務國家戰略層面,銀行理財子公司正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工銀理財創新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產品,將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領域的IPO項目納入資產包,既增厚產品收益,又精準對接科技企業權益融資需求。中郵理財則以\"五篇大文章\"為指引,構建起涵蓋定增、未上市股權、港股IPO的多層次權益投資體系,累計投入近500億元支持中國化學、榮盛石化等實體企業,其養老理財規模與業績雙雙躋身行業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