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非遺文化傳承;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融合創新
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正面臨雙重境遇:一方面,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內容分散、形式單一等突出問題,這嚴重制約了教學實效的提升;另一方面,改革為學科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與此同時,非遺文化作為民族智慧的結晶,如何對其進行傳承、保護受到廣泛的關注。探索非遺文化傳承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成為當前語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大單元教學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與關聯性,能為促進非遺文化傳承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提供切入點。
一、非遺文化傳承與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一)賡續民族基因,筑牢文化根基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民族精神。但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影響。小學語文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文化傳承的核心陣地[]。大單元教學強調教師應該以主題式、結構式的方法有機整合教學內容,打破單篇文本教學的局限,使非遺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實現多元滲透、緊密融合,讓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非遺文化的影響、熏陶,不斷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從而讓民族文化基因融入學生的血脈中,實現代代相傳。
(二)豐富學習體驗,提升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非遺文化涵蓋民間文學、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多個維度,具有豐富的內涵、多元的形式。將非遺文化與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有機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探索空間,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全面提升核心素養。如學生在大單元主題的引領下,可以閱讀與非遺相關的文本,全面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參與非遺技藝創作等實踐活動,強化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思考能力。同時,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還能夠受到非遺文化的熏陶和引領,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突破傳統模式,優化教學體系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等弊端,這導致整體的學習氛圍枯燥、乏味,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足。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采用大單元教學法,注重非遺文化的融入,能夠為語文教育帶來新的活力,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2]。具體來說,教師一方面可以非遺文化主題為引領,加強對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以綜合性教學活動為載體,打破學科的界限,實現語文、歷史、科學等學科的融合,構建集開放性、綜合性于一體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教師在非遺文化主題的引領之下實施大單元教學,從知識傳授者變為教學組織者、引導者,通過銜接多元、有趣的教學形式,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推動小學語文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非遺文化傳承與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深挖非遺資源,架構單元主題體系
為實現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與非遺文化的融合,教師應立足教材體系,緊扣語文要素,加強對非遺資源的深入挖掘、多維整合,搭建邏輯嚴密的教學體系。具體來說,教師首先應加強對教材單元主題的梳理,尋找與非遺文化的契合點,然后整合非遺資源,設計集綜合性、探究性于一體的大單元主題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多維度探究與非遺相關的歷史、技法等,于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為例,該單元設計了“漢字真有趣”和“我愛你,漢字”兩大板塊,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感受漢字的魅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結合書法藝術、剪紙藝術等,定位非遺融合點。第一,教師可以圍繞大單元主題,組織“書法探秘之旅”活動,借助多媒體技術,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書法的歷史演變,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字體的特點和發展脈絡。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書寫示范視頻,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握筆姿勢、運筆技巧和書寫規范等細節,然后進行模仿練習,讓學生感受漢字之美[3]。第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組織剪紙主題活動,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播放剪紙技巧教學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會折疊剪、對稱剪等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福”“壽”“喜”等漢字為元素,創作個性化剪紙作品,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漢字在剪紙作品中的象征意義,以及剪紙作品在生活中的運用價值等。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文化內涵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教學形式,進行單元實踐探究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大單元主題實踐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從而全面提升語文綜合能力[4]。教師可以運用任務教學法,通過明確非遺主題,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水平、興趣愛好等要素,以非遺文化為線索,設計大單元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查閱資料、編寫劇本、制作道具等,系統提升文化傳承意識。教師也可以采用問題鏈教學法,以大單元教學目標為著力點,以非遺文化主題為立足點,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導學生立足不同視角,加強對問題的拆解、剖析,探究非遺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京劇趣談》為例,在應用任務教學法時,首先,教師可在大單元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明確教學目標,即讓學生了解京劇的藝術特色,感受京劇的獨特魅力。同時,教師可設置非遺文化傳承主題—“京劇文化探秘之旅”。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包括\"京劇歷史溯源組”“京劇表演藝術組”“京劇與文學融合組”,并將“京劇文化探秘之旅”這一大單元任務進行細化,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藝術、歷史等相關知識,全面、深入地探究京劇文化。具體任務見表1。
在應用問題鏈教學法時,教師在教學實踐環節需圍繞大單元教學目標,提出基礎性問題、拓展性問題等,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對京劇文化進行深層次學習、探究[5]
基礎性問題包括:(1)京劇有哪些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2)不同藝術表現形式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針對基礎性問題(1),學生需深度閱讀文本內容,觀看京劇片段,由此對京劇的馬鞭、亮相等特色形成初步了解。針對基礎性問題(2),學生需深入思考京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提出個性化的看法和觀點。如有學生提出,馬鞭的使用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寫意美學;有學生提出,亮相展示了京劇演員的精湛技藝和獨特魅力。
拓展性問題包括:(1)在現代社會,京劇面臨著哪些挑戰和機遇?(2)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弘揚京劇文化?在拓展性問題(1)的驅動下,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查閱資料,分析京劇的發展現狀,并且深入探討如何讓京劇煥發新的活力。在拓展性問題(2)的驅動下,學生可以從自身出發,思考傳承非遺文化的具體行動,提升社會責任感。
(三)實施多元評價,助力單元教學升華
評價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加強小學語文與非遺文化的融合,教師應突破傳統評價模式的桎梏,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三個維度著手,構建科學、有效的大單元教學評價體系。就評價主體而言,教師可以構建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全面客觀地審視學生的學習成果。就評價內容而言,教師既要評價學生對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還需設置非遺文化認知、情感態度、實踐能力等評價指標,以豐富評價維度[6]。就評價方式來說,教師一方面可以采用知識問答、撰寫感悟等方法,了解學生對非遺文化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等途徑,了解學生的參與度與情感態度等。
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藏戲》為例,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和非遺文化傳承的融合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實施多元評價,具體見表2。
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文化傳承與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引路人,應通過深挖非遺資源構建單元主題,豐富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接觸到更廣闊的文化世界。同時,教師應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在實踐探究中提升語文能力與綜合素養;應該優化教學評價,全方位評估學生學習情況,推動教學體系不斷完善,讓非遺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生根發芽,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文化強國建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蔣雅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J].新教育,2025(2):22-24.
[2」郭春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4(35):79-81.
[3]高潔萍.大單元視域下小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單元教學實踐探討[J].考試周刊,2024(42):63-65.
[4]楊媛媛.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合[J].語文新讀寫,2024(18):106-108.
[5]蔡雍彬.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4(24):91-93.
[6]李忠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J].天津教育,2024(14):128-130.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立項重點課題“‘三新’視域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4]GHBZ03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