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萬物皆可種草”的信息洪流中,Z世代卻越來越偏愛“拔草指南”。他們不再沉迷被鼓吹的標準答案,而是聚集在豆瓣、知乎、小紅書、抖音,用一句“聽勸”開啟反向導航。在一片“勸你試試”的聲音之外,他們集體轉向“勸你快跑”。這不是喪,也不是怕吃苦,而是一次帶有自我保護色彩的文化變奏——勸退,正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用來篩選選擇、重構判斷、尋找共鳴的生活方法論。
從反安利到文化自覺
“今天你被勸退了嗎?”
這不是一句反問,而是成千上萬年輕人每日上網打卡的真實場景。在豆瓣“勸退互助聯盟”“今天你被勸退了嗎”小組,每天有數百條“避坑指南”層出不窮;在知乎、微博、小紅書、抖音,#勸退、#別學這專業、#避坑、別來這行#等標簽不斷涌現,成為社交平臺的主流敘事。
“勸退”并非簡單的負面情緒發泄,而是一種基于信息共享和經驗反思的新型社交語言。它不鼓吹“努力就能成功”,而是倡導“及時止損”和“了解游戲規則”。這背后,藏著一代年輕人對消費主義、成功學和社會規訓的溫柔對抗,也標志著他們對“自我選擇權”的重新爭奪。
勸退文化的英文原型是“Deinfluencing”,意為反向影響力。在2023年入選柯林斯詞典熱詞候選榜單,指通過社交媒體警示他人避免某些不值得的消費、生活方式或人生選擇。美國社交媒體分析師克里斯·魯比指出:“這是一種讓消費者遠離放縱性、無效或不值的選擇的趨勢。”
勸退文化由兩部分組成:勸人者和聽勸者。聽勸者以提問形式尋求知識性建議,勸人者提供經驗指導。豆瓣“勸退互助聯盟”每天有上千條帖子,涵蓋養寵、考公、考研、求職等領域的“人生選項”。年輕人用“反向安利”揭露消費主義與成功學的問題。
譬如,“法碩勸退黨”代表阿敏,用數據和成本測算徹底擊碎“法律精英夢”的濾鏡。他指出:報考人數逐年激增,分數線年年上調,命題反套路加劇,復試門檻陡升;而北上廣法碩三年成本輕松突破20萬,性價比甚至不如計算機。他強調:“我不是反對考法碩,而是希望大家明白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爭。”
“反向安利”也在瓦解職業光環。比如醫生、教師、公務員等曾被視為“鐵飯碗”的行業,如今也不乏勸退帖。網友“主打一個聽勸的鐵鐵”說:“家里好幾個親戚是醫生,他們都勸我別入行。這不是職業不好,而是太多人不了解行業的真實成本。”
年輕人不再追隨被動的推銷邏輯,而是用“勸退”作為信息導航系統,構建更貼近現實的期待。他們不迷信權威,而更信任陌生人提供的“反面教材”;不盲目模仿成功案例,而愿意從失敗經驗中獲取洞見。
從職業預警到生活聽勸
在求學、就業、婚戀、消費、旅游等人生的每一個節點上,Z世代也展現出極強的“聽勸意識”。他們不再將“堅持”視作美德,而將“適時退出”看作智慧。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余玉花指出,“聽勸”是一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文化現象。“它讓同齡人之間更愿意分享真實經驗、形成共鳴,并推動社會重新審視‘成功’‘幸福’等主流價值觀的定義。”從個體層面看,這是一種信息去魅后的“自我重塑”;從群體層面看,這是一種“平視式互助”的新型社交形態。
在社交媒體平臺,“聽勸式旅游”火爆出圈。95后的馬燁就以“聽勸帖”而出名。他每次出行前都會發帖請教本地人“哪些景點值得去、路線更高效”,比起千篇一律的旅游攻略,他更相信評論區那些用“過來人”口吻說話的建議。“我解鎖了好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還認識了新朋友。”他說。
在另一條支線上,素人改造也掀起“聽勸風暴”。女孩沙七瑪在社交平臺發出“找不到自己風格,請求聽勸”的求助帖,如今已經“聽勸”300多天。從穿搭到妝造,網友的建議逐漸被她內化成屬于自己的審美體系。她說:“時尚不是模仿,而是通過聽勸慢慢找回自己。”
跨國社交中,“聽勸文化”也正在外溢。許多外國網友拿著寫有“聽勸”兩字的紙張,請求中國網友為其提供外貌、穿搭等建議,一張圖,一句“求指導”,瞬間拉近了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距離。
“聽勸”,正逐步發展成一種青年文化的集體默契。《2024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近七成95后在入職前會通過多個平臺交叉驗證公司口碑。某招聘平臺上線的“反向背調”功能,一度因訪問量暴漲致使服務器宕機。
勸退不是拒絕開始,而是更清醒的選擇
“我的失敗經驗,比你的成功學更有價值。”這是一句流傳在“勸退小組”的名言,也揭示了這場文化潮流的真正底色。
在“加速焦慮”與“選擇焦慮”并存的時代,勸退文化所傳遞的不是否定奮斗本身,而是從“非理性沖動”中抽身的一種冷靜力量。它告訴你:你可以試錯,但最好知道你要錯的是什么;你可以堅持,但別讓別人的期待替你設定起跑線。
這是一代人用“拒絕被定義”對抗“過度規訓”的一次主動覺醒。
某211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曾調侃:“往年教學生寫簡歷,今年教學生讀勞動法。”從“能者多勞”到“過勞算工傷”,從“夢想起航”到“及時止損”,從“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到“每條賽道都能中途換道”——這些認知的轉變,正是勸退文化背后更深層的社會意識變遷。
當然,也有人提醒,“聽勸”不應變成“躺平”。一位學醫的網友說:“很多人一邊勸退學醫,一邊堅持值班加班,還考了主治。”勸退是分享,不是決定;勸退是提醒,不是勸阻。選擇之后,關鍵在于“如何做得更好”。
勸退,不是拒絕開始,而是讓每一個開始,都帶著更清醒的判斷。年輕人用“勸退帖”抵達更篤定的自己,也在網絡共鳴中,找到了一種更溫柔、真實的彼此連接方式。
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