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長江,文脈激蕩。長江安徽段是銜接中游和下游的交通大動脈,在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演進過程中,構建起“承上啟下,匯通四方\"的時空坐標,為多樣文化的延續、交流、融通提供了廣袤的舞臺,成就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壯闊版圖。深入研究安徽長江文化,對于全面理解中華文明的深層內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也能為持續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江大保護等國家戰略提供深厚歷史文化支撐,為建設文化強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強勁動能。
一、安徽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的時空坐標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縱橫萬里,潤澤八荒,孕育出氣象宏闊、璀璨奪目的長江文化,其內涵異彩紛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安徽長江文化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核心區域,在時間維度上縱貫中華文明演進的全過程,在空間維度上構成多元文化互動交融的一個關鍵樞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共建作用。
從時間維度上看,安徽長江文化實證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且凸顯出綿延不斷的連續性。
文明是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經證實,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其中一個標識性的文化遺存即為長江流域安徽段的含山凌家灘遺址。凌家灘遺址距今5800至5300年,處于“古國時代\"的第一階段,是探索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遺存、關鍵節點、關鍵區域,被譽為“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這一遺址早于良渚文化,意味著長江流域安徽段較早邁人文明社會的門檻,為實證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
中華文明從萌生之日起,便生生不息、綿延不斷,一直延續至今。安徽長江文化是這種連續性凸顯的重要體現,既有百方年尺度的古人類文明的火種,又有數千年尺度中心聚落的形成,更有百余年尺度近代文化的風云激蕩,接續傳承,層累進化,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
從空間維度上看,長江流域安徽段是長江文化整體構成的關鍵接合帶,亦是長江下游文化興起的重要發源地。
按照學者馮天瑜等人的觀點,長江流域孕育出羌藏、滇黔、巴蜀、荊楚、湖湘、贛皖、吳越七大文化分區。長江文化既是多樣競輝的,又是一脈相承的。長江流域安徽段所在的位置,從文化特性來說,恰好是楚文化與吳文化的交匯地帶,上承荊楚,下接吳越,同時北受中原文化影響。由此,安徽長江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有機銜接長江上游、中游與下游文化的內在脈絡,串聯起從巴蜀到吳越的文明譜系,承上啟下,兼容并蓄,形成了極具動態性、關聯性的地理文化綜合體。作為長江文化譜系中的重要樞紐,安徽長江文化不僅在長江文化的整體建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錨點作用,也為中華文明的系統性演進提供了空間尺度上的關鍵銜接支持。
長江流域安徽段還是長江下游文化興起的重要發源地。地理學意義上的長江下游,多被認為始于江西湖口即鄱陽湖入口處,但安慶素有“長江萬里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譽,足見其在長江下游地位之重要。劉伯山等學者還指出,位于八百里長江安徽段中間的銅陵大通鎮和悅洲是下游的重要節點,“長江在這兒拐彎,大海在這里回頭”。這里是東海潮汐最遠能到達的地方。從大通始,長江進入河口區,下游的屬性漸趨明朗。大通作為長江河口的第一個關鍵界面,一度是“吳楚貿易\"的中轉站,晚清時于此處設立鹽務關卡,對下游地理、經濟、社會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活了整個長江文化的脈動。
從時空融合維度上看,安徽長江文化促動了中華文明“多元\"歸于“一體\"的發展轉向,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基于特定的時空結構,安徽長江文化亦是如此。各種文化形態在長江流域安徽段這一融合空間交融碰撞、內外兼收,“多元\"歸于“一體”,共筑中華文明的主基調。
就安徽長江文化的內部融合來說,安徽境內有三條重要的水系,即淮河水系、長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都深刻影響了安徽文化的發展,彼此獨立,又相互輻射。同時,由于地處華東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屬于南北過渡地帶,在文化上受到中原、齊魯、三楚、吳越等多種文化的影響,體現出鮮明的融合性。
就安徽長江文化的外部融合來說,在長江流域安徽段的文化遺址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并生共存,如含山凌家灘遺址中出土的玉器,不僅具有本地文化的特色,還受到東部太湖流域的崧澤文化、北部淮河中下游的大汶口中期文化甚至遠在千里之外的東北紅山文化的輻射、影響。而凌家灘文化又通過裕溪河走向長江,與良渚文化、薛家崗文化交流碰撞、交相融合,在長江下游的史前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接續而行的身影。
安徽長江文化的融合性,使得它具備了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氣質,能夠不斷吸收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文化新元素,水脈與文脈共振,始終葆有強勁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有機融入“江河互濟”的動態文明演化體系之中,推動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發展
二、安徽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的內蘊特質
安徽是長江文化的重要衍生地、承載地、傳播地。先民們在這里開啟人類文明化道路的征程,以長江為樞紐,溝通上下,連接西東,繁衍生息,延續至今。安徽長江文化內蘊的精神特質、價值基核穿越千年的歷史時空,內在嬗遞,歷久彌新,在兼具流域文化共性的同時,又擁有鮮明獨特的區域文化個性,成為中華文明演進、存續、拓展、革新的標識性載體。
一實證中華文明演進的引領性。長江流域安徽段是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原鄉\"之一,也是最早出現文明曙光的重要“高地”,引領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演進。安徽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多在長江及其支流巢湖、水陽江流域一帶。從繁昌人字洞早期人類到和縣龍潭洞晚期直立人,從東至華龍洞古老型智人到巢湖銀山早期智人,遠古人類在長江流域安徽段的沿江洞穴里繁衍、演化,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進化證據鏈,并與長江中上游和中國其他地區古人類遺存的發現互為補充和印證,為探尋人類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和研究線索。到了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安徽段漸次進入古國時代,當之無愧地成為“文明先鋒”。安徽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500多處,密度居全國第八。其中,長江流域有多個重要發現,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含山凌家灘遺址。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演進的歷程中,安徽長江文化以獨特的地域特質與探索精神,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引領性的作用,如青銅冶煉技術的超前性,推動了青銅禮器從實用工具向文明象征的轉變,成為商周禮樂制度的物質基礎;李白、杜牧、楊萬里等唐宋詩人多次游歷安徽長江沿岸,將山水詩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相結合,引領了長江流域山水文學的審美潮流;清代桐城派將傳統儒學思想融人散文創作,主張“文以載道、經世致用”,開啟傳統文學向近代思想傳播轉型的先聲,等等。
保障中華文明存續的支撐性。長江流域安徽段日漸發達的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為中華文明的演進與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與持續動力。長江流域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發源地,安徽段地勢平坦,河網縱橫,光照充足,雨量豐沛,非常適合稻谷等農作物的生長,在潛山薛家崗、肥東大陳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曾發現有少量炭化稻或燒焦的稻殼痕跡,顯示當時這里已經出現稻作農業生產,且具相當規模。稻作文明的日益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大規模人口的繁衍、生存、遷徙,推動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系統的形成。唐宋時期,安徽沿江丘陵平原地區逐漸成為“江南糧倉”,為國家持久的穩定和發展提供重要的糧食保障。清末時,蕪湖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是全國重要的米糧聚集地與運輸通道,輸出的稻米一度為全國各城市稻米貿易總額的1/2~2/3。至今,長江流域仍是重要的“天下糧倉”,在中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中,長江流域占據六席,其中之一即為江淮平原。同時,長江流域安徽段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由此衍生的礦冶業,促成了中華文明新的飛躍。春秋時期曾伯黍青銅簠銘文里有“克狄(逖)淮夷\"\"金道錫行\"等記載,意味著是時長江流域安徽段已是中原王朝重要的金屬物料來源。銅陵師姑墩鑄銅遺址、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繁昌竹園灣冶鐵遺址等的陸續發現,意味著青銅、鐵等冶金文明在長江流域安徽段未曾中斷。銅陵、馬鞍山至今是中國銅產業、鋼鐵產業的重要基地,在中國工業文明的演變與傳承中占據突出地位。
一豐富中華文明內涵的開拓性。長江流域安徽段擁有承上啟下、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書寫了中國商業文明的重要篇章,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從戰國時期楚王頒發給鄂君啟的錯金青銅節可以看出,長江安徽段是鄂君啟商業團隊的重要交通路線,其水路從湖北鄂城出發,穿過洞庭湖、漢江、長江和鄱陽湖,可抵達安徽樅陽。唐宋以來,安徽長江段憑借“海上絲綢之路\"將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海外,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節點。明清時期,長江流域一直是徽商稱雄的地方,沿江區域的大小城市幾無不是徽商集之處,沿江一線幾項重要的商品貿易也大部分操于徽商之手。可以說,在長江中下游沿岸及流域內的各個市鎮,幾乎都有密集的徽商蹤跡,數不勝數,遂有“無徽不成鎮、無徽不成商”之說。這不僅是徽商在長江沿線書寫的波瀾壯闊的商業傳奇,更是明清時期中國商業文明版圖上濃墨重彩的時代注腳。
推動中華文明變革的創新性。長江流域安徽段擁有善于創造、敢于創新的文化基因,始終以革新者的身份站在中華文明演進歷程的前沿地帶。人是會創造的物種。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類最初的勞動實踐或許只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很快就在此基礎上開始了有意識的創造、創新活動。長江流域安徽段的先民們就是在不斷的創造、創新中孕育出敢為人先、璀璨奪目的文化風貌,既有人字洞、凌家灘、薛家崗、徽派建筑、渡江戰役指揮部等物質文化遺存,又有以徽劇、黃梅戲、青陽腔、當涂民歌、蕪湖鐵畫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多樣競輝,融合共生。到了近現代,安徽長江文化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與這種持續而強勁的守正創新不無關系。在器物方面,安慶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起點。清咸豐十一年(1861),兩江總督曾國藩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是洋務運動興起的重要標識,提出了中華文明轉型的新命題。在思想層面,陳獨秀、胡適高舉“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兩面大旗,振臂一呼,向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發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擊,掀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
三、安徽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的時代意涵
中華文明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明確要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示了文化坐標、錨定了文明航向。新時代安徽長江文化意涵的發掘,就是要立足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統籌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江大保護等國家重大戰略在安徽的落地實踐,持續彰顯安徽長江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根脈、戰略疊加的引擎、綠色發展的基底等時代價值,闡發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以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的姿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文化自信的根脈傳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作為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長江文化具有突出的文化主體性,既內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整體特征,又具有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個性氣質。立足新時代,挖掘安徽長江文化的深層意涵,可以更好地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凸顯凌家灘、薛家崗等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的“先鋒隊\"意義,為文化自信提供學理層面的實證支撐;凸顯桐城“六尺巷”黔縣“作退一步想”等儒家智慧在傳承中華傳統禮讓文化中的引領性實踐,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等等。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可將長江流域安徽段積淀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鮮明奮進的革命文化、獨領風騷的先進文化因子,深度融入整個長江文化譜系之中,加以融合、創新、轉化,推動標志性文化產業的謀劃與實施,加快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加快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無縫銜接”。
戰略疊加的引擎驅動。文化與經濟向來是相互賦能的共生體。長江不僅是一條文化之江,更是一條經濟之江。自古以來,長江流域安徽段農商經濟興盛,一度形成“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的豐饒局面,而今更是擁有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崛起、“一帶一路\"等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亟須通過整合流域內外多元文化的內在共性,激發長江文化的內生創新動能,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高度的文化認同驅動區域創新發展的協同、成就經濟蛟龍的騰飛。安徽與長三角、中部地區等兄弟省市,一水同源、一脈相承,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文化樣式、生活習慣乃至精神特質,尤其是在科技創新共同體、世界級產業集群等建設層面具有高度共識。最新數據顯示,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新興產業持續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集群。另一方面,戰略疊加背景下的經濟融合、科技協作,又反作用于文化層面的高度融合,強化“一體化\"區域文化認同。長江流域安徽段本來就具有“承上啟下、匯通四方”的文化聯結功能,在深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中,進一步探索出“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協同發展新機制,推動醫療、教育、社保等多個領域實現區域間全方位協同。2022年以來,已有上萬名高層次人才從滬蘇浙遷人安徽。這是一種新形態的“多元”融于“一體”,安徽長江文化的內涵愈加豐富。
綠色發展的基底支撐。“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沒有長江的生態之美,所有的長江文化都將失去顏色;沒有長江文化的基底支撐,綠色發展就將成為一句空話。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確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安徽馬鞍山薛家洼,從“臟亂老大難\"蝶變為“濱江打卡地”,就是長江大保護戰略下生態治理的實踐典范。以薛家洼為帶動,整個長江流域安徽段,濱江生態治理陸續交上答卷。各大沿江城市紛紛拿出真招,激活長江文化中的綠色基因,治污增綠,推陳出新,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生態文明新畫卷。文化形成生產力。長江文化中綠色資源稟賦的發掘,驅動綠色生產力的發展優勢,以長江流域安徽段為例,近年來,關停“散亂污”企業近2萬家,推動全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近30% ,匯聚起全省 70% 的新興產業基地、 80% 的高新技術企業、 90% 的上市公司,成為安徽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的關鍵區域所在。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安徽長江文化作為長江文化整體構成的重要篇章,參與塑造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兼容并蓄、開拓創新、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照亮中華文明從江河肇始到盛世華章的演化進路,賡續千年文脈,盡顯徽風皖韻,激蕩起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浪潮,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階命題里,矗立起一座兼具歷史縱深感與時代想象力的“安徽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