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美學視域下英語文學翻譯藝術語言處理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8):31-33.
中圖分類號:H315.9;I04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031-03
英語文學翻譯的精髓是對藝術語言精雕細琢,優秀的文學翻譯作品通常會從美學高度打磨文字,精準捕捉作品中的情感并展現語言美感,以全面體現英語文學作品的文學氛圍。因此,如何在翻譯中呈現美學特質,成為翻譯工作的核心任務。本研究基于美學視域,分析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探索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策略,以更好地傳達作品的思想、主題及情感。
1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
1.1忠實性原則
國內對英語文學翻譯作品的研究深人,歷史悠久。在翻譯工作中,“忠實性”是英語文學翻譯作品的基石,要求翻譯者在翻譯時嚴格依據原文表述。由于中西方的歷史與文化不同,語言表達存在差異。因而,基于美學視域,翻譯者要堅守原文,切勿隨意發揮[1]。在把握原文精神內核的過程中,敏銳捕捉文字背后蘊含的韻味與思想深度,逐字推敲,根據漢語表達的特點精準傳達原文的韻味與意境。例如,漢語中經常使用排比、暗喻等修辭增添文章韻味,英語文學作品中也是如此,會運用隱喻、押韻等手法。因此,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時,翻譯者需要堅持忠實原則,切忌隨意增減或篡改。
1.2時代性原則
由于漢語與英語在時間、空間等層面存在顯著差異,同一思想在不同語言中會有不同表達,即便是相同的表述,其蘊含的情感色彩與思想內涵也可能不同[2]。為此,翻譯者要重視英語文學作品的所處時代背景、作者的個人生平,以作者視角為切入點。翻譯中若缺乏深厚文化底蘊,翻譯內容會偏離作品的真實意圖。翻譯者應探究原作的時代背景,以保證精準傳遞作者的情感與思想。例如,在中國文化語境下,“龍”象征吉祥與尊貴,但在西方文化中被視為邪惡的象征。如果忽視此文化差異,在涉及“龍”的描述時會使讀者產生困惑,這對翻譯者而言是重大失誤。鑒于此,翻譯者要高度重視作品背景與作者生平,以提升翻譯精準度。
1.3流暢性原則
基于美學視域,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應保持流暢性與精準度,這是所有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需要遵循的準則。英語與漢語在表達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包括表達習慣、句式結構、詞匯含義等[3]。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逐字翻譯雖然是基礎,但保證翻譯的流暢與精準才是關鍵。英語中從句結構頻繁出現,包括定語前置、后置等句式,倘若在翻譯過程中直接將其轉換成漢語,會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讀起來也會生硬、不自然。因此,需要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結合漢語的表述習慣進行翻譯與優化,保證譯出的文章符合漢語語法規范,并能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與接受作品。
2美學視域下英語文學翻譯藝術語言處理策略
2.1堅守原文,精準傳達作品內容
美學視域下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時,應依據“信達雅”這一翻譯準則開展工作[4]。翻譯者需將此準則作為翻譯基石,堅定不移地守護原文內容,保證內容完整,規避隨意篡改,保證翻譯中信息完好無缺。翻譯中的忠于原文并非刻板地逐字對應,而是要求翻譯者具備深厚的解析能力,精準挖掘與把握原文的深層含義和核心精神,體會作品中心思想,兼顧直譯與意譯,讓翻譯更臻完美。對于淺顯直白且無需過多闡釋的語句,直譯能全方位傳達原文意思。但面對蘊含象征意義與深厚文化內涵的內容時,則應采用意譯,以凸顯其重要性。例如,英文中的“Heispoorlikeachurchmouse”,若采取直譯的方式,則為“他窮得像教堂里的老鼠”,這對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讀者而言,容易產生困惑;而結合中文文化語境,將其翻譯成“他一貧如洗”,則更貼近我國讀者的理解范疇,使翻譯更流暢自然。
此外,漢語文學作品創作中,作者經常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本的感染力與表現力,英語文學作品也廣泛使用這些手法。以馬丁·路德·金膾炙人口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為例,其中一句“Onehundredyearslater,the lifeof the Negro isstillsadly crippledbythe manacles ofsegregationand thechainsofdiscrimination.”被翻譯成“一個世紀過去了,黑人生活依然被種族隔離的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沉重束縛著。”翻譯中“銬”與“枷鎖”的表述,既精準傳達了原文含義,又巧妙保留了作品的修辭韻味。因此,翻譯實質是再創造過程,要求翻譯者既具備創造力,又保持翻譯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忠于原文意義,切勿依據個人主觀情感、偏好等隨意改動,否則會造成譯文在情感傳遞與主題思
想上偏離作品原有軌道。
2.2與時俱進,選擇適宜翻譯語言
英語文學作品歷史跨度大,每個時期皆留下獨特的時代烙印。翻譯時,翻譯者應緊密貼合作品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巧妙運用藝術語言,翻譯出符合時代特征的作品,這對提高翻譯質量至關重要。這種翻譯形式遵循“順應歷史變遷”的原則,即翻譯者需透徹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脈絡與具體情境,以保證譯文精準傳達歷史韻味[5]。同時,要求翻譯者將英語文學翻譯作品融人當代社會背景,讓藝術語言在新時代煥發光芒。因此,翻譯者要從美學角度出發,懷揣對英語文學作品的敬畏之心,深入探究其所處時代背景、創作社會環境及作者個人境遇,只有如此,才能精準傳遞作品的文化精髓與深層含義。
例如,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生動描繪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鄉村的日常生活場景,將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與人情世態全方位展現出來。該作品之所以能在諸多文學作品中嶄露頭角、享譽全球,與奧斯汀對藝術語言的精湛運用密不可分。作品中“Idonot”這一表述出現了60次左右,并且多數未采用縮寫形式,常與表示心理活動的詞匯搭配,如“know”(19次)、“believe”(5次),“think”(4次),“like”(3次),“mean”(2次),“imagine”(2次)等,這為我國翻譯者提供了良好的鉆研與創新借鑒。我國翻譯家孫致禮在翻譯該作品時,詳細剖析貴族家族的生活狀態,巧妙運用“恭敬、尊崇、傲慢自大、盡享富貴”等系列詞語,既準確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與人物心理,又符合我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賦予作品歷史深度與時代活力,全方位詮釋了其中心思想與內涵。
2.3尊重讀者,保證翻譯語言流暢
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時,保證譯文行云流水是翻譯者的至高追求。因此,翻譯者應把握與尊重原著的精神內核、價值理念,引領讀者在品味翻譯作品中把握原文的精髓。為彰顯流暢性,翻譯者需對語言進行細膩的藝術加工,采用多樣化翻譯技巧,并結合國內讀者的認知習慣,對句子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保證翻譯的精準合理,讓讀者能輕松領悟作品的深層意蘊。例如,處理連續斷句時,由于斷句蘊含獨特韻律與細膩情感,若采取直譯可能破壞其韻律美感,甚至引發誤解。為避免此問題,翻譯者應結合讀者的思維方式,精心選擇詞匯巧妙銜接語句,以保持原文韻律節奏,準確傳遞原文內容。
翻譯英語文學作品的長句時,直譯可能導致譯文結構松散、意義模糊。翻譯者應詳細剖析長句的內在邏輯,對其進行合理拆分與重組,使譯文更清晰易懂。例如,翻譯美國經典小說《飄》中描繪孿生兄弟的句子“Nineteenyears old.,.,they were as much alike as two bols of cotton.[6]”時,句中運用了形容詞短語、介詞短語、獨立主格結構等修飾主語、謂語,這在漢語表達中并不常見。鑒于此,應側重句式結構轉化,可譯成:“他們十九歲,…,長得像兩個難分彼此的棉花莢。”尤其是翻譯人物外貌時,更要忠于原著、傳遞原著精神,保證內容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力求自然流暢,以觸動讀者心靈。美學視域下,將英語句式轉換成中文時,需把握漢語語言藝術精髓,展現修飾語的獨特韻味,順應我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與邏輯思維,靈活調整句式,使其更符合中文表達方式。此外,翻譯者還應采用藝術化語言對語句進行精妙處理,調整聲韻節奏,讓表達更和諧,充分體現作品的內涵與美感,提升翻譯品位,讓讀者領悟作品的風采。
2.4合理規劃,展示語言文化特色
從美學視角出發,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應細致剖析,堅持“合理規劃”,推動翻譯工作向美學高峰邁進,探索不竭源泉。在這一崇高理念引領下,翻譯者要尊重讀者的認知結構與審美傾向,對英語文學作品的藝術語言進行創意重塑與轉換。從宏觀視角看,這是對文學作品整體風貌的重組與塑造,既能保留作品原有精神內核與結構框架,又能巧妙融人中國文化的獨特韻味與審美特質。通過此舉,讓不熟悉英語內在邏輯與文化背景的讀者能通過譯作領悟作品的非凡魅力,體會其文學底蘊與美學精髓。例如,翻譯中對英語文學作品常見的人稱變換技巧的處理,能全面體現翻譯者對文化元素差異的細膩考量與精準拿捏。英語作品中常采用非人稱敘述,而漢語則習慣以第一人稱為主且使用頻繁。翻譯中如何妥善處理這種人稱視角的轉換,以靈活調整敘述焦點或揭示主語蘊含的具體指代,是衡量翻譯者技巧的重要標志。
通過靈活多變的人稱變換形式與豐富多元的藝術語言,能直觀展現英語文學作品的原貌,讓讀者從字里行間感受(上接第27頁)因轉化為當代審美語言,才能在精神傳承和藝術創新上實現辯證統一。
到文化異同及不同地區的獨特風貌。以英國杰出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經典之作《呼嘯山莊》為例,其中一句“Hishairandclotheswerewhitenedwithsnow.”直接翻譯可譯為:“他的頭發和衣服被雪下白了。”此翻譯雖然忠于原文,但不符合我國文化語境,顯得生硬,難以契合我國讀者的審美需求。為使譯文更符合中國讀者的審美偏好,翻譯者需對原句進行邏輯重構與潤色,可翻譯成“他的發絲與衣服積了雪,映襯之下更顯潔白無瑕。”此翻譯不僅精準傳達了原句之意,還通過詩意語言實現了美學升華,為譯作增添了深厚文學底蘊與獨特風情,使讀者在閱讀中深刻感受到文學的韻味與魅力。
3結語
英語文學作品蘊含著深厚的美學價值,借助英語文學翻譯可將其全方位展現,讓文學觸及更廣泛的讀者群體,為作品與讀者搭建溝通橋梁,使國內讀者能領悟到英語文學作品的風采與美學價值。因此,翻譯者在翻譯工作中應巧妙運用藝術語言處理策略,精準還原作品中的思想內涵與美學藝術,讓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讀者能通過譯作欣賞到原作的價值,為讀者創造一個豐富的精神文化世界。
參考文獻:
[1」徐靜,劉蕾.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及其美學價值研究[J」.精品生活,2023(7):163-165.
[2]李國馨.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征[J].黑河學院學報,2024,15(12):107-109,113.
[3]滑瑩.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處理原則及其美學價值的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17):244-246.
[4」趙孟菲.美學視角下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藝術語言處理策略探析[J].名家名作,2023(7):125-127.
[5」汪懿婷.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方法探析[J」.藝術科技,2024,37(11):29-31.
[6」連曉華.美學視角下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處理策略探析[J].嘉興學院學報,2022,34(2):94-99.
新傳播方式,才能讓紅色舞蹈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心靈橋梁。
4結語
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紅色舞蹈憑借自身蘊含的革命記憶與紅色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展現出不朽的魅力與價值。《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創新實踐表明,紅色舞蹈只有在選材、敘事、表現形式上不斷適應時代審美需求,才能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創作者需拓寬視野,創
參考文獻:
[1」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2]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M].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卷首獻詞.
[3]毛澤東.論聯合政府[M]/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