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新免疫療法開發有望】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內臟脂肪產生的白細胞介素-7支持調節性T細胞生存,并最終抑制2型糖尿病發病。這一機制的發現有望為開發2型糖尿病新免疫療法提供思路。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存在于內臟脂肪的免疫細胞調節性T細胞能夠防止脂肪組織內的炎癥發生,進而抑制2型糖尿病發病。
【降壓治療可降低癡呆發生風險】目前針對癡呆尚無有效治療措施,只能通過控制高血壓等危險因素來預防癡呆發生。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研究團隊將33995名高血壓患者納入降壓預防癡呆的整群隨機對照研究,干預組采用以130/80毫米汞柱為目標的強化降壓方案,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經過48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干預組全因癡呆發生風險降低15%,認知障礙發生風險降低16%。
【說話流利者更可能長壽】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柏林老齡化研究數據庫,對其中516名老年人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后提出,語言流利程度可以作為評價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的標準,因為它能反映多方面的認知能力,包括長期記憶、詞匯量、反應速度及視覺記憶等,但其關聯機制目前尚無確切解釋。
【乳腺癌細胞“休眠”機制被發現】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銜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乳腺癌細胞為何能在人體內“休眠”多年,且在特定條件下“蘇醒”并擴散。研究團隊發現,乳腺癌細胞的“休眠”過程與乳腺細胞從胚胎發育階段向成熟上皮階段轉變的過程極為相似。通過模擬上皮細胞自然成熟的過程,研究人員使三陰性乳腺癌(最具侵襲性的一類乳腺癌)細胞的OVOL1蛋白或OVOL2蛋白過度表達,從而誘導這些癌細胞進入“休眠”狀態。
【高脂肪飲食可致癌癥轉移】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在高脂肪飲食導致肥胖的小鼠中,通過血液傳播的癌細胞會被血小板包圍,這些血小板在癌細胞擴散時起到類似盔甲的作用,能夠阻礙免疫系統的攻擊。此外,高脂肪飲食小鼠體內的腫瘤細胞更容易在其他器官“筑巢”,從而導致原發性腫瘤轉移。研究表明,食用過多脂肪而肥胖的小鼠體內發生了有利于這種轉移前微環境形成的變化,尤其是在肺部。
【青少年用社交媒體越多越“傷神”】一項針對超過3000名英國青少年(11~19歲)的研究發現,其中16%的人被診斷出至少一種精神異常癥狀,有精神異常癥狀的青少年比沒有精神異常癥狀的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更長。研究人員介紹,使用社交媒體在青少年中很普遍,93%的英國12~17歲青少年擁有至少一個社交媒體賬號,與此同時,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也在惡化。理解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差異,或有助于設計出適當的臨床干預方案。
【孤獨感和獨居可能引發房顫】云南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的一項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孤獨感和獨居可能是房顫及其不良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該研究從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中選取418656名無房顫和心血管疾病的參與者,構建孤獨量表和社會隔離量表。分析結果顯示,孤獨量表和社會隔離量表得分越高,房顫發病風險和不良預后風險越高。
【空氣污染可損害老年人腦健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暴露于嚴重的空氣污染,可能會損害老年人的大腦健康,尤其是在語言能力方面。研究人員分析了2018年英國老齡化縱向研究認知評估中的1127名65歲及以上參與者的數據,并回顧了2008年至2017年的空氣污染情況,結果顯示,居住在二氧化氮和PM2.5水平較高地區的參與者,在認知測試中的表現比居住在污染處于平均水平地區的人群差。
【到18歲腦發育成熟?未必如此】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聯合全球100余家機構,構建了覆蓋人類全生命周期的大腦功能網絡參考圖譜,有望用于全年齡段腦健康數字化評估。研究人員發現,全腦功能連接強度平均在38歲到達峰值,長程連接持續優化至50歲左右,說明到中年期大腦仍具有較強的神經網絡可塑性,顛覆了“到18歲腦發育成熟”的傳統認知。
據網絡 編輯/王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