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重點項目“高速鐵路網絡與區域時空格局協調發展演化機理及路徑優化研究\"(24BJJ09);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數字山東研究專項\"山東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研究\"(24CSDJ2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流通數字化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的機制與路徑研究\"(24YJA790058)。
[中圖分類號]F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86(2025)006-0066-021
[DOI編碼]10.19631/j.cnki.css.2025.006.005
低空經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伴隨低空技術的突破和廣泛的市場需求,低空經濟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政策措施布局低空經濟賽道,抓搶低空經濟戰略機遇。從我國政策來看,2021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低空經濟①;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①;2024年低空經濟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也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③;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④。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各地結合發展需求,不斷布局低空經濟。根據賽迪顧問數據,預計2026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1]。
從當前研究來看,世界航空業發達國家低空空域融合管理啟動時間相對較早,通用航空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同時在城市空中交通、無人機交通管理等方面產出了系列研究成果,但緣于低空經濟是應對我國通用航空發展問題而衍生的概念術語,國外尚缺乏直接研究成果,國內雖然 2010年開始出現相關研究,但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從國內研究來看,學者們主要圍繞低空經濟概念特征、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低空經濟發展現實等相關問題展開。
一是概念特征方面。低空經濟的本質是低空資源的開發[2],發展低空經濟要用新視角看待低空空域,加速低空空域從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3]。低空經濟與通用航空、無人機、城市空中交通概念既相互交叉又存在獨立領域[4]。總體來看,由低空經濟由1個關鍵資源——低空空域;3大核心產業,即低空運輸、作業與休閑娛樂業,航空載運與作業裝備技術業,低空交通基礎設施與服務業;4個輔助種群,即政府公共力量種群、科教文種群、投融資種群、中介服務種群構成[5],它具有立體性、局地性、融合性、廣泛性特征[6]。也有學者認為,低空經濟具有空間立體性、數字生態性、產業融合性、輻射帶動性、區域依賴性等特征[7-8]。低空經濟發展符合技術—經濟范式的一般特征[9]。
二是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體現在技術、要素、應用等方面[10],表現為通過加速全鏈條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壯大新興產業、促進自主創新等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11]。在新質生產力下發展低空經濟的機理包括場景牽引引發技術革命性突破、跨界融合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協同治理優化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12]。戴翔提出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包括培育高素質新勞動者隊伍、整合新勞動資料、拓展新勞動對象領域等[13]。
聲和電磁污染治理以及政策法規標準制定等方面面臨難題[15]。低空經濟產業鏈是低空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還存在低空產業鏈基礎偏弱、生態系統支撐不足、協同機制不完善、政策扶持精度不夠等制約因素[16]。基于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部分學者提出了建議,來逢波認為發展低空經濟應明晰戰略定位、抓好核心技術關鍵因素、因地制宜謹防盲目跟風、統籌協調確保健康有序[17];敖萬忠提出發揮科技創新、應用場景、管理改革三大驅動力量促進低空經濟發展[18];李衛民提出創建低空經濟理論體系,協同擘畫頂層設計規劃,建立低空經濟產學研聯盟等建議[19]。也有學者針對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提出建議,宋冬林提出堅持系統思維,從夯實制度基礎、增強物質保障、激發內生動力、探索多元業態等方面推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20];戰炤磊提出構建低空經濟現代化產業體系、低空經濟集成化政策體系、低空經濟協同化動力體系以及低空經濟系統化支撐體系等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21]。同時也有學者結合具體區域發展實際研究低空經濟發展問題。此外,還有學者開始探索中國特色低空經濟理論框架建構以及立法等問題,如李衛民基于“內涵特征—現實表現—核心理論一方法體系\"學理鏈,提出構建低空經濟理論體系框架①;張或研究我國低空經濟發展促進法的理據和圖景,提出低空經濟立法應采取“領域法\"范式,同時要積極回應技術驅動特征[22]。
總體來看,低空經濟爆發增長的同時,作為新興經濟形態,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從研究狀況來看,尚處于起步階段。基于低空經濟的發展邏輯來看,要素驅動是低空經濟發展的一般基礎,在厘清低空經濟內涵特征基礎上結合低空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發展現實透析低空經濟的要素驅動機制,進而提出針對性策略,對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將結合當前研究和現實動態系統梳理低空經濟發展的要素驅動、發展現實、推進策略等問題,以為系統化推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低空經濟的內涵特征分析
低空經濟是源于低空空域開發而形成的概念體系,它不是一個純學術概念[19],這一提法最早見諸2010年前后,罩睿等學者較早對其進行闡釋[2]。低空經濟的內涵是不斷演進的過程,伴隨技術、市場、政策等推動,其內涵不斷得到拓展。從已有闡釋來看,相關學者及機構基于經濟形態、經濟活動、產業發展等不同視角,結合性質定義法、特征描述法、功能定義法等不同方法對其內涵進行釋義(代表性釋義見表1)[5]。
對比五個方面代表性釋義,分析異同之處。從不同點來看,一是界定范圍不同,釋義4將低空經濟界定在民用領域范圍②,其余則未作限定,總體表明低空經濟具有范圍廣的特性;二是界定落腳點不同,釋義1落腳于經濟領域,其余釋義則落腳于綜合經濟形態,前者的范圍更廣,① 參見低空經濟里程碑微信公眾號:李衛民《中國特色低空經濟理論體系 3.0(一) 框架、內涵、特征》《中國特色低空經濟理論體系3.0(二)核心理論、方法體系》。② 釋義4來自《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適用對象相對較窄。
后者則相對具象;三是強調側重點不同,釋義1遵從“工具—場域—產出\"的邏輯進行界定,釋義2強調了通用航空業態和無人機服務方式,釋義3、釋義4強調了低空飛行活動的牽引作用以及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前者還著重強調了低空經濟的新質特征,釋義5強調了技術、空域、市場的要素互動以及低空經濟產業四個領域范疇。從相同點來看,代表性釋義普遍肯定了低空技術的賦能作用、低空飛行活動的牽引作用以及低空經濟綜合經濟性質等。總體來看,學者們對低空經濟的內涵理解雖有相似之處,但并未形成一致意見,為此結合低空經濟特征進一步明確低空經濟內涵。
表1低空經濟代表性釋義
低空經濟發展依賴低空空域,從低空經濟的本質來看,它將低空自然資源轉化為低空經濟資源,由此衍生出系列經濟形態。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的《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低空是指垂直范圍原則為真高1000米以下的區域,但可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和實際需要具體劃設高度范圍,目前普遍將其上升至3000米③。從低空經濟特征來看,它以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以通用航空產業為主體,以無人機產業為主導,兼具多領域、跨行業、全鏈條形態,涉及民用、軍用、警用等多個領域,貫穿一二三產業,涵蓋上中下游鏈條[6],總體具有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覆蓋范圍廣、綜合程度強等特征。一是科技含量高,低空經濟所涉及的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飛行服務保障等領域都需要高度先進的科技支撐。例如,無人機的研發和應用,需要先進的導航、通信、自動控制等技術支持。二是產業鏈條斯加山澤壯紅》長,低空經濟涉及原材料供應、飛行器制造、運營服務、飛行保障等多個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三是覆蓋范圍廣,低空活動范圍不僅限于城市上空,還延伸至農村、山區等廣大地區,乃至海洋上空。同時,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也較為豐富,既包括傳統的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等,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四是綜合程度強,低空經濟以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通過飛行器與各產業形成組合式經濟形態,如“低空+農林”\"低空 + 電力”“低空 + 公安”“低空 + 醫療”“低空 + 體育\"等,同時融合不僅有助于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有助于提升低空經濟的綜合效益。結合低空經濟特征,同時綜合參考代表性釋義,本文將低空經濟的內涵釋義為:以低空價值挖掘為核心,以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以及低空飛行保障等相關產業發展的,具有典型新質生產力特征的綜合經濟形態。總體來看,低空經濟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低空產業自身派生的經濟活動,如低空飛行器制造等,又包括以低空飛行活動為紐帶催生的“低空 + ”經濟效益,如低空旅游兼具拉動低空制造產業以及旅游業價值增值等多重效應。可以從直接效益、間接效益、引致效益、催化效益四個方面理解低空經濟效益(表2)。總體可見,低空經濟具有很強的延展效益和經濟動能作用。
表2低空經濟效益
注:參考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發布的《認識低空經濟,走近天空下的新藍海》
二、低空經濟的要素驅動分析
低空經濟具有數智驅動特征,遵從技術一經濟范式。英國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提出了技術一經濟范式理論[24]。技術—經濟范式以科技創新引發科技產業革命,以特定技術條件滿足人們需求,通過技術創新變革經濟運行模式以及結構,進而轉換經濟形態[12]。低空經濟技術一經濟范式發展邏輯依賴低空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而低空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依賴政策的推動,另一方面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則要依賴低空空域價值開發以及市場需求牽引。
(一)低空經濟核心驅動要素
低空技術創新、空域價值開發、市場需求牽引、政策體系助推構成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要素。
1.低空技術創新奠定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基礎低空經濟具有高技術性、技術密集性等特征,從底層技術來看低空經濟依賴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從應用來看低空經濟涉及低空飛行器制造技術、多飛行器檢測通信技術、空域管理技術等。低空技術創新對低空經濟驅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低空相關技術奠定低空飛行器制造以及飛行器低空飛行等基礎,如高能量密度電池技術為低空飛行器長續航奠定基礎,5G-A通感一體技術為低空飛行器空中飛行以及多飛行器密集飛行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低空相關技術的不斷進階奠定低空經濟商業化、產業化基礎,如傳統直升機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高昂大大制約需求拓展,而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OLT)較之于直升機成本實現倍數下降,凸顯商業化、產業化優勢。據公開報道,技術迭代的加持等使得沃蘭特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制造成本和運營成本均下降到初期的十分之一左右,航空器5分鐘航程達到20公里左右,單座成本60元左右,合計每公里3元左右成本,同時伴隨技術升級預計未來還有三成左右的下降空間①。2010年起,全球主要國家及地區啟動了以最高層級科技創新計劃支持無人機及保障技術等低空技術研發項目,2020年以來,全球低空技術研發領域逐漸從理論研究與基礎技術研發走向大型技術驗證階段[25]。當前低空技術呈現分批次爆發趨勢,短期內通信、傳感器、低空飛行器增材制造有望率先突破,助力低空飛行進入躍升變革階段,同時數智化將不斷推動飛控技術進步,總體來看低空技術發展將集中在電池技術、通信技術、定位導航、自動飛行、智能避障、網聯無人機等方面,為低空經濟在更大范圍內拓展提供支撐[26]。
2.低空空域價值開發奠定低空經濟發展的空間基礎
低空空域是低空飛行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低空經濟本質上是依托低空空域資源開放,釋放商業價值的經濟模式。低空空域如同土地、海洋等,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但不同于土地、海洋等資源的稀缺性,低空空域具有可重復使用性,具備長期開發利用價值[2]。低空資源價值開發分為低空空域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三個階段②,資源化旨在釋放低空空域,讓政府、企業等能夠使用低空空域,這一階段涉及低空空域開放管理、空域數字資源化管理等問題;資產化旨在實現對低空資源的確權,使其轉變為可利用、可量化、可評估的經濟資源,有效推動低空空域的深度開發與流轉利用[3,26];資本化旨在最終實現低空空域資源商業價值的挖掘。低空空域資源化是挖掘低空空域價值的核心,一方面需依托數字化技術對低空要素進行建模,將低空空域變為可識別、可計算的資源,為低空飛行活動奠定航路基礎[3];另一方面需推進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改革,為低空飛行活動創設合法化、規范化的環境。2010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明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具體措施,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截至2024年底,國家空管委辦公室相繼在全國組織了3輪較大規模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初步形成低空空域管理的規范化模式,如湖南省作為全國首個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省份,通過完善低空監管服務、低空基礎設施,促進軍地民三方協同融合,構建起全域低空空域協同運行管理保障體系,對低空經濟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27]。
3.低空經濟市場需求預設低空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市場需求是低空經濟價值實現的基礎。從低空應用場景來看,低空飛行器能夠解決行業諸多痛點,面臨廣闊的發展前景。低空應用場景總體可以分為作業類、安全類、出行類三種。作業類場景以短途、遠郊、載物作業為主,集中在工業、農業等領域,包括工業巡檢、農林作業、測繪地理、物流運輸等,主要解決傳統作業效率低、安全風險高、受地理空間約束強等問題。安全類場景以中短途、城區、遠郊、載物的安全應急應用為主,包括應急通信、應急照明、森林防滅火、高空滅火等,主要解決傳統應急手段單一及低效、人身安全風險高、受約束條件強等問題。出行類場景以載人、全地形、長距離出行場景為主,包括空中的士、低空旅游等,主要解決傳統通勤效率低、旅游視角受限強等問題[26]。從現實需求動向來看,一是伴隨公眾出行需求的增長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低空飛行器可有效緩解擁堵提升交通效率,為城市空中交通網絡的構建奠定基礎;二是低空飛行器是填補中長途運輸的重要交通工具,低空出行可有效解決30 到150公里的高效交通出行需求,為城市群高效通勤提供保障;三是伴隨消費升級趨勢,消費者對低空旅游情緒價值的需求也不斷攀升,低空旅游面臨廣闊市場;四是伴隨無人機技術的成熟,低空物流的需求也不斷加大,如應急物資配送、外賣快遞配送、景區物資運輸、偏遠地區配送需求等;五是低空經濟在農林植保、公共管理等領域面臨巨大需求等。
此外,從我國宏觀趨勢來看,低空經濟面臨技術拓展需求、經濟動能轉換需求、產業資本新賽道需求等,也從不同層面派生低空市場驅動力。一是技術拓展需求,技術創新應用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一般而言新技術開發后一方面需要投入市場進行測試與迭代升級,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市場應用回收成本獲取收益。近年來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的發展,低空相關技術也不斷成熟,亟須向市場應用拓展以獲取回報,如伴隨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電池技術等不斷成熟,向低空經濟拓展有利于發揮技術的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從而進一步支撐技術的迭代升級。二是經濟動能轉換需求,當前我國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來補位房地產行業等不斷衰減的動能。低空經濟產業鏈條長,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強,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由此也成為經濟新動能的重要領域。三是產業資本新賽道需求,我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產業資本迫切尋求高質量產業賽道,低空經濟符合新質生產力特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也成為產業資本追逐的重要領域。據上奇產業通統計,2024 年有683家機構參與了低空經濟產業融資,融資合計488起,融資規模達到462.9億元①。
4.低空經濟政策驅動加速低空經濟發展進程
低空經濟是立體交通新范式,涉及工具(低空飛行器)、場站及路線(起降場、低空航路等)、場景應用等。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相類似,低空行業的起步和成長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縱觀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早期運營試點、中期補貼發展、后期市場競爭三個階段,發展過程中政府政策支持推動行業關鍵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商業化程度不斷增強。較之于新能源汽車行業,低空經濟涉及范圍更廣,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基礎設施復雜度、交通(空域)管理難度、載體(低空航空器)制造、適航審定難度更大,對政策的依賴性更強,其發展周期將經歷應用推廣試點、產業鏈快速發展、應用消費驅動三個階段[28]。從我國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央頂層設計與地方政策支持形成共振,使低空經濟迎來政策風口。從國家政策來看,逐步形成頂層引導、監管完善、產業推進的政策組合拳(表3)。一是低空經濟被寫人國家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地位,同時2023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以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持續加碼對低空經濟的重視。二是飛行器監管政策逐步完善,2023年5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對無人駕駛航空器放松管制的同時加強規范化監管①。2024年1月交通運輸部頒布并施行《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行安全管理規則》,規定了無人航空器分類、民航局管理范圍、如何管理等問題。三是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等產業規劃出臺,有效推動相關產業健康發展。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明確到2025年、2035年綠色航空制造體系建設目標②。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對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的電機、電池等產業鏈以及支線末端物流、應急救援等應用場景作出部署③。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措施,為低空經濟發展創設騰飛環境[29]。
表3我國低空經濟主要政策情況
① 中國政府網.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EB/OL].[2023-05-31].h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8800.htm.② 中國政府網.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的通知[EB/0L].[2023-10-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0/content_ 6908243.htm.③ 中國政府網.四部門關于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EB/0L].[2023-10-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42115.htm.
(二)低空經濟要素驅動邏輯框架與階段特征
低空經濟要素對低空經濟發展既產生單環節作用又產生集體合力,同時低空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不同要素作用的發揮要求也不一樣。
1.低空經濟要素驅動的邏輯框架
從四維核心要素關系邏輯來看,低空技術創新依賴低空政策助推,同時一方面為低空空域價值開發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為低空市場驅動提供助力;低空政策為低空技術創新、低空空域價值開發、低空市場驅動提供引導和助力;低空空域價值開發依賴低空技術創新支撐以及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與政府政策引導;低空市場驅動依賴低空技術創新、低空政策助推,同時它既依賴于且又有效賦能低空空域價值開發。為了對應分析四要素對低空經濟發展的整體作用,采用比擬方式勾勒低空經濟要素驅動的邏輯框架,即低空經濟要素驅動的“飛機\"邏輯模型(圖1)。
總體來看,低空技術創新可視為低空經濟“飛機”的左翼,是低空經濟發展的“硬”支撐;低空政策助推可視為低空經濟“飛機\"的右翼,是低空經濟騰空的“軟\"支撐;低空空域價值開發可視為“飛機”的機輪,對于飛機的起落至關重要;低空市場驅動可視為“飛機\"的發動機,對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起關鍵作用。低空經濟發展則可視為“飛機\"的機艙,依托機翼、發動機、機輪合力作用驅動飛機騰空飛行,機艙滿載乘客預示“低空 + ”系列拓展。總體上,低空技術創新和低空政策助推是低空經濟平穩發展的關鍵,缺失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帶來“飛機”的失衡;低空市場驅動是低空經濟發展速度的保障所在,應用范圍越廣越深“飛機\"動力也就越強;低空空域價值開發是“飛機\"騰空的基本支撐,對低空經濟起重要支撐作用。
圖1低空經濟要素驅動的“飛機\"邏輯模型
2.低空經濟不同發展階段要素驅動特征
低空經濟以科技創新為基礎、以場景應用為重點,其發展遵循技術擴散化、低空要素化、應用場景化、場景經濟化的基本邏輯[12]。低空經濟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要素驅動特征,結合低空經濟發展的四階段論,分析低空經濟要素驅動特征(表4)。萌芽發展階段,低空底層技術創新至關重要,關乎低空經濟能不能發展問題;探索發展階段,低空技術迭代創新作用尤為關鍵,同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為低空經濟發展奠定前期基礎;快速發展階段,要求充分發揮低空技術創新、低空空域價值開發、低空政策助推、低空市場驅動的合力作用;穩定發展階段,主要依托市場需求形成低空經濟穩定發展態勢。由此可見,每個階段的低空技術創新側重點雖有區別,但均起到核心基礎作用,雖然在穩定發展階段并未特別強調低空技術創新的作用,但已趨向成熟的低空技術對低空經濟發展有難以替代的作用,由此也凸顯低空經濟技術一經濟范式的技術驅動變革特征。總體來看,當前我國已由低空經濟探索發展階段向快速發展階段邁進,在此時期低空經濟四要素驅動作用尤為重要,要求低空技術創新、低空空域價值開發、低空市場驅動三要素既要單點突破又要形成合力作用,在其中政府政策的引導和驅動至關重要,政策不但要為每一環節發展創設直接與間接條件,同時要從頂層規劃視角引導低空經濟的整體發展以及最大化協同三要素的合力作用。
表4低空經濟不同發展階段要素驅動特征
三、低空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現實分析
盡管低空經濟一詞提出的時間較晚,但從現實來看,其已經過了一系列發展過程,透視并對比低空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現實,對于把握低空經濟的發展規律和我國發展存在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外低空經濟發展歷程
國外低空經濟萌芽較早,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美國、日本等形成了低空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我國低空經濟發展時間相對較晚,但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
1.世界低空經濟發展歷程
低空經濟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熱氣球技術支撐的觀光活動,總體來看其發展可以劃分為應用探索(18世紀—2006年)、規范化發展(2007—2020年)、普及發展(2021至今)三個階段①。一是在應用探索階段,低空經濟初步展現出潛在價值。從18世紀末熱氣球技術的成功試驗及其在觀光活動中的應用,到20世紀遙控直升機在農業領域的實踐,再到21世紀初無人機在工業領域的廣泛運用,低空經濟逐步拓寬其應用場景。二是在規范化發展階段,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低空經濟的法律法規制定與監管體系的完善,以促進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① 低空經濟術語在2010年前后由我國學者提出,國外很少提及且國外主要強調通用航空以及低空的交通屬性,但為更好地回溯發展歷程,依托低空經濟相關產業理念進行追溯。
如美國和歐洲通過推出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發布商業用途小型無人機的運營規則以及提出U-Space 概念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低空經濟的規范化管理體系。三是在普及應用階段,低空經濟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空中出租車試點的開展以及無人機送貨等新型應用的涌現,低空經濟逐漸融人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一階段,低空經濟的技術與應用趨于成熟,同時得到廣泛認可。縱觀世界低空經濟的發展歷程,技術創新、應用拓展與規范化管理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技術創新為低空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應用拓展則不斷拓寬其發展空間,而規范化管理則確保低空經濟健康、穩定與可持續發展[30]。
2.我國低空經濟發展歷程
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可以從2010 年前后進行追溯,總體可以分為萌芽發展(2009—2010年)、探索發展(2011—2021年)、快速發展(2022年至今)三個階段①。一是在萌芽發展階段,低空經濟開始受到重視。低空經濟概念的提出源于2010年前后國內社會呼呼和國家啟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明確了低空空域范圍,推動低空經濟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但總體來看,這一階段由于技術與政策的限制,低空活動主要集中于軍事等特定領域,民用技術與市場尚未成熟,發展相對有限。二是在探索發展階段,我國陸續出臺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規范及促進低空經濟相關產業發展。發展特征表現在:一方面無人機技術獲得突破,成本不斷降低,在航拍、農業植保、環境監測、快遞物流等領域不斷拓展;另一方面政策及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加碼低空經濟發展,如出臺《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方案》等。但總體來看,受限于空域管理等政策限制,低空經濟的發展仍相對有限。三是在快速發展階段,低空經濟上升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地位,迎來政策風口[27]。在政策引導下低空經濟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如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空產業領域企業數量大幅增加,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無人機設計制造單位2000家左右、運營企業2萬家左右,量產的無人機產品超過 1000 款。同時,2023年交付民用無人機超過317萬架,通用航空制造業產值超過510億元,同比增長近 。據全國民航會議信息,2024年我國新增通用機場26個、通航企業145家,頒發無人駕駛航空器型號合格證6個,新增實名登記無人機110.3萬架,無人機累計飛行2666萬小時,同比增長 15%(3) 。無人機產業是低空經濟的主導產業,我國無人機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具有較大優勢,表5列出了我國無人機市場規模及增長情況,總體來看無人機領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3年① 表4從要素驅動視角對低空經濟發展做了四階段劃分,此處與四階段劃分基本一致,但也有所區別:一是萌芽發展階段中表4強調技術積累階段,但為體現低空經濟的綜合性此處強調概念邏輯,二者并未背反;二是表4中穩步發展階段是發展的未來圖景。② 張辛欣,嚴賦憬.去年我國交付民用無人機超317萬架[EB/0L].[2024-04-18].h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4/content_6946135.htm.③ 中國民航局網.2025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在京召開[EB/0L].[2025-01-09].https://www.caac.gov.cn/PHONE/XWZX/MHYW/202501/t20250109_226379.html.
無人機市場規模已超過1200億元,其中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達到1174.3億元,工業級無人機市場規模達到845.5億元[31]。據賽迪顧問數據,預計2026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將達到10 644.6億元,總體保持 30% 左右的增長速度;預計2026年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產業規模將達到95億元,總體保持 70% 左右的增長速度(表6)[1]。
表5中國無人機市場規模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Frostamp;Sullivan、中投產業研究院《2024—2028年中國無人機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整理所得
表6中國低空經濟相關指標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賽迪顧問《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整理所得
(二)國內外低空經濟發展的對比分析
從世界低空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來看,美國、日本等發展各具特色,形成了自身發展優勢。從政策導向、技術優勢、發展特點三個方面對比我國與美國、日本低空經濟發展情況(表7)[32]。
我國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在低空經濟發展方面既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較大差別。相同之處包括:一是普遍肯定低空經濟發展前景,各國都認識到低空經濟的巨大市場潛力和光明發展前景,將低空經濟視為戰略性產業強力布局;二是重視創新驅動作用,各國都積極推動低空經濟技術創新,包括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等新型航空器的研發和應用;三是注重政策助推作用,各國都出臺低空經濟促進政策,包括法律法規、產業扶持政策等。不同之處在于:從美國情況來看,其低空經濟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先進的技術水平,同時美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龐大,通用航空飛機數量眾多,應用場景廣泛;從日本情況來看,日本在低空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在飛行汽車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其低空經濟發展特點在于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總體來看,我國低空經濟向快速發展階段邁進,增長速度較快,但我國低空經濟市場主要集中在農業、物流、應急救援等領域,場景相對較窄,但前景廣闊。同時,我國對低空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不但從國家層面強力推進,各地區也結合自身優勢紛紛布局,但較之于美國、日本等國家,我國低空經濟的整體規劃、基礎設施建構、商業化導向等還相對不足。比如,從通用航空機場數量看,2023年我國通用航空機場數量為449個,僅為美國的 8.6% ,巴西的 13.6% ,澳大利亞的 19.5% ;從通用航空月均飛行時長看,我國為11.4萬小時,僅為美國的 4% 左右[29]。此外,國外較多強調低空的交通屬性,其應用導向和場景化特征明顯,但未將低空經濟作為一種綜合經濟形態進行整體建構,而且通用航空發展歷程相對較長,技術探索、空域開放時間也較早,如自“二戰”后美國政府將 85% 左右的空域劃為民用空域,絕大部分被通用航空使用。較之于國外,我國將低空經濟通盤考慮面臨諸多復雜問題,同時要在短期內走完通用航空發達國家歷程,面臨諸多方面挑戰。
表7中國、美國、日本低空經濟發展對比
注:參考中投產業研究院《2024—2028年中國低空經濟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編制
(三)國內外發展現實與低空經濟要素驅動對照分析
從低空技術創新來看,國內外普遍重視低空技術創新作用,低空技術創新在推動低空經濟發展方面起到關鍵作用。美國低空技術呈世界引領趨勢,無論是低空底層技術還是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等前沿科技應用領域均呈現領頭局面。日本在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技術方面也強力布局,具有明顯優勢。我國在無人機技術、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等領域具備相當優勢,尤其在無人機領域擁有豐富的研發和制造經驗,形成完整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如大疆已成為全球消費級無人機的領導者,占全球 70% 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時,億航智能EH216-S是全球首個獲得三證(型號合格證、標準適航證、生產許可證)的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盡管如此,我國在低空航空器的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仍面臨諸多“卡脖子\"問題,同時高能量密度電池技術、航空器關鍵性能等也面臨瓶頸。總體來看,無論是基于歷史回溯還是現實對比,大力推動低空技術突破創新均是當前應重點發力的方面。
從低空空域價值開發來看,低空空域開放是價值開發的前提,低空基礎設施建設是價值開發的關鍵。美國已形成相對成熟的低空空域管理機制,通用航空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很完善,為通用航空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我國通用航空雖然也經歷了幾十年發展歷程,但自2010年才進人正式發展階段,同時不但基礎設施建設與國外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且通用航空的商業運營效益不佳,嚴重依賴政府補貼。較之于通用航空,低空經濟對低空空域價值開發的覆蓋面更廣、程度更深,如在城市空中交通方面,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依托城市空中交通(UAM)、先進空中交通(AAM)等計劃不斷探索低空空域資源挖掘機制,我國則處于起步階段。總體來看,在通用航空發展基礎上拓展與融合低空基礎設施,通過前沿科技打造低空“新基建”以及加快創新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機制對低空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從低空市場驅動來看,市場驅動是低空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基礎,世界經驗表明低空經濟發展不但要聚焦于通航、軍用、警用等傳統領域,更應依托商業化的模式促進低空經濟在民用領域大范圍落地。美國、日本等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廣泛,不但在公共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且在民用領域商業化程度也相對較強,企業具備持續造血能力。我國低空經濟總體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商業化應用場景相對較弱。總體來看,依托低空技術創新不斷降低低空經濟使用成本增強安全水平,做好市場宣傳與消費者教育,完善低空金融保險服務,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挖掘消費潛力至關重要。從低空經濟政策驅動來看,頂層規劃引導、法律制度規范、研發應用助推等均是發揮政策驅動作用的重要方面。美國、日本等國家從政府、軍方等層面制定明確的發展計劃,實施低空經濟發展的針對性策略,有效引導和助推低空經濟朝既定方向發展。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基礎上,我國近年來也持續加碼低空經濟發展,中央政府不斷出臺促進低空技術創新、低空設備制造等政策文件,地方政府也不斷推出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尚缺乏國家層面低空經濟的整體規劃,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也不完善,同時各地爭搶發展在激活低空經濟的同時也存在盲目布局,產生“內卷式\"競爭風險。總體來看,發揮低空經濟政策助推效應,一方面依托中央層面的統一規劃,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同時形成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態勢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有效發揮政策對技術創新、空域價值開發、市場應用拓展的組合效應至關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當前階段我國要有效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考慮我國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展范圍等的區別,充分發揮低空技術創新、低空空域價值開發、低空市場驅動、低空政策助推的合力作用,在把握四要素驅動邏輯的同時突出低空政策的適配性,基于長期與短期、全國與區域以及不同產業環節、不同細分行業進行精準施策,推動低空經濟“飛機”又好又快騰飛。
四、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策略建議
低空經濟發展依賴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同時創新驅動是重要動力,基礎設施是關鍵支撐,場景拓展是核心拉力,因地制宜則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縱觀我國低空經濟發展現實,當前存在頂層設計不足、體制機制約束、技術創新不夠、場景拓展不快等問題,結合以上問題以及低空經濟發展的要素驅動邏輯,提出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策略建議。
(一)加強政策規劃引領,優化體制機制支撐
基于系統思維統籌謀劃,構建一體化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形成對低空經濟發展的全方位體制機制支撐。一是制定低空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分階段明確低空經濟的基本目標、重點任務等,描繪好低空經濟發展藍圖,為形成全國“一盤棋\"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引導。二是建立系統化支撐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從資源要素、產業創新、管理體制、財政金融等方面給予系統支撐。政策支撐要把握好不同階段的施策重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以“試點引路、以點帶面\"的改革為切入點,轉變政府職能理順職責關系,全面提升低空經濟治理水平,另一方面結合“政策引導、扶弱變強”的原則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互促效應,通過市場作用反推政策改革,有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激發市場活力。鼓勵中央和地方分別設立低空經濟專項基金,用于支持低空經濟項目研發、建設運營等,依托專項基金有效引導社會資本進入低空經濟賽道。加大對低空經濟初創企業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對初創企業給予資金或項目支持,緩解初創壓力,另一方面針對低空經濟入局門檻高的問題,鼓勵通過產學研合作、低空經濟創新聯盟、第三方輔導等多種方式助力企業入局。三是強化法律法規以及標準體系規范,圍繞低空經濟創新發展、公平競爭、安全運行等關鍵環節健全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抓緊修訂影響低空經濟發展的上位法,為低空經濟創設基礎環境;制定鼓勵低空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專項法規,為低空經濟創設產業創新發展的法規環境;基于低空裝備產品標準、低空基礎設施標準、低空運行標準、低空檢驗檢測標準等不同層面完善標準體系,引導低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6]。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保障體系支撐
低空基礎設施作為各類低空經濟活動,特別是低空飛行活動的核心支撐,其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對于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當前,通用機場作為低空基礎設施的主體,盡管在數量上已超越運輸機場,但依然不能充分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需要在擴大數量和提升質量上同時發力。低空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有效服務場景應用為基本原則,與需求緊密結合充分考慮未來使用效益[18]。一是加快大城市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低空基礎設施要分類分步建設,當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作為人口密集、經濟活躍的區域,其通用機場的數量供給缺口較大,需要合理規劃加大建設力度,以滿足此類地區對低空飛行活動的迫切需求,形成低空經濟發展的引領和輻射效應。二是依托現代技術升級低空基礎設施。現代技術為通用機場的升級換代提供了強大支撐,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推動高級別通用機場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在不斷提升機場運行效率的同時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三是基于統一建設、因地制宜的原則推進建設進程。一方面采用統籌規劃、統一建設、協同融資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結合簡易跑道(短跑道、土跑道、草地跑道)等創新設計降低建設難度和建設成本,依托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規劃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秉承分類分步規劃建設理念為低空基礎設施預留未來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鑒于我國無人機產業的迅速崛起和廣泛應用,需要合理規劃無人機起降場所和服務基地。結合通用機場建設和其他適宜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綜合性、智能化、集成型的無人機服務設施,以滿足無人機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四是重視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軟件建設。空域管理系統是低空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把握低空服務效率和安全水平的關鍵,加快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空域管理系統底座,以此為基礎指導地方系統建設[23]。在地方系統建設中,由政府牽頭組建低空飛行服務平臺,提供飛行申報、飛行情報、飛行告警、信息發布等低空飛行服務和協同運行服務,同時在遵守基本法律框架下,結合低空飛行協同管理,創新空域管理模式。此外,需注意基于低空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四張網”①[33],綜合統籌推進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結合“建管養運”一體化思維探索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化模式。五是加強低空試驗園區、產業園區、示范經濟區建設,一方面為低空技術創新應用提供試驗場所,有效助力低空技術的應用落地和迭代升級,另一方面依托低空產業園區構建集產業孵化、研發制造、試驗試飛、維修保養、售后服務、適航認定、教育培訓等一體的低空產業生態體系,有效發揮低空經濟產業集聚效應。
(三)增強自主創新,強化創新驅動發展
先進技術作為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其基礎扎實與否直接關系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當前,我國低空經濟在技術上仍面臨諸多挑戰,部分關鍵環節存在技術瓶頸,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將低空技術創新融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在通用航空器整機和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減少對外依賴度,逐漸實現自主可控。二是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并行推進,進一步鞏固和拓展無人機領域的領先優勢,推動無人機在經濟性能、可靠性、智能化等方面持續提升。三是依托科技創新推動低空經濟綠色發展。加快推動純電動、油電混用飛機等綠色航空器的研發與應用,推動通用機場節能降碳改造等。此外,還應注重低空綠色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為通用機場建設、電動航空器制造、航油生產與使用等領域提供統一標準,促進低空經濟的綠色、規范、可持續發展[23]。四是推動低空技術協同攻關、產學研合作以及人才培養。設立低空經濟科技專項,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提高低空產業技術水平;建立低空經濟共性技術平臺,為低空經濟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通過成立低空技術創新聯盟等方式,共同開展低空經濟領域的研發和應用,推動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加強低空技術國際合作,不斷提升低空技術國際化、前沿化水平;加強低空技術高端人才、創新團隊的引育,依托靈活機制挖掘人才團隊的創新潛力;加強低空經濟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通過設立專門的低空經濟專業以及專業方向拓展優化等方式為低空經濟發展培養專門人才,同時構建低空經濟人才培訓體系,更好地滿足低空經濟對各類專門人才的需求。此外,加強低空經濟理論研究,構建中國特色低空經濟理論體系,為低空經濟遵循數智時代“技術一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因地制宜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和引導。
(四)加快低空服務拓展,促進產業擴容提質
在體制機制創新基礎上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時發力,拓展低空經濟的發展空間。在供給側方面:一是深化產業融合,推動航空器與各類產業形態的深度融合,實現“低空 + ”模式的廣泛應用,使之成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跨界融合,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和服務形態,促進低空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二是延伸與拓展產業鏈,增強產業鏈條的協同性,實現低空制造產業、低空飛行產業、低空保障產業、低空綜合服務產業等的協同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三是拓展新興產業與服務,根據消費結構變化和消費升級趨勢,積極拓展新興產業和特色服務。例如,利用低空物流、低空游覽、短途運輸、私人飛行等新興業態,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同時,強化應急、醫療、政務等領域的低空服務,提升低空經濟的社會價值。四是前瞻布局市場,緊密跟蹤新技術革命和前沿應用場景趨勢,對低空產業的發展進行預判和前瞻布局。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引領低空經濟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發展。在需求側方面:一是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提升公眾對低空經濟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二是優化政策環境,降低低空消費門檻。通過消費補貼降低消費者低空消費成本,通過保險服務等提高低空消費安全保障。同時,加強市場監管,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三是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結合生產、消費領域個性化需求有效開發低空服務產品,并通過試點示范作用逐步擴大市場規模。
(五)加強系統推進,促進因地制宜發展
源于低空經濟的風口效應,現實中存在地方政府、相關企業“一哄而上”的亂象,導致投入盲目、資源分散、成果碎片等問題。低空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基于中長期戰略和系統思維進行全面部署,促進因地制宜發展。一是強化規劃引導和區域協同作用,在國家規劃的引導下各地區因地制宜制定各具特色的發展規劃。規劃的制定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要厘清區域發展條件和發展優勢,制定針對性的策略,切忌“貪大求全”;第二,制定分階段分步驟的發展策略,限于低空技術和需求制約,低空經濟面臨漫長發展道路,要制定分階段分步驟的實施策略,尤其對低空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考慮分階段適度布局;第三,源于低空經濟的網絡效應,各地制定發展規劃要注意與其他地區有效協同,可以采取區域聯合制定發展規劃的方式統籌發展。二是增強試點示范效應,依托多層面的試點工作甄選低空經濟的有效經驗、優秀模式進行推廣,降低全社會試錯成本,最優化發揮試點示范效應。三是健全低空經濟產業分類和統計體系,加快研究確定低空經濟相關產業分類標準,制定統計指標體系,加強對投人、產出、盈利等重點指標監測分析,為低空經濟政策措施出臺提供支撐[18]。四是提升政府對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治理能力,低空經濟是新生事物,現行治理體系難以適應對低空經濟立體交通新范式的治理,政府應通過制度化手段以及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提升治理能力,引導行業安全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賽迪顧問.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R].賽迪顧問,2024.
[2]覃睿,李衛民,靳軍號,等.基于資源觀的低空及低空經濟[J].中國民航大學學報,2011(4):56-60.
[3]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低空經濟發展白皮書——深圳方案[R].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2022.
[4]郭辰陽,敖萬忠,呂宜宏.低空經濟與通用航空、無人機、UAM的關系分析[J].財經界,2023(28):30-32.
[5]覃睿.再論低空經濟:概念定義與構成解析[J].中國民航大學學報,2023(6):59-64.
[6]范恒山.我國低空經濟發展現狀、重點和趨勢[EB/OL].(2022-07-04).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869157.
[7]沈映春.低空經濟:“飛”出新賽道[J].人民論壇,2024(8):74-79.
[8]沈映春.低空經濟的內涵、特征和運行模式[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1):108-117.
[9]王寶義.我國低空經濟的技術經濟范式分析與發展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24(9):14-26.
[10]張夏恒.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邏輯、阻礙及建議[J].當代經濟管理,2025(1):17-23.
[11]劉先江,宋丹,徐政.以低空經濟發力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引擎[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34-144.
[12]歐陽日輝.低空經濟助推新質生產力的運行機理與路徑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1) :118-131.
[13]戴翔.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邏輯及路徑[J].閱江學刊,2024(6):110-119,180-181.
[14]周鈺哲.低空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要素分析與實現路徑[J].東南學術,2024(4):87-97.
[15]李牧南,謝天琪.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的實踐進路:依托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J].科技管理研究,2024(17) :1-9.
[16]張嘉昕,許倩.低空經濟產業鏈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優化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24(8):63-70.
[17]來逢波.搶先布局,加快推進低空經濟發展[N].大眾日報,2024-04-08(7).
[18]敖萬忠.三大驅動力打造低空經濟新增長引擎[N].學習時報,2024-04-08(5).
[19]李衛民.打造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N].中國民航報,2024-04-18(7).
[20]宋冬林,謝文帥.發展低空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63-72,142.
[21]戰炤磊.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閱江學刊,2024(5):101-109,174.
[22]張或.中國低空經濟發展促進法的理據與圖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1):71-84.
[23]范恒山.五方面著力促進低空經濟發展[N].經濟參考報,2023-01-31(7).
[24]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M].田方萌,胡葉青,劉然,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0.
[25]呂人力.低空經濟呈現新質生產力特征[N].經濟日報,2024-05-03(6).
[26]劉曼昊.2024中國低空經濟行業研究報告[R].億歐智庫,2024.
[27]邱世梁,王華君.低空經濟“六問六答\":政策產業陸續落地,廣闊市場拉開帷幕[R].浙商證券研究所,2024.
[28]蘇晨,張敏敏.鑒往知來從新能源車政策推動歷史看低空經濟節奏演繹[R].國金證券,2024.
[29]李良.低空之境無限未來[R].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2024.
[30]蘇儀.低空經濟框架報告[R].中泰證券研究所,2024.
[31]中投產業研究院.2024-2028年中國無人機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中投產業研究院,2024.
[32]中投產業研究院.2024-2028年中國低空經濟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中投產業研究院,2024.
[33]沈向洋,李世鵬,李萌,等.低空經濟發展白皮書(2.0)全數字化方案[R].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2023.
The Driving Factors, Development Reality,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Low-Altitude Economy
Wang Baoyi' Lai Fengbo2
(1.School of Traffic and Logistics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357;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Shandong,261061)
Abstract: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is regarded as a critical focal point for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a key strategic direction in global competition. Based on a systematic clarification of its conceptual connotations and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actor-driven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low-altitude economy.Through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and distinctive patterns acros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the diffrential driving efects of key factors are rigorouslyassessed.Furthermore, multidimensional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altitude economy.The study posits that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adheres to the techno-economic paradigm,with four core interdependent drivers identifi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ow-altitude systems, value creation through airspace resource utilization, market demand traction,policy-institutional synergies.The four elements not only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through a single link,but als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joint force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ow-altitude economy.China's low-altitude economy is moving towards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stilla significant gap compared to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veral it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top-level design,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in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slow scene expansion. To address these challnges,the study proposes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altitude economy,including strengthening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optimizing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enhancing infrastructure modernization and upgrading operational safeguard systems; advancing indigenou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o reinforce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accelerating the expansion of low-altitude service ecosystems to promote industrial scaling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and implementing systematic,region-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ailored to lo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Key Words: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Low-Altitude Industr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echnology Economy Paradigm;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易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