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空經濟是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抓手。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具有空間立體性、數字生態性、產業融合性等顯著特征。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蘊含著以技術創新塑造新優勢、以要素更新釋放新動能、以空間革新開創新領域的內在邏輯。為進一步發揮低空經濟對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賦能作用,就必須以加快培育新型勞動隊伍、推動升級新型勞動資料、深挖廣拓新型勞動對象為著力點,筑牢和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堅實基礎和強勁動力。
關鍵詞:低空經濟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從“新質生產力”到“農業新質生產力”,黨中央不斷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的認識和理解,在把握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一般性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農業領域,更加強調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驅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挑戰,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特別強調要“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無人機、eVTOL為代表的低空飛行活動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是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抓手。因此,開展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研究,有利于從宏觀層面系統把握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理和內在規律,對于深入理解和把握低空經濟何以能夠和如何實現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低空經濟的內涵特征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指出,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作為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不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引擎,更是數字技術革命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和應用場景拓展的重點領域,集中彰顯著空間立體性、數字生態性、產業融合性等顯著特征。
(一)空間立體性:以技術革命性突破打造立體三維空間
區別于傳統經濟形態的一般特征,低空經濟得益于技術革命性突破,實現了經濟活動從“平面”的單一維度向“立體”的三維空間的有效拓展,呈現出顯著的空間立體性。作為無人駕駛飛行等先進技術驅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經濟通過與地面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相關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進而提供更高品質、更優效率的服務。從低空制造領域來看,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成熟應用,以低空飛行器為核心的制造產業采用更加先進的材料技術和動力系統,有效提高了飛行器應對低空復雜環境的抗干擾能力和飛行穩定性。從低空保障領域來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5G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確保全天候、全覆蓋、可持續的導航和定位服務的同時,實現了低空飛行器與地面控制中心精確、穩定、實時的信息交互,為打造安全穩定、科學高效的低空經濟活動提供了技術保障。從綜合服務領域來看,以低空飛行器為載體的空中物流、農業植保、電力巡檢等領域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運用,并實現了低空飛行器與地面設施的智能互聯,進一步優化了低空經濟在立體三維空間的運行效率。
(二)數字生態性:以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促進資源共享
低空經濟的數字生態性體現在低空經濟產業鏈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技術互聯互通、數據高效共享、資源創新配置為主要標志,旨在構建涵蓋關鍵技術研發、核心零部件制造、低空航空器生產、多元應用場景開發的全鏈條開放式的數字生態系統。一是勞動者維度,低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完整的人才產業鏈支撐,圍繞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場景開發、維護運營等環節打造相適應的專業化崗位,在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同時形成系統科學的人才結構體系。二是勞動資料維度,數據要素的開發利用對于構建低空經濟的數字生態系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低空經濟整合了低空通信、導航定位、三維感知等先進技術,形成了精準監控和管理數據的數字化網絡,為相關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全面的數據支持和信息服務。三是勞動對象維度,截至2024年底,我國在冊通用航空機場數量已達496個,通航企業數量增至712家,民用無人機注冊數量高達198.7萬架,無人機全年累計飛行時長達到2666.7萬小時,低空經濟市場規模超過6700億元,包括低空航空器制造和運營服務在內的相關產業鏈已初具規模,低空經濟展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市場潛力。總的來看,低空經濟在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中加快形成協同創新和資源共享的融合發展新格局,為經濟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開辟了獨特的運行機制和增長動力。
(三)產業融合性:以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產業新形態
作為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形成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經濟的產業融合性具體表現為數字技術、航空技術、通信技術等先進手段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在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中催生出以低空飛行器為載體的“低空+”產業發展新模式,引領重塑產業生態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潮流。在農林植保領域,無人機在精準施藥、病蟲害監測、農田測繪等方面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在低空經濟與農業領域的深度融合中催生了智慧農業等新產業模式,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交通運輸領域,以無人機配送為牽引的“低空+物流”模式有效疏解了地面交通擁堵和交通條件限制的難題,實現了平原、山區、海島等地形間跨區域的快速投遞,為破解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局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在文化旅游領域,隨著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的持續賦能,“低空+文旅”不斷催生出低空觀光、無人機表演、飛行體驗等特色旅游項目,以高空視角賦予傳統景區全新魅力,有效推動文旅業態立體化、智能化轉型。
二、低空經濟賦能農業
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經濟在科技創新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度融合中不斷塑造競爭新優勢、釋放發展新動能、開創產業新領域,正逐漸成為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技術創新:低空經濟為農業新質生產力塑造新優勢
技術創新是貫穿低空經濟的一條主線,通過感知智能化、作業精準化和決策智慧化為特征的尖端技術集群與農業生產場景深度融合,實現了農業生產技術革命性突破、系統化集成化轉型,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了顯著的技術創新優勢。
一是感知智能化作為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維度,其本質是整合空中、天天地一體化的立體通信傳感網絡(Space-Air-GroundIntegratedNet work),從而實現對農業生產要素的全天候、高精度、全維度的數字化采集。這一技術范式不僅突破了傳統農業監測的時空界限,更實現了農業生產信息獲取邏輯的技術化重構。如浙江大學何勇團隊研發的“重心偏置自適應、防擾動云臺”技術,利用無人機平臺搭載的多光譜(Multispec tral)、高光譜(Hyperspectral)、熱紅外(ThermalInfrared)及激光雷達(LiDAR)等傳感器集群,構建起覆蓋可見光至紅外波段的完整光譜采集體系,通過動態配重系統與主動減震算法的耦合,有效抵消低空湍流引起的機身晃動,徹底解決農業遙感中因運動模糊導致的光譜失真問題,為精準判斷農情奠定數據基石。
二是作業精準化旨在依托智能裝備與控制算法的顛覆性革新,實現低空無人機平臺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調控,創新性突破地形與勞動力的傳統約束和農業生產邊界的同時,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作業的質量和效能,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創新動力。在新疆庫爾勒地區,無人機技術在香梨授粉中得到廣泛運用,單機日作業面積接近400畝,有效解決了傳統人工授粉成本高、授粉受精天氣差、花期集中招工難等問題,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是決策智慧化的核心在于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將無人機收集的實時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并處理,構建“實時監測—精準分析—決策執行”的智慧決策系統,實現了農業生產從傳統的“經驗驅動”向創新的“數據驅動”的范式躍遷,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甘肅慶陽依托“東數西算”國家樞紐節點搭建的數字孿生訓練平臺,實現數據實時共享率穩定保持98%,實時數據回傳延遲控制在0.3秒以內,可模擬7類典型地形場景下的作業參數,為智慧農業提供全流程決策支持。
(二)要素更新:低空經濟為農業新質生產力釋放新動能
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大要素共同構成了生產力的基本形態。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躍升,要深刻理解其理論內涵,就必須從農業生產要素三個維度加以把握。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即是在推動農業生產要素革新升級中催生新型農業勞動者、新型農業勞動資料和新型農業勞動對象,為農業新質生產力釋放新動能。
一是低空經濟本質上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對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新型農業勞動者的需求尤為突出。這些新型農業勞動者不僅熟練掌握無人機操作、維護、運營等專業技術,還長期深耕農業領域并參加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是實現將低空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專業人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打造的3000畝“超級棉田”從種到收只有兩名員工負責,以農業無人機、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為依托,經歷專業數字技術培訓的兩位新型農業勞動者高效精準地完成了農業生產任務,深刻展現了新型農業勞動者在推動農業智能化、信息化、專業化的戰略支撐作用。
二是先進的新型農業勞動資料是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所在。“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區分各種經濟時代的主要標準,“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農業新質生產力所需的新型農業勞動資料主要涵蓋新型農業生產工具和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兩個維度。從新型農業生產工具來看,無人駕駛播種機、無人打藥機等智能農機設備搭載了多種傳感器,實現對農田的實時監測和精準作業;從新型農業基礎設施來看,空天地一體化智能作業系統、智慧物流網絡、數字網絡通信平臺等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
三是新型農業勞動對象是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其內涵和外延在低空經濟的推廣應用中不斷豐富和拓展。馬克思主義認為“所有那些通過勞動只是同土地脫離直接聯系的東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數據為代表的新型生產要素打破了傳統農業勞動對象的局限并賦予了其新的內涵,躍升成為新型農業勞動對象。低空無人機借助遙感技術獲取的作物生長、土壤濕度、養分含量等數據資源,能夠全面、實時、精準反映農田實際情況,從而針對性地制定科學、可持續的生產計劃,有效促進農業生產領域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三)空間革新:低空經濟為農業新質生產力開創新領域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經濟形態,打破了傳統農業二維經濟發展模式的桎梏,在垂直空間開發、區域空間整合和業態空間融合多維度中為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開辟了全新的空間領域,共同構筑起立體高效的三維經濟發展體系。
一是低空經濟突破了傳統農業的二維限制,為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開發了全新的垂直空間。在農業生產環節,傳統農業生產主要依賴地面機械和人工操作,往往難以實現高效化、精準化作業。而低空經濟的出現,搭載多光譜相機和傳感器的低空無人機可以實時監測農業生產狀況,突破了地形和人力的限制,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農業收獲環節,無人機通過搭載高分辨率相機和智能識別系統,精準獲取農作物的成熟狀況和收獲進度,自動下達收割指令的同時實時監測收獲過程中的損失情況,有效提高收獲效率和質量。在農業流通環節,“低空+物流”模式為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這種快速、高效的運輸方式不僅確保了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市場競爭力,還從整體上提高了物流運輸的效率和利益。
二是低空經濟打破了地理條件和交通狀況的限制,在實現對區域空間的優化整合中高效配置農業生產要素。一方面,通過無人機的遠程調度和數據采集,新型農業勞動者能夠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和生產需求,合理規劃農業生產布局,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低空經濟通過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化解了交通不便和運輸堵塞的難題,將新鮮采摘的農產品第一時間運抵超市貨架上,有力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通來往和經濟交流,為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提供了新的動力。
三是低空技術在其他產業的廣泛應用和融合發展,催生了“低空+農業”、“低空+文旅”等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低空+農業”給傳統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搭載遙感技術、北斗導航、智能系統等數字技術的低空無人機不僅能夠實現精準施肥、灌溉、采摘,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這種精準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有效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促進農村產業現代化轉型。“低空+文旅”在充分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的同時,為農村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游客既可以通過低空游覽飛行俯瞰農業文化遺產和感受獨特的鄉村風貌,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定制個性化的飛行路線,獲得前所未有的空中體驗和視覺沖擊。
三、低空經濟賦能農業
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路徑從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低空經濟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中發揮著日趨關鍵的作用,是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對此,要加快培育新型勞動隊伍、推動升級新型勞動資料、深挖廣拓新型勞動對象,為實現農業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一)人才提質:加快培育新型勞動隊伍,夯實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支柱
人才是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當前,低空經濟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對勞動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能否培養一批既掌握農業本領又精通低空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能否實現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和關鍵途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初心使命,加快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是培育新型勞動隊伍和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是要完善和調整高校和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開設無人機操作與維護、農業航空技術等專業課程,構建涵蓋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遙感技術和精準農業等內容的課程知識體系,為低空經濟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二是要開展面向農民群體和相關農業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培訓,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普及基礎知識和提高實操能力,培養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人才隊伍。三是要加強對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制定配套的人才引進措施和人才激勵機制,吸引航空、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高端人才投身低空經濟領域,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二)數據增效:推動升級新型勞動資料,提高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設施建設
數據作為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型勞動資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農業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隨著低空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入融合和廣泛應用,數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農業生產方式和管理范式。對此,必須系統性升級以數據為核心的新型勞動資料,加快構建高效、可靠、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為低空經濟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打下堅實根基。
一方面,要加強低空數據采集設施建設。通過部署高精度傳感器、低空遙感技術、智能化作業系統,投入和建設專用無人機起降場、能源補給站和低空通信中繼網絡,從而構建起一個技術先進、覆蓋廣泛、運行高效的低空數據采集設備網絡,實現對農業生產全要素、全過程、全天候的動態感知,為農業精準管理和決策提供穩定可靠的數據支持。另一方面,要提升數據傳輸和處理能力。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高度依賴于強大的數據傳輸網絡和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這就對農村地區的通信網絡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充分利用5G網絡和物聯網的技術優勢,針對性地對信號薄弱地區加強通信基站建設,確保低空實時數據的快速穩定傳輸;二是要引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搭建農村云服務平臺和農業大數據分析模型等智能處理中樞,有效提升數據處理的效能和質量。
(三)空間拓展:深挖廣拓新型勞動對象,優化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資源配置
隨著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不斷深化,農業新質生產力日益展現出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前景。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領域的綜合效益,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從深挖廣拓新型勞動對象加以破解。
一是深入拓展低空應用場景。除了傳統生產領域,低空經濟還需要積極滲透到農業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塑造農業經濟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如公共服務領域,搭載高精度傳感器的低空無人機可以實現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等進行全方位、動態化監測,為政府部門及時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合理優化空域資源配置。一方面,要加強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制定契合低空經濟發展趨勢和滿足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低空空域的劃分范圍、使用規則和飛行標準等,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農業重點區域設立低空試驗區,簡化審批流程和減少審批環節,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低空飛行實驗和應用示范。三是鞏固加強區域協同合作。要敢于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跨區域的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有效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流通與共享。同時,要主動開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積極拓展低空經濟的國際市場,針對各國地形特征和產業模式制定相應的發展方案,不斷提升我國低空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5-02-24(001).
[2]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9.
[3]歐陽日輝.低空經濟助推新質生產力的運行機理與路徑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6(01):118-131.10.14100/j.cnki.65-1039/g4.20240716.001.
[4]沈映春.低空經濟:“飛”出新賽道[J].人民論壇,2024(08):74-79.
[5]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低空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5)》[EB/OL](2025-04-30)2025-05-07.https://www.igsnrr.ac.cn/news/zhxw/202505/t20250507_7642937.html
[6]賽迪顧問.《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形勢展望報告》[EB/OL](2024-12-30)2025-2-10.https://www.chinairn.com/scfx/20250210/174437755.shtml
[7]劉亞亞,楊德林,戴永,低空經濟的概念內涵、發展特征與推進策略[J].技術經濟,2025,44(03):29-37.
[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9]何勇,王月影,何立文,等.低空經濟政策和技術在農業農村的應用現狀與前景[J].農業工程學報,2025,41(08):1-16.
[10]毛軍吉,黨文婷,嚴圣禾.碧空翱翔向未來[N].光明日報,2024-09-05(012).
[11]胡安華.以賽事為牽引打造西部低空經濟新高地[N].中國城市報,2025-4-28(14).
[12]王孟利,劉圣蘭,劉星.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要素機制、現實梗阻與實踐路徑[J].當代農村財經,2024,(11):13-16.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