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全面抗戰時期,新疆各族民眾齊心呼吁團結抗戰,積極參與生產建設、支援前線,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共同抗戰中得到進一步凝練和提升。本文全面梳理1938年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會的內容及其歷史影響,有助于深化對中國抗戰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研究。
全面抗戰期間,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呼聲成為時代主題,也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新疆雖地處西北邊疆、遠離抗日前線,但各族民眾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抗戰。學界對新疆民眾抗戰參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募捐、筑路等重要方面,充分展現了新疆各族人民為抗戰事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本文基于《大公報》記者對1938年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會與會代表的采訪材料,通過系統梳理代表心聲與會議決議的歷史影響,全面呈現新疆民眾的抗戰呼聲,從而為中國抗戰史及中華民族發展史研究提供新的認識視角。
一、報紙宣傳:民眾獲知戰爭消息的途徑
全面抗戰爆發后,組織和動員人民參與抗戰成為國家的首要任務。當時,新疆民眾是通過何種途徑獲知戰爭信息的呢?
當《大公報》記者問起“人民對抗日戰爭知道嗎”這一問題時,參加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會的于闐地區代表說:“以先是不知道的,今年二月間,喀什的報紙才寄到,大家才知道中國正和日本打仗呢。”焉耆地區代表說:“原先人民不看報紙,對內地情形好像隔著一個世界,任什么都很模糊,去年年底,一般老百姓才聽省里來的人說中國和日本打起仗來了,后來文化會、學校才訂了幾份漢文維文報紙,在大街張貼,大家對戰事內容才逐漸知道了,不然恐怕現在還裝在籠子里呢。”
從中可以看出,報紙是新疆地區各族人民獲知戰爭消息的主要途徑。而他們口中的報紙,就是抗戰時期的《新疆日報》。
1936年4月,《天山日報》更名為《新疆日報》,總社設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并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喀什、和闐等地設立分社,分別以漢、維吾爾、哈薩克、蒙古四種文字出版。根據1938年9月的統計,當時新疆全省共有四種文字版本的《新疆日報》發行。《新疆日報》在組織和動員新疆各族民眾投身抗戰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影響力,而這與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密不可分。隨著共產黨人的加入,該報的新聞來源得到進一步拓展。據工作人員回憶,原先報紙的國內外消息來源,“僅憑一臺舊式收音機,收聽國民黨中央社發的新聞,聲音很不清楚”。后來,共產黨人分別從八路軍駐疆辦事處、蘇聯領事館獲取新聞電訊,自此,《新疆日報》“以嶄新的姿態出現”,使得新疆各族民眾“大開了眼界,豐富了知識,明白了抗日救國的重要性”。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新疆日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宣傳抗戰的重要輿論陣地。
二、齊心抗日:與會代表們的心聲
會議期間,《大公報》記者訪問了一位來自疏勒縣的60歲的維吾爾族代表,他說:“我們對詳細情形雖然不很清楚,但是我們知道日本鬼子是可恨的!我們當地農民都知道。”“回去以后一定把在大會上聽到的消息傳達給他們,呼爾加(維吾爾語中對農民的稱呼)也是中國人,也要救國啊!”就日本人的印象,于闐縣代表說:“最近在書報上才看見是那么一副兇相。”當聽到記者說起于闐屬于“世外桃源,日本是不會打到”的時候,該代表卻堅定地說:“不,于闐是中國的地方,我們是中國人,不能因為地方遠,就不負起救國的責任哪!我們回去要宣傳,要募款捐助政府,救了國家才能永遠過太平日子啊!”
與會代表們普遍認為,抗日救國同樣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當《大公報》記者進行演講時,雖然其自謙“講得不好”,但其帶來的抗戰訊息對新疆民眾而言卻是“新材料”,與會代表給予了不少掌聲。這一場景生動展現了新疆各族民眾對全國抗戰局勢的高度關注,更彰顯了邊疆同胞共赴國難的使命擔當。在代表們看來,所有中國人應積極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外來的侵略。
三、加強建設、支援抗日:代表們的呼呼
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代表們的討論,最終通過了24條決議案,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保健衛生等方面的內容。具體到經濟發展方面,大會決議:
(一)政府與人民共同建設迪塔(迪化至塔城)及迪喀(迪化至喀什)公路,并修筑已成的公路;(二)成立墾荒水利委員會,確定土地所有權;(三)發展牧畜業并改良畜種;(四)發展人民募捐積谷備荒,以利抗戰;(五)發展工商業并獎勵投資;(六)改組銀行,擴大資本;(七)改良及統一幣制。
抗戰時期新疆建設大會提出的交通、水利、畜牧、工商業、金融及儲糧備荒等議題,充分展現了新疆在支援全國抗戰中的生產建設優勢。這些議題既體現了此次大會的召開目的和代表們加強邊疆建設的心聲,更呼應了1938年中國抗戰的實際需求,彰顯出新疆各族民眾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的堅定決心。正如哈薩克族代表在這次大會上聽了關于全國抗戰的消息以后,激動地向大會提議“將全阿山區人民私有的槍支捐出來”轉送前方抗日,塔塔爾族在本次大會召開之前已為抗日戰爭捐助了一萬萬兩省銀,“他們說還要捐!”與會的昌吉縣農民代表張鴻荃說:“我們的糧食也可充軍糧啊!我們把荒地多開墾出來,將來可以容納內地的難民啊!”這說明在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推動之下,新疆各族代表團結抗日的愛國精神得以升華,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民族危亡之際得以凝練!
全面抗戰初期,中國正面戰場處于失利態勢。面對此種情況,中國共產黨呼吁:“只有繼續抗戰到底,才是中華民族光明的大道,是一切炎黃子孫應走的道路”,我們應“鼓起群眾熾烈的愛國熱情,建立起堅固的勝利信心,積極起來參加各種抗戰的實際斗爭”。對于大后方的人民群眾而言,參加抗戰的實際行動主要表現為投入生產建設運動。
會議結束,代表們返回家鄉后,在當地積極開展會議宣傳及抗戰動員工作。伊犁地區的代表在城區舉行了四天的報告大會,焉耆、喀什也都舉行了兩到三天的傳達大會。焉耆代表返鄉后在當地組織的宣傳大會上,講述了前線戰士奮勇抗戰、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并表示:“要援助前方將士,爭取抗戰最終勝利,唯一的援助方法是節省經濟、輔助他們的軍火糧餉。要知道前方將士抗戰流血不息奮斗不是為他們自己,假若為自己的話,日本兵來的時候他們就跑了,他們是為全國民眾爭幸福,他們是為全中華民族爭光榮而犧牲的,所以我們要在各方面援助他們,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愉快。”與會代表將大會精神傳達給各地民眾,使廣大群眾深刻認識到:在國家存亡之際,前線將士正為民族獨立浴血奮戰;作為后方民眾,理應全力提供物資經濟支援,為爭取抗戰最終勝利貢獻力量。在本次大會的影響之下,新疆全省陸續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社會募捐活動,各族民眾紛紛響應。在和田,維吾爾族貧民艾沙,因家貧無力為前線捐助物資,要將自己18歲的兒子于素甫送到前線,并表示:“倘其子不忠實抗戰,打倒日寇,即系不孝,如無該子,寧死不見子面。”塔城地區的俄羅斯族醫生格林根,自身條件并不富裕,他毅然將“藥資數十萬兩捐助救國”的同時,還將購置的25頭牛捐出,“希望能將其送到前線醫院,以表達自己對于前線戰士的敬意”
1938年召開的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會,顯著提升了新疆各族群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意識,有效推動了全疆范圍的抗戰動員與支前募捐工作,為全面抗戰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參考文獻
[6]戴良佐.新疆昌吉地區抗日期間捐獻運動].北京農業工程大學,1995(2).
[7]成刪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研究:以全面抗戰時期新疆冬學運動為例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3(4).
[8]武明明.全面抗戰時期新疆各民族的國家認同:以抗戰募捐為中心的考察Ⅲ].新疆大學學報,2023(2).
[9]趙海霞.全面的覺醒:抗戰時期新疆各民族國家認同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2(3).
[10]尚季芳,丁曉東.西北國際通道的開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熔鑄:以抗戰時期新疆民眾筑路運動為中心Ⅲ].中州大學學報,2023(3).
[11]陳紀瀅.新疆鳥瞰[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
[12]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工作委員會.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日報社的活動[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一1949)第1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4]新疆省之第三次代表大會[J].(上海)文獻,1938(2).
[15]三全大會開始滲透到民眾中去了[N].新疆日報,1938-11-23(1).
[16]厲聲.抗日戰爭時期新疆各民族民眾抗日募捐檔案史料[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1]閆存庭.略論抗戰時期新疆的一縣一機運動].西域研究,2024(1).
[2] 李海群.抗戰時期新疆筑路愛國運動中的民眾力量.中州大學學報,2023(3).
[3] 王勝,謝貴平.抗戰時期新疆民眾的寒衣運動及其歷史貢獻Ⅲ].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
[4] 尹偉先.論新疆各族人民對抗戰做出的貢獻Ⅲ.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5] 馬小艷.新疆抗日捐獻運動(1937一1945).重慶:西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