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研究了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策略。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財務風險管理直接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本文首先探討了有效財務風險管理對保護國有資產安全、保障國家經濟穩定、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性。在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中,分析了國有企業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監管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在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的解決策略中,提出了建立風險識別機制、優化資金結構、加強外部監管、改進監管與建立績效評估體系等策略,應對和化解財務風險。通過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與解決策略的研究,以期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提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可持續發展;解決策略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03.023
1 引言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面臨多樣化與復雜化的財務風險挑戰,財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是國有企業穩定發展的關鍵,對國家經濟的整體增長具有直接的影響。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國有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所遭遇的挑戰及有效的應對策略,通過分析各類財務風險的來源與特征,揭示財務風險管理存在的漏洞和挑戰,提出科學合理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以期提升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增強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應對能力。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2 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意義
2.1 保障國家經濟穩定
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國有企業,國家經濟的整體穩定與增長直接受到國有企業的財務狀況影響。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有利于維持國有企業的經營穩定性,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減少了國有企業對市場波動的敏感性,進而減輕市場波動對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采取科學的風險管理策略,使國有企業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規避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從而推動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此外,穩健的財務風險管理,可以提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更好地吸引外資,促進經濟結構和產業優化升級。因此,國有企業必須要積極采取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措施,推動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這也是保障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和持久發展的關鍵[1]。
2.2 保護國有資產安全
對國有企業來說,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預防和及時解決各類財務風險問題,可以實現國有企業資產的規模化增長,發揮國有企業的增值潛力。財務風險管理手段是國有企業發展的關鍵,其與國家經濟利益的發展增長息息相關。國有企業可以采取科學的評估方法,制定合理的風險管理策略。在市場環境中,國有企業要以穩健運營為目標,實現資本長期增值與穩定增長。在此同時,提升國有企業信譽與市場競爭力,助推國有企業健康發展與持續成長,促進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因此,國有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具有應對財務風險的能力,為國有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達到國有資產增值與經濟效益提升的雙重目標。
2.3 優化資源配置
國有企業要對各種潛在的財務風險進行精確評估和控制,提升財務風險管理質量與效率,從而實現資金和資源的優化配置,這除了提升資金利用效率外,還要降低操作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損失,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資金利用率和效益。通過科學的風險評估與管理體系的構建,在資金的投入、項目的開發及運營管理等層面進行理性化與持久化的決策制定,對資金和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提升國有企業市場競爭靈活性和快速響應能力,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和外部環境變化,最終實現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此外,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還能吸引更多投資與合作,為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優化資源配置是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十分關鍵的部分,也是提升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旨在實現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促進其長遠發展[2]。
3 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信息不對稱
國有企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在財務風險管理中需要獲取有效的市場信息,這直接關系著市場走勢預測和財務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市場信息的不全面性和時效性不足,使國有企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很難有效把握市場動態及了解競爭環境變化,這可能導致策略和決策制定的誤差或延遲。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和技術快速進步的今天,準確及時的信息獲取是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決策者與管理者面對市場挑戰,例如供需波動、新技術的推出及法規政策的變化等,若信息獲取不足可能會采取不合理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因此,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是管理層亟待解決的問題。提高信息獲取的質量與能力,可以提升國有企業的戰略決策能力,促進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資金結構不合理
一些國有企業過分依靠債務性融資,如銀行借貸等,造成了高負債率。高負債不僅會使國有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而且也會使國有企業的償債能力減弱。當面對市場的變化時,國有企業很有可能會陷入財務困境。同時,負債比率偏高又制約著國有企業的再融資能力,從而對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一些國有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沒有對負債期限進行合理的安排,造成了短期負債大量增加,長期負債不足的現象,這就導致國有企業在面對短期資金需求時,不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資金,而陷入危機。由于短期債務到期頻率較高,使得國有企業的償債壓力增大,對國有企業的管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國有企業過分追求杠桿效應,而忽略了對權益資本的補充,致使國有企業的負債比例偏高。這種失衡的資本結構,不僅加大了國有企業的資金風險,而且在經濟低迷時期,也會給國有企業帶來更大的資金壓力。
3.3 監管不足
一些國有企業由于監管機制不完善,在財務管理中造成了重大的風險隱患,可能在財務管理中會出現管理漏洞或不規范操作。一些國有企業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可能會在編制財務報表、使用資金及進行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存在數據不透明等情況,從而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及市場信譽造成負面影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財務風險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若監管措施不到位,國有企業可能會因違規操作而帶來財務風險。比如,法律訴訟和財務損失。此外,不完善的監管體系,也不利于市場的公平競爭,影響財務管理的透明度,不利于市場秩序的維持。因此,必須完善監管機制,進行執行嚴格的審查監督,只有加強監管,才能防止并糾正財務管理違規情況,提高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及提升市場影響力,確保國有企業財務健康與市場穩定發展[3]。
3.4 風險評估不全面
風險評估存在系統性及全面性不足的問題,主要在于部分國有企業在執行財務風險管理任務時缺失系統性評估,這導致國有企業面臨各種財務風險。在制定國有企業風險管理策略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難以分類和應對的風險,這種情況會降低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不全面的評估將導致國有企業在面臨困難時很難做出快速反應,從而使國有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增加。在面臨市場挑戰時,國有企業需要采取有效的風險評估方法,提升數據采集分析能力,對國有企業風險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國有企業可以建立全面且系統的風險評估框架,有效識別并精確量化財務風險,并以此為依據,制定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從而降低財務風險對國有企業的負面影響,確保國有企業運營的穩定性,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4 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的解決策略
4.1 建立風險識別機制
建立風險識別機制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市場風險識別等,通過建立財務風險因素模型,提升國有企業風險管理水平。財務風險因素模型能對各種系統性風險進行分析與評估,協助國有企業及時識別潛在的風險因素,為制定風險管理策略提供參考依據。例如,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國有企業受到市場變化、貨幣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對此,國有企業要注意政策調整、了解法律法規的更新規定,對財務風險的出現進行有效的規避。此外,一些國有企業還涉及資金流動性問題,需要調整資本結構,避免財務管理風險的發生。通過建立綜合風險識別模型,國有企業可以綜合考量各種風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從而深入理解風險的本質及其影響路徑。綜合風險識別模型的應用有助于增強國有企業對風險的感知能力,能在風險事件發生前采取預防措施,有效降低財務風險導致的經濟損失和負面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幫助國有企業維持穩定發展。
4.2 優化資金結構
對國有企業來說,合理的資金配置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它有助于有效降低資金成本,并確保資金供應的穩定性。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渠道可供采用,可以減少對單一直資金渠道的依賴,可以減少資金費用,增加資金使用效率。例如,某國有企業在面臨資金需求增加的時期,除了依靠傳統的銀行貸款途徑,還可以通過債券發行或股權資金吸引投資,或者利用政府支持的投資基金在內的多種途徑資金,目的是分散資金風險并優化其資金成本結構。此外,還需要對國有企業的資金進行合理配置。當經濟波動和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加時,穩定性是資金供應的必要條件,國有企業要確保擁有足夠的資金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同時提升投資能力,采取科學的資金管理和籌資策略,這不僅使國有企業成功應對了資金緊張的挑戰,還有效應對市場波動的挑戰,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升了國有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實現了長期穩健的經濟增長[4]。
4.3 培養專業人才
對國有企業而言,建立強大的財務管理及風險控制人才隊伍十分關鍵。這將有效地提高國有企業的管理水平和風險應對能力,國有企業可以引進具備專業知識經驗的財務管理人才及風險控制專家。風險控制專家擁有豐富的財務管理及風險控制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這使國有企業制定和執行科學的財務策略能力得到增強,在資金流動、投資決策及財務報表編制過程中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優化。例如,一些國有企業在面對多變的市場環境和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時,招聘了財務分析師、風險評估專家和內部控制人員,構建了財務管理體系及風險控制機制。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能助力國有企業深度解讀市場動態,同時對市場轉變及風險要素進行預測。通過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國有企業的管理的效率與透明度,能靈活且及時地應對外部風險與挑戰,進一步強化了國有企業的競爭力,確保國有企業的持續發展。
4.4 加強外部監管
國有企業要強化對財務相關法律的掌握,增加財務監管力度,采取標準化與透明化的財務管理舉措。通過對財務相關法律的掌握,明確國有企業在財務報告、會計核算及內部控制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提高國有企業管理水平,增加財務報告的透明度。例如,財務報表編制標準化與規范化十分重要,可以確保財務報表編制符合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家法律法規要求,減少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失信風險。在此階段,國有企業還要加大監督強度,包括增強審計監管、財務審查和風險評估等,有效預防和打擊財務造假、資金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減少財務監管的漏洞。加強外部監管措施的實施,可以使國有企業的經營行為在法治框架內,提高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規范性與效率,從而增強市場信任,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創造長期價值。
4.5 建立績效評估體系
對國有企業來說,建立績效評估體系是一種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實施定期評估和檢查可以監控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執行情況,全面掌握財務風險管理策略的執行狀況及其效果,能及時識別并解決問題及不足,從而有效地識別財務風險問題,并對財務管理措施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改進。例如,某國有企業建立了專門的風險評估委員會或部門,負責定期審查國有企業風險管理政策和流程,對各種風險的覆蓋范圍及其有效性進行評估,包括制定評估指標和標準,如準確性、響應速度、及時性,國有企業能客觀評估財務風險管理的效果,并據此制定財務風險管理改進措施和策略調整。此外,定期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績效評估,還促進了不同部門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活動,增強了國有企業的風險管理效率和應對風險的能力。對風險管理體系的持續優化,使國有企業能有效地挑戰市場變化,同時提高內部管理的質量,并確保國有經濟的穩定增長[5]。
5 對未來的展望
研究并實施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企業經營發展的關鍵步驟之一。為推動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深入分析財務風險問題,形成有效的解決策略,基于有效性、科學性原則,增強國有企業的風險管理及風險防范技能,對國家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作出顯著貢獻。在未來,在財務風險管理領域,國有企業將應對眾多復雜多變的挑戰,這就需要國有企業把握機遇,加快國有企業發展的步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國際市場中競爭日益加劇,也將出現多樣且隱蔽的財務風險因素,在維系堅實的財務基礎的同時,國有企業管理者需要提升識別財務風險的能力,并有效應對多維度的財務風險(如市場、政策和技術風險),采取更為先進且適應性強的風險管理策略。隨著財務風險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能更精確地預測和應對潛在的財務風險,從而提高其整體風險抵御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國有企業將更加重視社會責任感,優化財務管理結構,提升財務風險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促進國有企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長期發展。
6 結束語
財務風險管理是國有企業穩健運營的基石,對我國經濟穩定增長至關重要,本文分析了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策略。國有企業應明確在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了解信息不對稱、監管不足、風險評估不全面等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強調加強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關鍵在于建立風險識別機制、優化資金結構、培養專業人才、建立績效評估體系等,這是推動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通過對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與解決策略的研究,給出理論支撐和操作指導,能使國有企業更好地應對復雜且多變的經濟社會環境,提升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推動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胡雁.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J].財務管理研究,2024(11):107-113.
[2]吳火金.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從傳統核算型向戰略決策支持型轉變的路徑[J].上海商業,2024(10):136-138.
[3]葉敏.大數據背景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創新路徑探析[J].活力,2024(19):136-138.
[4]劉偉.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在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控領域的應用思考[J].金融客,2024(09):150-152.
[5]許曉紅.國有企業改革背景下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探
討——以HC城建集團為例[J].現代營銷(上旬刊),2024(08):38-40.
作者簡介:錢清燕(1983-),女,漢族,四川射洪人,本科,中級會計師、中級統計師,研究方向:預算管理、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