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高考作文命題已經進入“無思維,不命題”的時代,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發布的2025版《高考試題分析》(語文)著重指出:“要擺脫簡單、幼稚、淺顯的線性思維和‘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思維模式,通過對是與非、成與敗、美與丑、善與惡、感情與理智、理想與現實、自由與限制等關系的理性思辨,來增加文章的深度;學會用‘對立統一的’‘聯系的’‘發展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片面地看問題。”考生在審題立意時,必須在理性思辨上發力。
路徑一:刨根問底,向“深”處思辨
考生要學會刨根問底,步步追問,對文題材料進行深入思辨,從而把事物發生、發展的事理邏輯想透徹。此法的實戰性在于運用思辨,對立意進行剖析,展現深度思維。
路徑二:哲學觀照,向“高”處思辨
考生要想將自己的思辨提升到一定高度,可以調用哲學原理對文題材料展開觀照。此法的實戰性在于運用哲學工具,對立意進行提升,展現高位思維。
路徑三:轉換視角,向“新”處思辨
高考作文要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最好能提出新觀點、闡發新見解。轉換視角即為妙招。考生審題立意時,要“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此法的實戰性在于運用不同視角,對立意進行多維引導,展現創新思維。
范例分析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5年伊始,“哪吒”爆紅,機器人與人共舞……這些成就背后自有原因。有人認為是時來運轉,有人認為是功到自然成,還有人持不同看法。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思維分析】
文題材料蘊含著對事物發展規律、成功要素等的深度叩問。從“時來運轉”的觀點看,它強調了外部偶然性因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但如果僅將成功歸結于運氣,就忽略了事物發展的內在必然性。“功到自然成”這一觀點,則側重于事物發展過程中自身的積累與努力,然而這一觀點忽視了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在科技日新月異、文化多元且快速傳播的當下,成功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結果,而是與整個時代背景緊密相連。這要求我們審題立意時,既要剖析個體內部因素,又要洞察外部時代環境的影響,以全面、動態、辯證的視角觀照文題材料,進行多維思辨。
【寫作示范一】
《哪吒2》與《秧BOT》中機器人的成功,讓我們感嘆科技進步的力量,也讓人不禁思索:①是時來運轉,還是功到自然成?②抑或另有他因?
首先,我們該認清,這是數字現實與虛擬未來共放的煙花。若把它們歸于玄學式的禱告、守株待兔般的等待,那么即便時機來了,“運”也不會轉。機會平等地擺在所有人面前時,誰先架好弓箭,誰先射得獵物。“時來運轉”固然有道理,可這背后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準備。
③那么“功到自然成”,就是最終的原因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那些努力探索的科學家們、不斷創新的開拓者們。這是“功”,但若把這些“功”擺到閉關鎖國的大清,一切都將失去意義。須知,“功”只有在時機來臨時才會“自然成”。
④那么時機與努力的結合,才是它真正得以走進大眾視野的原因嗎?⑤或者還有其他因素?任何成就的背后,原因絕不是單一的。每場煙花秀的成功,是無數助燃器齊上陣的結果。所以,莫把成就歸功于單一原因。“人工智能要代替人類了”,此類焦慮屢見不鮮。我們應該慶幸的是,還有許多人并沒有被科技的迅速發展遮住雙眼,進行了“為什么”的思考。⑥但是僅思考就夠了嗎?遠遠不夠。我們深知,挖掘原因并非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要發問,在發問后更要行動,要變“接收”為“接受”,變無數的疑難為勇敢邁出的“一小步”。
——一考生《鮮活的變量》
◆點評
考生先后發出“六問”,第①②問引出對“時來運轉”的反思,作出“還需自身的努力和準備”的思辨;第③問引出對“功到自然成”的反思,作出“‘功’只有在時機來臨時才會‘自然成’”的思辨。在此基礎上,生發出第④⑤問,將思辨向縱深推進,發出“莫把成就歸功于單一原因”的警示,擺脫了簡單的線性思維,彰顯出深度思維。而第⑥問則引出對“思后何為”的思辨,由“知”走向“行”。刨根問底,思辨自深。
【寫作示范二】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這世間沒有偶然,只有長期積累、不渝堅守,才有機會收獲成功的碩果。真正能承載這“潑天富貴”的是主創團隊對細節的反復打磨,對效果的孜孜追求。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追夢人,功到才能自然成。
成功從來不只有機遇與積累兩個推動力。我們不妨將“時來運轉”歸結為成功的外部條件,將“功到自然成”歸結為成功的內在動力,二者從來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再延伸一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等也可歸為內在動因,而環境適宜、政策支持等也可歸為外部條件。如此看來,所謂成功的偶然哪里沒有必然的奠基呢?
成功不必在我,而努力必不唐捐,種因得果。在暢想“靈光一現”的同時請一定要打磨自己,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努力前行,實力才是硬道理;在“坐了十年冷板凳”后也別抱著頭苦等,應積極抓住機遇,創造機會,成事在天更在人!
抓住蝴蝶振翅的外在機遇,注重細流成海的內在積淀,內外兼備,可化偶然為必然。吾輩青年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腳踏實地地前行,抓住機遇,奔赴自己的山高水長。
——一考生《蝴蝶振翅,細流成海》
◆點評
考生對文題材料,調用了四個哲學原理進行思辨。一是調用“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原理,作出“‘偶然’背后有‘必然’奠基”的思辨;二是調用“外因與內因”的關系原理,作出“二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思辨;三是調用“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原理,作出“種因得果”的思辨;四是調用“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原理,作出“客觀固然可以帶來機遇,但主觀更需作為”的思辨。有哲學原理加持,立意故能高屋建瓴。
【寫作示范三】
的確,成功離不開“運氣”和“努力”,但仔細想想:《哪吒》為何會爆紅?難道僅憑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效?當然不是。高端的特效能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卻無法直達心靈的最深處。電影中那些極具張力和人文情懷的劇情、臺詞叩擊著觀眾的心扉。同樣,在《秧BOT》中,機器人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和情感色彩。它們揮動著手絹,邁著整齊而富有活力的步伐,既保留了“秧歌”這一民間舞蹈的原汁原味,又讓全球的觀眾感受到了科技與文化交融的魅力。
科技的發展為生活帶來便利,但我們在追求物質富足的同時還要保持對精神價值的求索,否則“精神性饑餓異化”便將在整個社會蔓延。DeepSeek問世后,許多AI軟件相繼涌現,但其聲名卻遠不及DeepSeek,這是為何?很簡單,DeepSeek最大的特征便在于“擬人化”,即模擬人的思考過程來給出回答,拉近和使用者的距離。科技社會的人文溫度,將人們從“時代性孤獨”的角落中拉出來,再次感受到失散已久的“人的主體性”價值。
只有將科技作為提升人文溫度的手段,詮釋“人何以為人”的終極問題,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一考生《人文溫度之“熱量”》
◆點評
考生沒有從“運氣與努力”這一常規角度入手,而是轉換視角,從“科技時代人文溫度的價值”這一新角度切入,展開思辨。在思辨過程中,展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對“人何以為人”這一終極問題的深邃思考。轉換角度變觀念,多維思考出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