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賑作為我國支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實施開發式幫扶的重要政策舉措,對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四川省中江縣著力推廣以工代賑村民自建方式,組織農村群眾開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更多群眾獲取勞動報酬,從而激發其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以工代賑之“賑”的內涵,更是在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壯大村集體經濟、建立共建共享共管治理體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踐成效
中江是四川省丘區農業大縣,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大、缺口多。同時,作為百萬人口大縣,中江縣戶籍人口134.3萬人,勞動力資源總數超過80萬人,其中富余勞動力達到50 萬人以上?!笆奈濉逼陂g,中江縣獲得以工代賑項目資金1732.9萬元,通過以工代賑村民自建方式開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群眾就業增收,并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堅實支撐。
堅持實戰練兵,從“能力短板”到“人才強基”。中江縣把以工代賑項目作為基層干部和群眾的“練兵場”,形成了“實戰育才、以干代訓”的長效機制。一是青年人才實踐賦能。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民主選舉,吸納大學生、致富能手等青年群體擔任項目理事會成員,深度參與財務管理、質量監督、檔案管理等核心工作。2024年,共吸納了28名青年人才全過程參與項目建設與管理工作,實現“理論 + 實踐”雙提升,為鄉村發展儲備技術骨干。二是村組干部能力躍升。村“兩委”干部在項目管理中發揮統籌作用,通過調配人工、機械、材料等資源,確保項目安全、質量、進度“三達標”。項目實施過程中,干部隊伍的組織協調能力、風險防控意識和綜合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凸顯。三是技能培訓體系完善。建立“崗前培訓 + 以工代訓 + 安全例會”三級培訓機制,針對性開展墻體砌筑、混凝土拌制等專業技能培訓。同時,設立動態考核機制,對參訓人員實行技能等級評定,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形成“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示范效應。
堅持助農增收,從“老板賺錢”到“群眾致富”。以工代賑項目始終圍繞“就業帶動、技能提升、本地優先”三大核心,放棄公開招標或政府采購方式確定施工單位,全部采用村民自建方式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群眾增收實效。一是全面發動,鼓勵能參盡參。通過“線上 + 線下”雙渠道宣傳,利用微信群、壩壩會、政策解讀會等形式,多渠道、立體化宣傳以工代賑政策,凝聚支持以工代賑項目的思想共識,廣泛發布招工信息,確保群眾知曉率100% ,進一步提高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2024年,中江縣累計召開動員會、解讀會等30余場,覆蓋群眾1500余人次,務工報名人數超崗位需求 30% ,群眾參與熱情高漲。二是動態管理,優化務工組織。推行“輪流上崗 + 動態調整”機制,保障以工代賑工作崗位分配公平化。對超額報名群眾實行輪崗制,確保“愿上崗盡上崗”;項目實施中,根據施工進度和群眾意愿,靈活調整務工人員名單,經施工管理組確定、項目理事會審議后動態增補務工人員,并簽訂規范用工合同,保障群眾勞動權益。三是就近就業,提升惠農實效。針對沿海地區用工縮減導致的本地勞動力閑置問題,明確以工代賑項目除專業技術特殊崗位外,優先錄用本地村民。堅持“工程為手段、賑濟是核心”原則,將勞務報酬發放比例從項目總投資的 30% 提高至 35% ,力爭惠及更多當地群眾。2024年,中江縣以工代賑專項項目3個,吸納本地務工群眾638人,發放勞務報酬410萬元,帶動人均增收超6000元,切實實現家門口就業、錢袋子鼓起來。
堅持共建共治,從“單向管理”到“多元參與”。以群眾參與為核心,推動基層治理向“民主決策、科學組織、高效服務”轉型,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進一步提升“賑”的實效。一是民主決策,夯實群眾主體地位。嚴格落實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原則,縣發展改革局、項目屬地鄉鎮政府靠前指導,由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不記名投票選舉項目理事會,全程參與項目規劃、工程建設、資金使用、質量驗收等環節,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識,切實體現群眾主體地位。2024年,中江縣共召開村民議事會80余次,解決群眾關切問題45項,群眾滿意度達 98% 以上。二是科學組織,提升項目建設效能。結合農時,靈活調整施工時段,避開農忙和高溫期,保障群眾生產生活兩不誤。優化施工組織,通過分段施工、見縫插針式作業,平均縮短工期15% ,節約成本 10% 。強化質量管控,建立“理事會監督 + 群眾互評”機制,項目驗收合格率達 100% 。三是黨群聯動,增強基層服務能力。村“兩委”主動靠前服務,指導項目理事會化解施工糾紛、協調資源分配,將“公家事”變為“自家事”。2024年,累計調解矛盾23起,實現項目“零”舉報投訴,黨群干群關系更加緊密,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難點問題
項目實施程序多、工作量大。一是項目確定需廣泛征求意見。宣傳政策需與走訪調研相配合,時刻把握工作動態,研究布置具體工作,同時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更廣泛的宣傳并反復征求村民意見。二是項目建設協調問題多。鎮、村干部需全程跟蹤項目,分析、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同時要走村串戶與搬遷群眾面對面交流并征求意見,必要時還需連續晝夜工作,化解矛盾,疏導群眾。三是項目資料多。項目資料涉及項目組織施工、原材料把關、計量、質量、進度、安全、監理等諸多方面,種類多、數量大,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精力進行收集整理。
質量和資金監管難。從項目前期工作到施工組織、原材料進出庫,相關計量、質量、進度、安全、監理等,每一個環節都要有群眾參與,項目實施全程公開透明,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唯有村干部說了算的狀況,防正暗箱操作現象的發生。以工代賑項目推動支出明細公開,結合項目理事會及相關工作小組成員幫助做好宣傳解釋工作,進一步消除群眾對項自資金、質量等的疑義,減少不必要的信訪等問題。然而,受限于理事會及相關工作小組人員專業素養、文化水平、細致耐心程度等方面的制約,人工、機械、原材料等原始記錄容易出現邏輯混亂或資料缺失的情形,導致工程質量和資金監管難度較大。
對鎮村組織能力要求高。一是成員素質要求高。理事會成員由嚴格民主程序產生,須具有較高政治素養和個人素質,真正想做事、會做事,數量精簡、各司其職,并經過基本業務培訓,掌握基本施工程序、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質量好壞判定等。二是項自管理需熱情。理事會參與項目管理是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的具體體現,是村民自建政策賦予村民的權利,理事會成員參與熱情的高低直接影響項目實施。三是職能職責需精準。理事會參與項目管理目的是落實村民的參與權、知情權,更好地實施項目,而不是找岔子、找釘子、與村干部唱“對臺戲”,要實現理事會與鎮村干部、群眾、技術員充分交流、溝通協調,以解決問題,推動項目實施。
對策思考
細化政策措施,優化項目建設程序。及時出臺《以工代賑村民自建實施細則》《在農村基礎設施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考核辦法》等政策文件,進一步細化工作舉措,強化目標考核,做實做細項目政策支持,從建設流程、務工組織、施工方確定、勞務培訓、勞務報酬發放等環節對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全流程進行規范與優化。一是推動項目建設流程化。從項目規劃、項目庫建立、項目資金下達、項目實施、資金管理、勞務報酬、公告公示、資料規定等環節進行規范,讓項目建設程序清晰高效。二是推動項自建設模板化。將方案提綱、主管部門審查意見、項目實施方案審批、務工組織方案、施工合同簽訂等關鍵內容模板化,讓項目程序的操作簡單化、便捷化。
開展項目遴選,提升項目數量質量。通過項目遴選,讓群眾了解項目的實施條件、過程與報酬發放情況,增強鎮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的主動性。同時將鎮村勞務組織動員能力強弱作為項目入庫的重要依據,并嚴格開展儲備申報項目前置性審查,對“賑”的作用是否落實、勞務報酬測算和務工組織情況、前期手續、資金投向范圍等,一一進行核對完善,優先將發放比例高、帶動人數多、增收效益好、組織能力強的優質項目納入支持范圍,提升項目儲備數量、質量。
嚴把資金關口,確保工程清廉。針對農村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村民自建中村一級項目操作空間較大的現實狀況,要強化對村民自建項目的監督,確保項目依法依規運行。一是健全村民委員會、議事會、項自監事會對項目建設的三位一體監督機制,進一步發揮項目監事會對村民委員會、議事會和項自理事會的監督作用。二是在內部監督的基礎上強化外部監督,延伸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職能,建立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在村民自建項目確定、原材料和租賃機械供應商確定等重要環節的監督機制,形成內外監督的有機結合。三是在過程監督的基礎上,建立村民自建項目的審計制度,強化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審計作用。
督導考核問效,持續擴大賑濟成效。積極推行以工代賑項目村民自建方式和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正是基于以工代賑的綜合性幫扶優勢。一是緊町勞務報酬的發放。對務工人員名冊真實性進行審查和不定期抽查,同時關注勞務報酬發放公示,不定期采取電話抽查、走訪、查閱銀行流水記錄等形式進行抽查,確保勞務報酬及時足額發放。二是督促項目建設的落實。一方面,全程公示項目實施情況,鼓勵務工群眾和受益村民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推動建立健全驗收制度,在群眾驗收的基礎上,由相關部門對項目實施發揮以工代賑功能進行綜合評價,確保項目在完成內容、質量、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等各項要求時落實到位。同時,在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項目的建設過程中,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推動形成規范的項目實施長期機制,讓以工代賑成為中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