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2025年5月25日向社會推介。北京市的北方工業大學早期建筑、南昌市的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生產車間舊址、騰沖市的艾思奇故居、南京市的勵志社舊址、大連市的滿鐵大連圖書館舊址等100個項目入選。
20世紀建筑遺產主要指1900年至1999年設計建成的中國近現代建筑。在本次推介的項目中,“資歷”最老的要屬黑龍江省黑河市的璦琿魁星閣。它建于1900年3月,原為供奉魁星(文曲星)的樓閣,魁星閣通高16米,底邊各長8米,呈磚木結構的方形塔式形制。一至二層為青磚砌筑,塔頂為木結構亭閣,雕梁畫棟、覆綠色琉璃瓦。橫梁設龍頭斗拱,四角正檐飾有祥獸和吻頭,構件精美,保存完好。
本次推介的項目中,有諸多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現代建筑,它們折射出新中國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歷程。比如建成于1989年的新華社業務技術樓,以“巨筆”造型寓意新聞傳播的權威與力量,常作為新華社形象的代表,也曾是北京二環路以內的最高建筑,具有重要的時代象征意義。又如北京市中關村街道的科源社區,13號、14號和15號樓被稱作“特樓”,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建起的安置知名科學家的居住區,三棟樓里曾住過54位中國現代科學事業的奠基人、學界泰斗。“特樓”是體現科學家精神的實物見證,是新中國現代科學事業的發祥地,記載著新中國科學發展史,記錄著頂級科學家心系祖國的奮斗足跡。
【素材解讀】
20世紀建筑遺產是“活著的遺產”,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起到積極作用。我們要充分關注20世紀建筑遺產,特別要以“活化”為動能,積極探索城市更新與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徑。
【適用話題】
文化遺產、文化自信、遺產保護、文化傳承
【文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