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氣象局權威數據顯示,1961-2024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0.31攝氏度,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溫水平;2024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首次高出1.0攝氏度,為1901年以來的最暖年份。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在這酷熱難耐的氣候背景下,科學防暑成為每個人夏季健康的必修課。面對高溫的嚴峻威脅,合理使用防暑藥物是預防和治療中暑的重要手段,但如何正確選擇和使用這些藥物卻大有學問。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深入了解防暑藥物及其使用之道,一起安然度過炎炎夏日。
認識中暑:防暑用藥的基石
中暑絕非僅僅是“感覺太熱而不舒服”這般簡單,而是可能危及生命的嚴重病癥。依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中暑可分為三種類型: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現是大量出汗、口渴、乏力、頭暈,或者出現肌肉痙攣如小腿抽筋,體溫一般正常或輕度升高(低于38攝氏度),可能伴有惡心、注意力不集中。
輕度中暑者會出現體溫升高(38~40攝氏度)、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快而弱、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甚至可能出現一過性暈厥。
重度中暑者可出現高熱(體溫超過40攝氏度)、意識模糊、抽搐甚至昏迷。其中熱痙攣多見于青壯年健康人群,表現為在高溫環境下進行訓練時,訓練過程中或訓練后出現短暫、間歇發作的肢體或腹壁肌肉抽動,導致肢體活動受限、腹痛,一般持續時間為數分鐘。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的體溫升高。
熱衰竭,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常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惡心和嘔吐、肌痙攣、心率明顯增快、體溫升高、直立性血壓或一過性昏厥等。如不能及時診治,患者可發展為熱射病。
熱射病,中暑最嚴重的類型,突出表現是出現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礙,分為勞力型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兩類:勞力型熱射病多見于健康的年輕人,長時間暴露于高溫、高濕、無風的環境中,進行高強度訓練或重體力勞動一段時間后,可出現發熱、頭痛或忽然暈倒、神志不清等,繼而體溫迅速升高,達到40攝氏度以上,出現譫妄、嗜睡和昏迷等;非勞力型熱射病常發生于年老體弱者、嬰幼兒和慢性疾病患者,剛開始,患者的癥狀不容易被發現,1~2天后癥狀加重,出現神志模糊、譫妄、昏迷等癥狀,體溫可高達40~42攝氏度。這類患者可伴有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急性肝損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多臟器功能衰竭等表現,病情惡化快,病死率極高。
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通常可通過及時降溫、補水和適當用藥緩解癥狀,而重度中暑則屬于醫療急癥,必須爭分奪秒地立即送醫救治,若自行用藥,極有可能延誤寶貴的治療時機。
家庭常備防暑藥物指南
口服補液鹽:防暑基礎用藥""""" 脫水是中暑發生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含有精確配比的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和枸櫞酸鈉,能快速糾正脫水狀態,比單純喝水或運動飲料更有效。使用時需按說明書比例配制,少量多次飲用,成人每日可補充2~3升,兒童則需根據年齡和體重酌情減少用量。需要注意的是,腎功能不全者應謹慎使用,同時要避免一次飲用過多,以免引發水腫。
中藥類防暑藥:傳統智慧的現代應用藿香正氣系列(水劑、軟膠囊、丸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適用于暑濕引起的頭暈胸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現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調節胃腸功能、抗炎鎮痛的作用。服用時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酒精過敏者應選擇無醇型產品。十滴水:以樟腦、桉油為主要成分,可用于治療中暑引起的頭暈惡心、腹痛腹瀉。由于含有酒精,服用后不宜駕車,且不宜與頭孢類抗生素同服。
外用藥:物理降溫的得力助手清涼油 / 風油精:涂抹于太陽穴、人中穴等處可提神醒腦,但需注意,皮膚破損處禁用,嬰幼兒使用時需稀釋后涂抹,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以免造成刺激。退熱貼:通過水分蒸發的方式幫助降低局部體溫,適合兒童和老人使用,可貼于額頭、頸部、腋下等血流豐富部位,為身體帶來清涼舒適感。
其他輔助藥物維生素C泡騰片:適量補充可增強耐熱能力,但長期大劑量服用可能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因此需謹慎使用。益生菌制劑:暑熱天氣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適當補充益生菌有助于維持腸道菌群平衡,促進腸道健康。
用藥誤區與風險警示
解熱鎮痛藥的誤用許多人錯誤地將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當作防暑的首選藥物,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誤區。這些藥物僅對感染性發熱有效,對中暑引起的高熱不僅毫無效果,還可能加重肝臟損傷或引發出血傾向。只有在合并感染發熱的情況下,經醫生專業指導后方可謹慎使用。
過度依賴防暑藥防暑藥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不能替代基礎的防暑措施。在高溫天氣中,待在涼爽的環境中、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和適當補充水分才是預防中暑的根本之道。切不可過度依賴藥物,而忽視了自身的生活習慣和環境調節。
中藥濫用風險不少市民將牛黃解毒片、安宮牛黃丸等當作防暑的“神藥”,盲目使用。實際上,這些藥物性味苦寒,只適用于特定的證型。健康人群濫用可能導致腹瀉、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甚至可能引起重金屬中毒(如含有朱砂、雄黃成分)。因此,使用中藥防暑需遵循醫囑,切不可自行隨意用藥。
特殊人群用藥禁忌孕婦:禁用十滴水等含麝香、冰片成分的藥物,以免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高血壓患者:慎用含麻黃成分的防暑藥,因為麻黃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加重病情。糖尿病患者:注意補液鹽和中藥制劑中的糖分含量,避免因攝入過多糖分而導致血糖波動。兒童:用藥劑量需嚴格按照體重進行調整,避免使用成人制劑,以免因藥物劑量過大而產生不良反應。
科學防暑全攻略
非藥物預防措施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時間,避開10:00~16:00的高溫時段,建議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氣溫相對較低的時候進行戶外活動。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有助于身體散熱。同時,佩戴遮陽帽和使用防曬霜,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合理使用空調、電扇等降溫設備,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創造一個涼爽舒適的居住環境。飲食宜清淡,多吃西瓜、黃瓜等含水量豐富的水果蔬菜,為身體補充水分和營養。
中暑現場急救“黃金三步”迅速轉移: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平臥并抬高下肢,以增加腦部的血液供應。物理降溫:用冷水擦拭全身,重點冷卻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加速熱量散發。適量補液: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飲用含鹽飲料,意識不清者則禁止強行喂水,以免引起嗆咳甚至窒息。
就醫指征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送醫:
體溫持續高于39攝氏度且采取降溫措施后無法下降
意識障礙或抽搐發作
嚴重嘔吐,無法進食進水
原有慢性病癥狀明顯加重
防暑用藥如同夏日里的一把保護傘,但只有正確使用才能真正發揮遮陽避暑的功效。面對高溫挑戰,我們既要善用傳統智慧,也要遵循現代醫學指導,避免陷入用藥誤區。記住,防暑藥物只是健康防線中的一環,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才是應對炎夏的根本之道。當您或家人出現中暑癥狀時,請冷靜判斷,合理用藥,必要時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