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初,盧輝所在的急診科接診了一位因高溫暈厥的患者。患者56歲,男性,當天上午上山,中午沒回來,家人下午三點左右在山上發現他時,他已經不省人事了。在值班的盧輝接到那位患者時,患者已經出現了神志不清、氣促、全身抽搐甚至是急性腎衰竭等癥狀,只能立刻送到ICU。
這是典型的熱射病,即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引發神經器官受損的疾病。那位患者后來被送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搶救,但“不一定救得回來”。盧輝感慨,熱射病是“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
盧輝是廣東肇慶一家公立醫院的急診科醫生,在急救工作和氣候科普的日常中,他越來越感知到,高溫天氣對人體身體健康的影響在蔓延。
落到普通人身上的熱浪一年比一年殘酷。在盧輝的觀察里,“每一年與熱相關的病例都很多,但今年的重病號來得比往年都更早”。7月,山東青島大學一名宿管大爺在高溫下離開人世。半個月后,河南信陽,一名37歲的外賣員在當日40℃的高溫下因熱射病去世。
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極端天氣不平等地在個體身上造成不同后果。尤其是對于戶外工作者、低收入人群、老弱病殘孕等弱勢群體而言,高溫帶來的生存威脅不可小覷。
有著17年臨床經驗的盧輝提醒,高溫帶給人體的危害不僅是熱射病,還包含游泳溺水、交通意外或其他外傷等極端天氣下可能出現的情況。此外,高溫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焦慮、抑郁、自殺、其他暴力事件的發生概率都可能提高”。
除了作為全科醫生,盧輝還是廣東省體質健康管理學會委員、自然之友公民氣候行動“玲瓏計劃”導師。今年以來,盧輝和團隊伙伴們持續到全國各地開展氣候變化與健康工作坊項目,希望科普極端天氣對人類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影響,讓普通人都能對氣候變化有所準備。
氣候變化乍聽是個宏大的議題,但當這四個字落到普通人身上,它的呈現形式可能輕而易舉地摧毀生命。一次嚴重的中暑、死亡率高達30%的熱射病、意外溺亡,或是其他日常生活中無聲承受的各種痛苦,都具體而確切,主導著普通勞動者每一日的生活乃至生命。
以下是盧輝的講述。
我最近幾年的一項主要工作,是在醫院急診科負責出救護車、接診、分流病人。在現場接過來的病人,我們對他們進行基本的急救處理,然后由專科醫生分流往各個科室。
我遇到過大部分容易中暑的勞動者,主要是工人、外賣配送員、護林員和農民等長期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工作的群體,還有本身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群體。農民和工人夏天需要在戶外勞動,卻缺乏防護意識,很多人對中暑的嚴重性不以為意,但他們不知道,中暑也是會死人的。
今年6月初,我接診了一個外賣小哥,他在大中午送外賣時跟其他小車撞了,磕傷了膝蓋。但我一檢查就發現他中暑了。當時體溫已經快到38℃多了,伴有頭暈、頭痛的癥狀,汗流不止。如果他不作休息繼續送外賣,就有可能發展成熱射病。
通俗來說,熱射病就是最嚴重的中暑,死亡率達到30%~50%,很多人即便幸存下來,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腎損傷。其原理是高溫環境或強體力勞動導致的人體散熱和產熱系統失衡,主要特征是核心體溫升高、中樞神經系統異常。
熱射病對人體機能的攻擊非常快,黃金搶救時間也就0.5~1個小時。之前我們接診的那位56歲的患者,就是由于耽誤的時間太久,持續的高溫沒能得到控制,損害了體溫調節中樞。毒素聚集在體內,緊接著又影響到肝功能、人體代謝功能、循環和凝血功能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
高溫讓人體變得更脆弱。除了熱射病,老人、孕婦、兒童,還有一些本身就有基礎病的人群,容易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上引發病變。
今年7月中旬,我們急診室來了一名62歲的老人。他從市區開摩托車回鄉下老家,午飯后又開了一個多小時回市區,沒有任何防曬措施,一直在公路上快速騎行。到家后他覺得很熱,就用涼水洗了個澡。洗完澡后他忽然大汗淋漓,畏寒怕熱,頭痛欲裂。家人把他送到急診,經檢查發現,除了中暑,他已經腦血管損傷了。
在高溫下,人體出汗以后血液會變得黏稠,就像一條河流里堆積了泥沙,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血管就容易堵塞。天熱以后,心臟需要加快散熱,會比平時跳得更快,血壓在高速擴張之中就容易降低。同時,出汗帶來的脫水又會讓血管里的血容量減少,交感神經會被激活。這個時候,血壓就容易像過山車一樣波動了。
那位老人家的最后診斷是腦血管意外,雖然不是“熱射病”“中暑”這樣直接與天氣相關的疾病,但他的病發是直接與高溫天在戶外活動相關的。如果治療不及時或病情進一步進展,也不排除出現偏癱、肢體乏力等可能性。
我感覺,大概是從2022年開始,夏季持續的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逐步加深。那年夏天,一個老人在高溫高濕的環境里中暑昏迷,送到我們這里來,在ICU住了幾天,人就沒了。今年6月,我們去接了一個四十來歲的患者,他光著膀子,推著自行車去收垃圾廢品,暈厥后被路人發現報了120。
熱射病也不一定發生在戶外工作者身上,一些本身有基礎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的人群,或者老人、孕婦、兒童等本身身體狀況就不夠好的群體,長期待在室內高溫、高濕的環境里,也有可能出現熱射病的癥狀。我們稱之為非勞力性熱射病。
近年來,不典型熱射病患者也時有出現,其主要特點包括運動強度不高、意識障礙不嚴重、核心體溫小于40℃,發病環境達不到高溫、高濕的標準,甚至在寒冷環境下發病。這些都增加了快速準確識別熱射病的難度。
不過,某種程度來說,農村自主干農活的人們可能反而靈活一點,他們好歹可以決定自行出門干活兒的具體時間。相較之下,建筑工地這種工時不能自主控制的工人,受熱浪影響可能更大。
去年10月,我到廣東鄉鎮一個建筑工地附近的醫院去做急救技能培訓,在和醫院同行的交流中得知,雖然已經入秋,但當時每天依然有4~5個工人因為中暑被送過來就診。
此外,戶外工作者更容易受到極端天氣帶來的意外傷害,比如在“高溫+暴雨天”,我們急診室就常常接診因車禍受外傷的外賣員、快遞員等。這類外傷在臨床上不會顯示為熱射病、中暑等癥狀,但本質上來說,它們也是高溫對人類帶來的傷害。
很多因為高溫去世的人都不能直接說是“熱死”的,大部分情況是高溫引發的一些其他身體機能變化。比如熱射病如果致人死亡,最后的死因可能是腦梗、器官衰竭等等。
我讀過日本一名現役法醫西尾元寫的書,叫《不平等的尸體》。他在書里面提到,獨居死亡的老年人當中,有很多是在夜間因中暑而獨自死去的老人,這是“孤獨癥”的一個典型表現。一些人去世后,外人是通過解剖發現橫紋肌溶解,才知道他們是由于熱射病而死亡的。
很多時候,熱射病是難以直接作為死因的,甚至需要解剖后通過橫紋肌溶解才能判斷。但有的人因為傳統觀念而抗拒解剖,所以,一個人因熱射病去世了,死亡報告未必有體現。
在肇慶當地,有很多老人家跟我反饋,大概就是從2022年那一年夏天開始,他們自主開了空調。也是從那一年開始,我加入了公益組織“自然之友”的“公民氣候行動”計劃,并進行了系統學習。在工作之余,我與志愿者們一起走訪了國內各地關注氣候變化與健康的各類組織,深度接觸城鄉內外受高溫影響的普通人,尤其是老年群體。
我發現,要改變老人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很困難的。他們會覺得,這么多年來,無論多熱的天我都能熬過去,現在也可以只開風扇,或者用扇子就可以。
有兩個最常見的錯誤觀點,一個是“他以為自己不熱”。年齡大了以后,人的靈敏度、感知度都會下降,在沒有直接暴露于高溫的情況下,他們就以為自己不會被熱到。
還有些老人覺得開空調不好,覺得自己的身體不適應空調,或者就是為了省電,舍不得開空調。他們習慣將自己的基礎需求后置到末尾,餓了病了、熱了冷了,大多都選擇沉默和隱藏,害怕給年輕人添麻煩,害怕自己成為累贅和負擔。
這幾年,“熱夜”現象變得明顯。夜間有時溫度是很高的,老人睡著以后,如果還沒有開門窗通風,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也會比較危險。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1點左右,我出車到附近村里的老人家里。老人住在平房,村子里的年輕人幾乎都外出務工了,急救中心在電話里得知,這位老人平時就有咳喘癥狀,天氣變熱之后感覺愈發憋悶,沒辦法平躺,只能端坐著慢慢呼吸。救護車到達的時候,我看到老人家里有一臺空調,但沒開。
2023年夏季的一天,肇慶的日溫超過了35℃,我出車去接診了一名熱射病的老人。那名老人家獨自待在家中,關著窗戶,不開空調,只有一臺吊扇。送過來的時候他已經全身濕透,體溫高達40℃。我立刻給老人進行了搶救,但情況仍然不樂觀,老人需要一直住在ICU里。但最后,家屬還是選擇回家,放棄了治療。
為了讓老年人更直觀地理解氣候變化,如今,我與志愿者們也在摸索創造一些新穎的形式,比如用卡片游戲、戲劇,來呈現和演繹典型的高溫天氣中暑案例,一個是頻繁出入空調房,一個是高溫天氣游泳溺水,還有一個是外賣小哥在高溫下送外賣中暑。
我們希望能讓老人和農村地區的一些人群知道,當中暑到一定程度,后果可能比他們想象的要更嚴重。
高溫對人的影響是多面、多樣的,除了直接體現在名字里的熱射病、中暑,大部分高溫帶來的健康隱患甚至對生命安全的威脅,都難以體現在數據里。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的嚴重程度不高。
比如天熱間接帶來的胃腸道疾病問題,比如嘔吐、腹瀉等。今年5月,我到云南水富市下轄的兩個村莊做一些氣候科普訪談和調研。今年的夏天真的很反常,才5月份,云南這種高原地帶就已經很熱了。村里很多人家沒有空調,也沒有冰箱,早上做了沒吃完的菜舍不得丟掉,就這樣放在桌上,拿個防蚊罩蓋著。吃了一半的西瓜、剩一半的飯菜,在高溫下幾個小時很容易餿掉,吃進肚子里很容易導致胃腸道疾病。
在夏天,高發的溺水問題,其實也和高溫有關。天很熱的時候,江河的水表面那一層摸起來可能是溫熱的,但如果水深達到三五米,底層水溫其實是很低的。尤其是一些山塘水流入,水溫可以低至十幾度。這個時候人去游泳,很容易因為一冷一熱發生失溫,或是因身體脫水、電解質紊亂導致肌肉痙攣,即便水性良好,也可能在突發抽筋時失去自救能力。

此外,高溫會讓人產生“涼爽錯覺”,以為下水能解暑,卻忽視了體能下降和環境風險,常常在水中失溫。因此,很多在夏季溺水的人都是會游泳的,甚至游泳技術很好。他仗著自己水性很好,就不會拿救生圈等設備,意外發生時也來不及自救。
兩年前的一次急診出車令我印象深刻。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去西江邊撈貝殼,沒有帶救生設備,妻子和孩子在岸邊等他。他在江心區的小島撈完后,不知為何往深水區游去了,一個釣魚的人看見他游著游著忽然大喊一聲,然后就沉下去了。過了十分鐘都沒發現他浮上來,釣魚者才打電話報了120和水警。
我們過去后,等了一兩個小時,人也沒被撈上來。當時已經是傍晚,天空開始下小雨,那個小伙子的妻子抱著他們很小的孩子,在旁邊一直哭。她想聯系家人,手機卻沒話費了,我還幫她充了個話費。
為了把話費還給我,他老婆加了我微信。過了一周左右,我從她的微信里得知她老公的遺體已被打撈了上來,要辦喪事了。
高溫環境下,人體的反應能力和判斷力都會被影響。當氣溫升至38℃時,人體通過汗腺排汗已難保持正常體溫,心臟輸出比平時多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更危險的是,當體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神經系統功能遲鈍,注意力減退,協調活動不正常,久而久之可能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

極端天氣還容易增加意外受傷的情況。比如暴雨會導致低能見度、道路積水、路面濕滑等問題。對騎行者而言,雨中的視線、聽覺、反應等也都會受到限制。
除了高溫,低溫帶來的危害也不可小覷。寒潮下,人的氣管、血管收縮加劇,哮喘、心梗、腦梗等患病的風險都會增加。
對脆弱人群而言,急遽的降溫其實和高溫一樣,容易在突然之間加重一些原有疾病,比如咳喘、心腦血管疾病等等。濕冷情況下,車禍等意外的概率也會增加,其實這些都是氣候在人身上疊加的后果。
我們已經清晰地感知到,極端天氣事件不再是“偶發事件”,而是需要常態化應對的“健康新挑戰”。只有提高全社會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認識,建立完善的預防和應急體系,才能有效保護脆弱人群,減少悲劇的發生。
好在,如今,社會各界越來越意識到氣候變化對人的影響。比如,高熱下操作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有高溫津貼的。一些學校的軍訓,也會避開最熱的時間段,不會說學生嬌嫩、曬不了什么的。因為在這種極端天氣下再去軍訓,是很可能引發中暑甚至熱射病。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挑戰,更需要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完善傷害監測預警體系,提升重點人群極端天氣下的傷害預防能力。特別要為老年人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預警信息服務,針對高溫、暴雨等對老年人有高潛在健康風險的天氣事件發布專門指引。
我們做科普的意義,也是希望從源頭上防止悲劇。其實,不論是科普還是臨床治病救人,都像在一條生命之河里打撈那些不慎掉落進去的人。人掉進去可能只是一瞬間的事,但打撈生命,真的要付出大得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