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數字元素
數字元素不僅為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還為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革新創造了有利條件。數字元素能夠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效果,精準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為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提供支持,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扎實理論知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數字元素與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范式耦合
(一)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本質要求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思政課內涵式發展主要體現在育人目標、教學質量和教育公平等層面。從育人自標層面看,內涵式發展要求思政課既關注理論講解,也對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和思想品德培養給予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歷史觀,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這也就要求在內涵式發展過程中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闡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內容之中,讓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從教學質量層面看,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強調注重教學內涵,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確保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最前沿的理論知識能夠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使思政課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發展步代。從教育公平視角看,思政課內涵式發展要求在思政課教學中打破地域和校際限制,實現優質思政課教學資源的高度共享,同時建立教師交流機制,實現思政課教師合理流動,確保優質思政課教育惠及每一名學生,實現思政課育人的全覆蓋。
(二)數字元素賦能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必要性闡釋
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元素種類越來越多,數字技術更新越來越快,與教育領域融合得越來越深入,這對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數字時代到來催生教育形態變革。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推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動力,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刻改變了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如果思政課不能及時融入數字元素,就很難適應數字時代發展要求,也就無法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上思政資源,這就要求思政課在內涵式發展過程中注重數字技術應用,使之成為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工其。其次,認知迭代倒逼思政課教學范式轉型。青年學生成長在網絡時代,他們屬于“數字原住民”,對數字技術有天然的親近感和熟悉感,能夠較為靈活地運用數字技術獲取各類信息和知識。數字賦能可以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打造契合學生需求的教學場景,使學生能夠借助網絡工具深化對思政課理論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數字元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思政教學。
(三)數字元素賦能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適配性邏輯
數字元素與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存在著內在的適配性邏輯。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數字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成果,其在思政領域的改革創新和實踐創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內涵,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路徑、新工具。從價值層面看,立德樹人是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根本任務。數字技術雖然是一種工具,但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屬性,能夠在思政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幫助教師更好地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提升課程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數字技術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和信息素養,使其養成正確的網絡行為習慣,實現思政課育人價值在數字語境下的升華。
二、思政課內涵式發展中數字元素的多維應用
(一)重構教學內容
高質量的教學內容是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邏輯起點,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對傳統思政課教學框架進行優化和完善。首先,數字技術能夠實現思政教學體系的重組和優化。教師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對碎片化的理論知識進行重組、優化。例如,通過知識圖譜和語義分析技術可以對黨史學習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相關知識進行重組、優化,圍繞不同主題對相關內容進行串聯,增強理論闡釋的學理性,也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方向和指導,更加契合“問題導向\"的教學需求。其次,數字技術賦能使理論闡釋更加具象化。思政課教學本身就存在著理論過于抽象的現實困境,而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將晦澀難懂的政治話語轉化成為可感知、可觸摸的認知場景,通過多模態符號的協同敘事,以更契合青年學生語言風格和接受習慣的形式進行內容輸出。最后,數字技術可以為思政課教學資源整合提供支持。思政課內涵式發展要求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借助數字化平臺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共建,從而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高質量的內容。
(二)創新教學方法
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首先,數字技術重塑教學主客體關系。借助數字技術可以改變“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單向輸出模式。例如,教師借助“人工智能助教\"可以實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為調整教學方法提供依據。在技術賦能下,教師能夠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形成“人機協同”的教學共同體。其次,數字技術有助于拓展思政課教學邊界。內涵式發展需要突破傳統教學時空限制,打造更多元的育人場域。例如,借助AR、VR等技術,可以為學生創設沉浸式的教學場景,加深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理解,既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代入感,也能夠使學生在虛實交織的體驗中實現知識內化。最后,數字技術重塑教學反饋機制。借助數字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實現實時互動,這種數字交互,既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難題,也能夠使教師從數據分析中看到自身教學盲點,從而為后續教學改革提供支持。
(三)革新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一環,借助數字賦能能夠推動教學評價改革。首先,數字技術推動評價指標多維化。內涵式發展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將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和價值觀塑造納入教學評價之中,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對課上課下學生的行為和活動進行數據反饋,更好地反映思政課育人效果,進而為因材施教提供數據支持。其次,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實現評價數據的全周期采集。傳統評價主要依靠考試和談話,而借助數字平臺可以對學生在線學習、課堂表現等相關數據進行真實記錄,通過全周期數據構建,使教學評價具有動態性,進而形成個性化的思政課教學方案。
三、思政課內涵式發展中數字元素的價值挖掘
(一) 政治價值的顯性表達
思政課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政治信仰和價值立場是思政課的首要任務,數字元素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使政治價值表達更加立體、顯性。首先,數字技術使政治理論的傳輸范式發生深刻變化。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對思政課宏大的理論內容進行細化,利用多媒體敘事和數字可視化等手段,對深奧的理論進行具象化表達,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課的政治內涵,增強政治信仰。其次,數字空間成為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在當前信息碎片化、傳播去中心化的網絡環境下,各種錯誤思潮對青年學生的政治認知產生著深刻影響。借助數字化工具可以對大數據輿情進行監測,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數據分析為思政課政治議題設置提供依據,對模糊理論進行靶向解讀,使政治價值傳導更加精準。
(二)教育價值的隱性滲透
思政課的教育價值在于長期性、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成長施加影響。首先,數字元素能夠為思政教育構建網狀育人環境。借助數字工具可以消除碎片化思政理論輸出的教學弊端,為學生提供在線知識輔導、網絡資源整合、線上信息反饋等多樣化的教學支持,使學生在思政理論學習方面打破課堂局限,構建起更為全面的網絡育人體系。其次,數字元素能夠成為學生情感共鳴生成的新觸點。數字化教育場景能夠使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有更強烈的情感共鳴,能夠對思政教育內容加以內化,成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實現理論教學與情感培養的同向同行,讓學生在思政學習中潛移默化地認同思政教育觀點。最后,數字元素有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和發展。在數字環境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更加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追求,更加契合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正視自身不足,明確未來發展道路。
(三)社會價值的輻射延伸
思政課的社會價值在于通過創設更廣泛的教育場域,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政教育空間,實現“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有效銜接。首先,數字元素有助于構建全民參與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借助短視頻平臺制作\"微思政課”,可以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對社會熱點進行解讀,為學生傳遞主流價值觀。其次,數字元素為學生價值引導提供新路徑。網絡環境下,道德失范和價值困惑問題頻發,這時就需要思政課發揮“社會價值錨點”作用,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對當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法治精神。最后,數字元素能夠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更廣泛的虛擬場域。通過數字工具可以對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跡等實踐載體進行數字化處理,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直觀體驗,增強學生理論知識向實踐行動的轉化動能。
總之,教師在思政課內涵式發展過程中要看到數字元素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改革方面的作用,將數字元素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之中,使其更貼合時代發展要求。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注重數字工具的合理利用,不能被數字技術所“物化”,確保數字元素真正地服務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盧嵐,羅雅勻,王立群.思政課數字場景建構的空間邏輯與實踐路徑[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7(2):207-214.
[2]黃建源.數字化賦能醫學院校思想政治課:應為、難為與何為[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2(6):46-51,84.
[3]王紅濤,張好徽.浙江精神賦能\"大思政課\"的內在機理及實踐進路[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10):1-6.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學)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高中思政數字化教學資源有效應用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3-8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