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廚,得知己
袁枚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然而,由于滿文考試不合格,他未能留在翰林院,被分發到江南任知縣。三年后,袁枚被任命為江寧(今南京)知縣。在任江寧知縣期間,他因不滿官場的種種束縛,沒幾年就宣稱要照顧病重的母親而辭官。此后,他移居南京小倉山的隨園。
當時,南京城的文人雅士們常常聚集在隨園,這里不僅是文學的殿堂,更是美食的天堂。袁枚不僅以詩文聞名于世,更以其對美食的熱愛和獨到見解,成為當時美食界的領軍人物。而這一切,都跟他與廚師王小余的相識分不開。
辭官后的袁枚名聲早已傳遍大江南北,各地的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拜訪。袁枚熱情好客,常常設宴款待賓客。他對食物的要求極高,認為食物不僅是填飽肚子的東西,更是一種藝術和文化的體現。然而,隨園的廚師大多是粗通廚藝的伙夫,根本無法理解袁枚的美食理念。
就在袁枚為廚師問題煩惱不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南京城內一家酒館品嘗到了廚師王小余的手藝,立刻被對方的烹飪技藝所折服。王小余做的菜肴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造型精美,每一道菜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袁枚當即決定聘請王小余為隨園的主廚。
王小余的到來,給隨園的飲食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僅精通各種烹飪技法,還善于根據季節和食材的特點,創造出獨特的菜肴。在他的手下,普通的食材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變得鮮活起來。袁枚對王小余的廚藝贊不絕口,常常在賓客面前夸贊他。王小余不負袁枚的期望,用心烹飪,為隨園的賓客們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美食盛宴。通過與王小余的交流和合作,袁枚不僅學會了如何烹飪美食,更學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為袁枚服務約十年,王小余溘然辭世。袁枚很長時間心里都有一種空落落的感覺,甚至“每食必為之泣”。思念之余,袁枚為其寫了一篇傳記,叫《廚者王小余傳》。這篇文章雖不長,卻使王小余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傳記的廚師。
袁枚在王小余的傳記中并不只是記敘廚藝,還寫了他的烹調理論與處世為人,并在文末對他的世界觀與技藝作了升華。袁枚說,王小余的思想和廚藝“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這一總結把王小余的思想和精神價值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編撰《隨園食單》
王小余對烹飪的熱愛和專注,讓袁枚深受啟發。他開始關注食材的選擇、烹飪的過程以及菜肴的味道和造型,甚至親自參與菜肴的制作。
隨著隨園的名聲越來越大,袁枚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他不僅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還在美食領域逐漸嶄露頭角。袁枚開始思考如何將美食與文學、哲學相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于是,他決定編寫一本關于美食的書——《隨園食單》。
為此,袁枚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各種食材的特點、烹飪技法以及菜肴的味道和造型,不僅自己下廚實踐,還廣泛收集各地的美食資料,向各地的名廚學習,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在《隨園食單》中,袁枚用妙趣橫生的語言記述了流行于14世紀到18世紀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及美酒名茶,既有美食經驗與制作技藝的分享,又有飲食理論的總結。從一粥一飯到山珍海味,南北風味,無所不包,均來自袁枚親口所食、親眼所見、親身所歷,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古代食譜的最高水準。這種取自作者所處時代日常飲食生活經驗的實錄,使得《隨園食單》具有超出菜譜范疇的歷史文化價值。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羽族單、雜素單、菜酒單等方面。洋洋灑灑幾千字,穿越數百年,對傳統中餐的烹飪和進食仍具有時代意義。這使得《隨園食單》于菜譜之外,更是一部美食品鑒、飲食思想和食學理論的經典。
袁枚認為不管是學問還是飲食,都要先懂道理,再付諸實踐。所以,《隨園食單》的“須知單”和“戒單”,就像給飲食立了規矩。在“戒單”里,袁枚告訴人們在飲食上別走彎路。比如,他反對“耳餐”,就是不要只圖虛名,光挑貴的聽起來不錯的食材,其實未必好吃。有些人請客,非得上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其實客人吃著也不一定滿意。他還提醒不要“強讓”,請客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強迫客人吃這個吃那個,要尊重客人的口味。另外,袁枚還特別強調別“茍且”,做飯不能馬馬虎虎。廚師要是敷衍了事,做出來的菜肯定不好吃。他還反對“暴殄”,就是別浪費食材,也別過度烹飪。比如甲魚,很多人只吃裙邊,其實肉也很好吃。
在“須知單”里,袁枚認為,食材就像人的天賦,天賦不好,再怎么努力也很難出彩。所以,要想做出好吃的菜,食材一定要好。他強調,烹飪的目的是把食材本身的美味發揮出來,而不是用各種調料掩蓋它。好的食材,簡單烹飪就好,不需要加太多復雜的調料。
佳肴中的哲學人生
袁枚對美食的熱愛,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物質享受,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通過美食,我們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恩賜。袁枚提倡“時令之鮮”,認為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美味,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品嘗到最鮮美的食物。這種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順應,體現了袁枚的生活智慧和哲學思想。
袁枚對美食的熱愛,還體現在對生活的態度上。他主張“食貴潔,不貴華”,認為烹飪的關鍵在于火候得宜和調味得當,只有這樣才能捕捉到食物的真味。他還提出“肴佳原不在錢多”,主張食材之美在于物盡其用。這種對生活的節儉和對食材的珍惜,體現了袁枚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袁枚用美食記錄了生活的美好,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他的美食理念和生活態度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文人雅士,也對后世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