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座城市被賦予盛名,人們矚目的不只是它的現在,也包括過去與未來。百年至千年,一隅至一邑,在時間與空間的脈絡里,城市因此有了“形”,更有了“意”。
這樣的城市“生長哲學”,早已鐫刻在中國人的智慧里。以明清北京城的營建為例,“冬至祭天于天壇,迎陽氣之生;夏至祭地于地壇,迎年谷順成;春分祭日于日壇,迎日于東;秋分祭月于月壇,迎月于西”。橫貫南北的“子午”、縱貫東西的“卯酉”軸線,讓中國古代時空合一的觀念在北京老城被運用到極致。感知一座城,不僅要看它凝固的建筑尺度,也要體味它“規天矩地”的秩序感。
直至今日,北京城市格局仍圍繞著一條南北、一條東西軸線發展。2017年,“兩軸統領”的空間布局表述,被寫入北京的城市總體規劃。現代化浪潮日新月異,這方天人合一、恢宏壯闊的“形意天地”不改本色。從農業文明的“觀象授時”到都城營建的“象天法地”,再到超大城市的“規劃統領”,固的是“城脈”之根,守的是“文脈”之魂。
舊時營城,筑高墻以守土;今時治城,連通渠而薈萃。當前,我國擁有690多座城市,其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143座,冠以“古都”“古城”美名的不在少數。不同時期,城市工作的要求、原則、任務不同,但若放眼長遠,“文脈”的傳承與演進始終是城市存續的題中之義。不論皇城、泉城、榕城,還是花都、霧都、魔都……城市無不因其特有的文化符號被知曉、記憶、延續。
再往細處看,文化之于城市,或點石成金,或春風化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少城市都把文化作為城市治理與發展的一把鑰匙。福州三坊七巷在文物修復、非遺傳承中成為年接待游客破千萬人次的旅游休閑街區;桐城六尺巷的美德精神化作各地社會調解的“工作法”;庫車老城“拯救老屋行動”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同時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實踐證明,城市發展需破解的題,是可以在自身歷史文化中找到答案的。
曾經一段時間,一些城市經歷了忽視文化的粗放生長。空間“攤大餅”、建筑“凹造型”,城市“四不像”,城市間卻雷同。還有的地方,視“假古董”為“文化”,盲目上馬古鎮、古城項目,南方修皇家園林,北方建江南水鄉,一些項目最終爛尾、欠債。
一座城市若喪失了文化主體性,千百年來形成的人與城的良性互動關系便會動搖,激化人城之間的矛盾。城市的核心是人,最能“化人”的無疑是“文”。
保護城市“文脈”,不只是保護文化的物質載體,更不是簡單地復古、照搬,而應將文化價值內涵融入人的生產生活。北京人的“局氣”、上海人的“精致”、成都人的“巴適”,都植根于那里的山川風物、文史氣韻,在歷史長河中淘洗、提煉、創新,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自成一脈。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點出了當前城市工作的階段性變化。在城市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的歷史時期,城市“文脈”更加關乎未來一段時間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
紫禁城建成600年時,一個口號廣為流傳:將壯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600年。你的城市也如此,它從“文脈”里走來,也應該在完整的“文脈”里走向下一個百年、千年。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