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湯湯,流過表里山河;書頁翻動,映照千年人生。在山西這片浸潤著歷史醇香的土地上,文學從來不是束之高閣的雅玩,而是一代代文人用生命書寫的生存智慧與精神圖譜。他們以筆為舟,在歲月長河中劃出璀璨航跡,讓文學與人生在三晉大地上奏響共鳴的樂章。
溯流而上,司馬光伏案著書的身影仍在歷史深處閃光。夏縣涑水河畔,這位自幼“手不釋書”的學者,以十九載光陰編纂《資治通鑒》。青燈黃卷中,他將治國安邦的理想熔鑄于編年巨制,讓“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箴言跨越時空。這份以史為鑒的擔當,不僅是個人學識的沉淀,更是對家國命運的深沉回應。正如他在《獨樂園記》中描繪的精神家園,文學于他而言,既是照亮時代的火把,亦是安放靈魂的歸處。
金元亂世中,太原秀容走出的元好問以詩為刃,劈開歷史的迷霧。目睹山河破碎,他“以詩存史”,在《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中痛陳戰亂之殤;面對人生無常,他寫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千古叩問。這些血淚凝成的文字,既是個人生命體驗的進發,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注腳。他的文學創作,讓山西文人的風骨在動蕩年代里愈發堅韌,也讓后世得以觸摸那段歷史的溫度。
明清時期,山西文人的筆墨中流淌著獨特的晉商智慧。祁縣渠家子弟在茶香書韻中成長,將“學而優則商”的理念融入血脈。他們既讀“四書五經”,亦研《貨殖列傳》,在算盤與經卷間找到平衡。傅山先生那句“好學而無常家”的治學箴言,更道出山西文人不拘一格的精神特質。這種將讀書明理與經世致用相結合的傳統,讓文學不再只是象牙塔里的空談,而成為改變命運、造福桑梓的力量。
當代山西文壇,馬烽、西戎等“山藥蛋派”作家延續著這份文脈。他們生于呂梁山區的窯洞,在油燈下苦讀經典,用沾滿泥土的筆觸描繪百姓生活。《呂梁英雄傳》里的硝煙,《三里灣》中的變革,都是他們扎根鄉土、以文載道的見證。這些從黃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文字,不僅改變了作家個人的命運,更讓山西故事走向全國,成為中國文學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汾水悠悠,滋養著三晉大地的文脈;書頁沙沙,記錄著文人墨客的人生。從司馬光的史學巨著到元好問的血淚詩篇,從晉商子弟的經世文章到當代作家的鄉土書寫,山西文人始終在文學與人生的交織中尋找答案。這份傳承至今的精神血脈,既是對“耕讀傳家”古訓的堅守,也是對“文章合為時而著”使命的踐行。愿更多人透過山西文人的生命故事,看見文學照亮人生的永恒力量。
作者簡介:劉曉利(1988—),山西臨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西文學院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于《文藝報》《人民文學》《山西文學》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