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數量龐大,意義豐富且極具隱喻性,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十分重視成語,在各個學段都提出了積累成語的要求。語文課堂作為學生學習成語的重要陣地,理應承擔起落實課標要求、深化語言文化教育的核心任務。但實踐中發現,成語教學存在形式單一、流于表層等問題,導致學生的成語學習效果不佳。為改變這一現狀,筆者積極創新教學策略,從隨堂學習、拓展學習、自主探究三個方面入手,以期成語學習趣味化、專題化、項目化。
一、隨堂學習趣味化
統編教材是學生學習成語的重要來源。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教材的編排特征與學情特點,從“趣”出發,引導學生“趣\"學成語。
(一)趣積:讓成語積累更高效
對于教材中的成語,教師往往讓學生通過抄寫、聽寫、默寫等方式積累。這樣的積累方式枯燥、低效。要想實現高效積累,應以富有趣味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成語的興趣。具體策略舉例如下。
(1)游戲積累法。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園地呈現了一組與身體有關的成語,如“搖頭晃腦、張牙舞爪、提心吊膽\"等。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玩一玩“你來比劃我來猜\"的游戲,在肢體演繹中積累成語。還可以安排“身體部位成語天接龍\"的游戲,指定身體部位,讓學生說成語,在互相補充交流中實現同類成語的大量積累。
(2)分類積累法。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園地出示了有關文化藝術的三組成語,如“高山流水、輕歌曼舞、畫龍點睛\"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打亂成語的順序,并補充一些類似的成語,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試著給這些成語分分類,在活動中自然地積累成語。
諸如此類的教學策略,讓積累富有趣味,更為高效。
(二)趣解:讓成語理解更深刻
語文課堂上,教師一般通過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學生往往只能死記硬背。然而,實踐證明,通過聽講的方式被動學習,學習內容保留率往往不甚理想。對此,應轉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實踐等,加深對成語內涵的理解。具體策略舉例如下。
(1)試錯點撥法。如學生在學習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時,需要隨文理解“五彩繽紛”。
教師可以這樣教學。
師:同學們,第二自然段中的“五彩繽紛”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顏色很多。
師:你們贊成嗎?
(大部分學生點頭,教師出示一張色卡,色卡上呈現白色、淺灰色、深灰色、淺藍色、深藍色、黑色這六種顏色)
師:像這樣,顏色也很多,能叫作五彩繽紛嗎?
生:不能,顏色要很鮮艷、很漂亮,才能叫“五彩繽紛”。
在上述過程中,學生通過交流發現了自己的認知偏差,并及時修正了自己的錯誤,進一步加深了對成語的認知。
(2)排序梳理法。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園地呈現了一組關于聲音的成語,如“人聲鼎沸、低聲細語、鴉雀無聲\"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一張音量卡,請學生將這些成語按照音量大小進行排序,并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在排序中理解成語的意思,在小組合作探討中深化了對成語的認知。
諸如此類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習得成語、理解成語。
(三)趣用:讓成語運用更自然
教師常通過填空、判斷等題目對學生的成語運用能力進行考查。這種考查方式較為機械。為了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成語,教師應創設真實且有趣的學習任務。具體策略舉例如下。
(1)解決真實問題法。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出現了關于鄉村和城市的成語,如“依山傍水、燈火輝煌、車水馬龍\"等。對此,教師可以創設“為攝影作品配上標題”這一任務情境,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成語解決真實問題,真正理解成語內涵。
(2)生活場景聯想法。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出現了幾組褒貶不同的近義詞,如“興高采烈、得意忘形”“嘔心瀝血、處心積慮”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通過這些成語聯想到生活中哪些人、哪些事,在交流中自然理解成語,運用成語。
諸如此類的教學策略,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側重在真實語境中進行成語運用。
二、拓展學習專題化
成語博大精深,僅通過語文課上零散地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筆者開發了拓展性課程“成語薈萃”。在執教四年級時,每周從語文課中抽取半節課(注:根據教學需求安排長短課)來落實這一課程,實現成語的專題化學習。
(一)拓展性課程的整體架構
“成語薈萃”由“成語與科學”“成語與語言”“成語與文化\"“成語與立德\"等內容構成,旨在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使其掌握一定數量的成語,并能準確理解和運用,感悟到它們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生活智慧及情感態度等,以此豐富學識、健全人格。具體課程架構見表1。
(二)拓展性課程的實施路徑
拓展性課程可以循著“先學一后導一再構\"的路徑予以落實。以《成語植物園》一課為例,其具體操作如下。
1.先學:調動已學和開展互學
《成語植物園》一課伊始,學生在看圖猜成語、讀詩說成語、根據提示猜成語等系列成語游戲中,回顧、梳理已學過的含有植物的成語。之后借助錦囊,在小組“頭腦風暴”活動中,調動已學,開展互學,交流、整理含有植物的成語,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2.后導:在學生未知處著力
在學生圍繞植物主題交流成語之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聚焦“疾風勁草、明日黃花、梨花帶雨\"這三個帶有植物的成語。教學過程如下。
(出示含有成語的句子)
師:在這些句子中,這三個成語用對了嗎?用手勢表示。
(部分學生認為對,部分學生認為錯,形成了認知沖突)
師:看來有不同的意見,一起先讀讀錦囊(由成語故事、成語解釋等構成的非連續性文本),再來判斷吧!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后,全部作出正確的判斷)
師:兩次判斷,對你的成語學習有什么啟發?
生:學成語不能只看字面意思。
師:是呀,原來成語有更深的含義。不過,大家注意到了嗎?(指向句子)這兩個“梨花帶雨”的意思相同嗎?
生:一個是說哭,一個是說美。
師:為什么同一個成語會有不同的意思呢?借助錦囊,說說你的理解。
生:因為成語有引申義。
師:看來學習成語,不僅要了解成語的本義,還要關注成語的引申義。
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時,為學生提供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成語的含義,實現增量式學習。
3.再構:在小組探究中建構
在學生理解了成語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后,教師借助“疾風勁草\"這一成語,以“為什么不能是‘疾風勁花'呢?\"為驅動性問題,并出示“風吹勁草圖\"“風吹殘花圖”,讓學生結合資料,開展小組探究,引導學生感悟蘊含于成語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探究,學生發現“章”有堅韌的品質,是一種文化象征。教師進而引導學生圍繞“公門桃李、桃李爭妍、勢如破竹、柳暗花明\"等成語,探究“桃季\"“梅蘭竹菊\"“柳\"等文化符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加深了對成語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項目化
在成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習真實發生,還應當點燃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為了激活學生的動力,讓學生持續學習、主動積累成語,筆者基于項目化學習理念,設計了成語學習微項目,讓各學習小組在自主探究中加深對成語的理解,發展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
首先,激發興趣,明確方向。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是開展自主探究的前提。在實踐中,教師可借助《中國成語大會》這一節目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圍繞“班級將舉行成語大會,我們該如何備賽呢”這一驅動性問題展開交流,明確“要積累、要理解、要運用\"的備賽方向,降低學習難度。
其次,細化任務,分層探究。明確了備賽方向后,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指導學生細化任務。交流討論后,學生提出可以圍繞不同的主題編制成語小報、成語集;可以搜集、閱讀成語故事,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講一講故事;可以把成語繪制成漫畫,請同學猜一猜;可以創設趣味成語游戲,和同學玩一玩;可以設計一份特別的成語作業;等等(見表2)。同時,師生合作給這些任務劃分難度,學習小組可根據難度自主選擇,進行分工。這個過程讓學生知曉探究角度與方法。
最后,交流展示,分享成果。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應相機予以指導,并收集學習成果,組織學生交流分享、互相學習,提升學習的成效。從這些成果中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綜上,通過創新教學策略,教師引領學生進行隨堂學習、拓展學習、自主探究,積累豐富的成語,加深對成語的理解,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智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朱漫,董浩.自主學習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21.
[3]陳小玲.小學語文成語教學研究:以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20
[4]陳艷.小學語文成語教學的策略研究[J]語文建設,2024(2):70-72.
(浙江省溫州市廣場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