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誠可貴
本月,讓我們跟著全球媒體一起來探討健康這個話題。
先說好消息,7月19日出版的《經濟學人》稱“世界正在贏得抗癌戰爭”。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了一場“抗癌戰爭”。當時,癌癥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數約占總死亡人數的1/6。如今50年過去,如果以是否完全治愈作為判斷依據,這場戰爭算得上失敗,但《經濟學人》指出,情況比想象中好。199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的癌癥死亡率下降1/3,兒童白血病生存率超90%。有三點重要影響促成了這種轉變,一是吸煙率的下降,二是藥物和疫苗價格的下降,三是臨床醫學的進步。現在,基因篩查技術讓醫生可以盡早鎖定風險人群,提前干預。同時,在醫學界,一種利用免疫系統力量的新技術正在興起,其理念是增強人體自身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應該說,抗癌戰爭從閃電戰變成了消耗戰。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給了全球各國許多參考。
對許多人來說,健康的前提是用科學的方式管理身體。但當科學本身存在漏洞呢?2025年7月/8月的《麻省理工技術評論》提到,一項研究發現,現在AI公司的產品在回答醫療問題時幾乎放棄免責聲明和警告,甚至會在后續回答中嘗試診斷。作者指出,這類免責聲明對于那些向AI咨詢從飲食失調到癌癥診斷等各種問題的人來說,起到了重要的提醒作用。而這些免責聲明的缺失意味著人工智能用戶更有可能相信不安全的醫療建議。研究者警告:免責缺失將放大現實傷害,尤其當模型生成“看似可靠實則無依據”的建議時。
今天,健康危機不僅來自于生活方式,也可能來自于不負責任的商業。2025年7月/8月的《連線》就指出,“健康”已成為價值6.3萬億美元的全球產業,卻陷入了定義混亂與偽科學泛濫的危機。從諸如TikTok上的博主為了帶貨而夸夸其談,到政治家呼吁人們直接飲用消毒水,不同程度的危機遍布人們的生活。健康甚至開始政治化,例如特朗普上臺后為鞏固政治立場而解雇疾控專家、削減公共衛生部門的研究經費。
但《連線》認為,我們也不必太過絕望。現在,全球各地有責任的科學家仍在奮力攻克醫學難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對健康更好的保護是回歸本質,多運動、吃新鮮的食物十分重要,并且應當理性科學地對待健康。
每年年中,微軟、Google等技術巨頭都會定期發布環境報告。7月9日,微軟發布的公司年度環境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提到,僅因人工智能(AI)帶來的增長,公司碳排放量就上升了23.4%,能源消耗更是激增了168%。Google在6月底發布的報告中也同樣提到自2019年以來公司的碳排放量激增51%。
技術公司的AI競賽無疑正在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在微軟發布報告1個月前,6月9日,聯合國的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2025版《綠色數字公司:監測排放和氣候承諾》報告已發表系統性的總結,表明因投入AI業務,亞馬遜、微軟、Alphabat和Meta的間接碳排放自2020年以來增長了50%。
這份報告一共跟蹤了200家主要的技術公司2020年至2023年期間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報告稱,AI的快速發展正推動全球電力需求的急劇增長,數據中心用電量的增速是整體用電量增速的4倍。同時,隨著對AI投資的加速,AI系統每年的碳排放量預計將達到1.0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據了解,微軟和Google等公司都采用《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來衡量碳排放。該議定書將碳排放類型分為3類:范圍一涵蓋建筑加熱等直接排放,范圍二包括電力消耗,范圍三則涉及供應鏈、客戶使用產品、合作伙伴運輸等間接排放。目前,這些公司均表示,范圍三是節能減排時的控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