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33: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7-205-03
一、引言
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引下,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已成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管理會計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教學實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普遍存在重技能傳授、輕價值引領的傾向。當前會計行業面臨數字化轉型與職業道德建設的雙重挑戰,如何在專業課程中構建有效的思政教育路徑,培養兼具專業能力與職業操守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本文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理論框架,結合管理會計課程特點,系統地探索了符合會計專業發展的課程思政模式,希望為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參考。
二、“立德樹人\"視域下會計課程思政建設內涵
管理會計課程思政建設以價值塑造為內核,通過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職業價值觀培育的有機統一。其內涵體現為三個維度:在價值導向上,緊扣會計行業數字化轉型與職業道德重塑的雙重需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發展理念與會計職業倫理融入成本管控、戰略決策等專業知識模塊,培育學生“經世濟民”的家國情懷與“誠信為本”的職業操守;在內容設計上,依托管理會計“價值創造與責任管控”的學科特質,挖掘預算編制中的全局意識、績效評價中的公平正義、風險管理中的底線思維等思政映射點;在實施路徑上,遵循顯隱結合、知行合一的教育規律,通過企業真實案例的情景化研討、職業道德沖突的沉浸式模擬、社會責任報告的實踐性編制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將“業財融合”的專業思維升華為“義利共生”的價值判斷,最終實現專業能力與思政素養的螺旋式提升,為培養具有中國精神、國際視野和行業擔當的新時代會計人才提供支撐。
三、會計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困境
(一)教學目標價值引領缺位
會計專業傳統課程目標過度聚焦于會計準則掌握、報表編制等顯性技能訓練,缺乏對職業道德、社會責任等隱性素養的培育規劃,導致思政目標呈現碎片化、邊緣化特征。在目標設定層面,未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計職業倫理等核心要素轉化為可觀測、可評價的教學指標,致使價值引領停留于口號式宣導;在目標銜接層面,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缺乏協同設計,課程思政與行業需求、職業發展的關聯機制尚未建立,學生難以形成穩定的職業價值認同;在目標實施層面,教師對思政目標的解讀能力不足,教學設計中普遍存在“重知識邏輯輕價值邏輯”的傾向,教學目標的價值引領功能在實踐環節呈現逐級衰減態勢,最終導致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難以消解。
(二)教學內容思政融入生硬
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合普遍存在機械嫁接、邏輯斷裂等突出問題,尚未形成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內在共生關系。在內容開發過程中,部分教師簡單采用知識點、思政標語的貼標簽方式,未能深入挖掘管理會計工具背后的倫理意蘊與價值導向,例如成本控制與生態文明、預算管理與國家戰略之間的深層關聯未被系統性闡釋;在內容組織層面,思政元素的植入缺乏層次性與遞進性設計,碎片化的案例引用難以支撐完整的價值觀培育體系,導致學生認知停留在表層理解;在內容轉化層面,未建立契合會計學科特點的思政資源轉化機制,政策文件、傳統文化等思政素材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度不足,易引發學生產生“說教感”與認知排斥。
(三)教學方法體驗設計不足
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創新滯后于育人理念轉型需求,傳統講授法仍占據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體驗與價值內化過程未被充分激活。在教學設計中,情境浸潤、實踐體悟等體驗式教學方法應用不足,學生缺乏在職業道德沖突、利益博弈情境中的決策訓練,導致價值認知難以轉化為行為自覺;在技術賦能層面,虛擬仿真、大數據分析等數字化工具尚未有效服務于思政教育場景,線上資源多為單向知識傳遞,缺乏交互性倫理決策模擬;在課堂組織層面,研討式、辯論式等參與性教學活動設計比例偏低,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限制了其對專業倫理問題的深度思考,學生難以通過實踐感知會計職業的社會責任,客觀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四)教學評價育人維度缺失
現行會計專業課程評價體系尚未突破“知識本位”的固有框架,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機制存在結構性缺陷。在評價理念上,過度依賴量化考核指標,忽視學生價值觀養成、職業道德認知等質性發展維度;在評價內容上,缺乏針對思政素養的專項觀測點,現有評價多聚焦于專業知識的記憶與運用,對決策倫理、職業責任感等隱性能力的測評工具開發滯后;在評價方式上,終結性評價占比過高,過程性評價中缺失對學生價值認知演變軌跡的動態追蹤,成長檔案袋、反思日志等質性評價手段應用不足;在評價主體上,仍以教師單向評價為主,未能引入企業導師、同行評議等多元主體參與價值判斷。
四、“立德樹人\"視域下會計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研究
(一)目標重構:專業能力與思政素養雙重提升
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目標重構主要以“價值理性引領工具理性”為核心邏輯,突破傳統教學目標中技能培養與價值塑造割裂的困境,構建專業能力與思政素養協同發展的體系。一方面,將誠信守法、責任擔當、家國情懷等思政要素深度嵌入管理會計人才核心能力框架,通過戰略決策中的國家意識培養、成本管控中的生態倫理滲透、績效評價中的公平正義引導,實現專業技能習得與職業價值觀養成的同頻共振4;另一方面,依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進行梯度設計,從認知層面理解職業道德規范到情感層面認同會計社會責任,最終達成行為層面踐行職業價值準則的進階式培養,使學生在掌握預算編制、成本分析等專業技術的同時,形成恪守準則的底線思維、服務戰略的大局意識以及義利統一的價值取向,最終實現“精于術”與“明于道\"的育人目標統一。
(二)內容開發:基于OBE理念的模塊化設計
1.戰略管理模塊。圍繞“戰略規劃與國家意識共生\"的核心目標,將國家“雙碳”目標、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導向融入全面預算管理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企業戰略與國家宏觀政策的協同邏輯。同時,通過解析產業鏈價值分配中的共同富裕訴求、跨國投資決策中的國家安全意識,構建完整的思政課程知識鏈,培養學生在資源配置中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全局思維,同步訓練戰略工具應用能力與家國情懷價值判斷力,實現從“商業利潤至上\"到“義利共生”的認知躍遷。
2.成本控制模塊。以“綠色成本核算\"為切入點,將生態文明理念植入作業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工具教學,構建涵蓋環境治理成本、碳足跡追蹤的立體化成本管理體系。通過剖析高耗能企業轉型案例中的生態代價量化、循環經濟模式下的成本效益重構,引導學生認知成本控制的社會責任維度,同步提升環境成本分析技能與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形成降本增效專業能力與綠色發展倫理自覺的雙向賦能。
3.決策分析模塊。聚焦商業倫理決策能力培養,在資本預算、風險預警等決策模型中嵌入社會責任評估維度。通過構建包含員工權益保障、社區影響評估的多元決策指標體系,運用決策倫理樹工具解析企業并購中的利益相關者平衡、人工智能應用中的數據倫理困境,驅動學生在量化分析中融合道德推理,錘煉“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一\"的決策思維,實現從技術最優解到倫理最適解的決策升級。
(三)方法創新: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實踐
1.線上虛擬仿真情境模擬。在線上教學方面,可依托虛擬仿真技術構建沉浸式職業道德訓練場景,依托管理會計領域模塊化案例庫,創設高度仿真的職業情境。在實踐教學中,學生以CFO虛擬角色進入三維動態場景,面對數據篡改誘惑、環境成本隱匿等道德困境時,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倫理準則進行多路徑決策,系統實時生成“職業道德能量值”量化反饋,同步觸發利益相關者反應模擬與法律后果推演。此外,還可以借助AI情感計算技術捕捉學生微表情,結合眼動追蹤分析其倫理關注焦點,形成評估報告,引導學生在風險可控的虛擬環境中深度體驗職業道德沖突,逐步內化“不做假賬”的職業信念,實現從倫理認知到行為定力的轉化。
2.線下真實項目體驗。構建“校企政\"協同育人平臺,遴選具有典型思政價值的真實項目,如鄉村振興資金績效審計、新能源企業碳成本核算等,形成以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閉環。學生在企業導師與專業教師雙指導下,全程參與社區養老機構成本優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補貼申領等實務操作,直面資源分配中的公平性拷問、技術替代中的員工權益平衡等現實倫理挑戰。同時,通過沉浸式學習,引導學生從會計報表編制者升華為社會責任踐行者,在預算調整中體悟民生保障的政府擔當,在成本分析中感知綠色發展的企業使命。此外,在實踐過程中還可推行“責任擔當日志”制度,要求每日記錄利益相關者訴求識別、倫理沖突解決等關鍵事件,期末通過“社會責任報告路演”展示專業貢獻與價值認知提升。
(四)評價升級:增值性評價體系構建
1.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以動態追蹤學生價值觀為核心,通過整合課堂倫理決策記錄、職業道德情境模擬數據、社會責任實踐報告等12類過程性材料,采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反思日志進行情感傾向分析,結合行為編碼系統量化小組研討中的價值表達頻次,形成完整的職業道德成長圖譜。一方面,依托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不可篡改與時間戳認證,確保成長軌跡的真實性與連續性。教師基于檔案袋的“思政能量指數\"波動曲線,精準識別學生在利益沖突處理、可持續發展決策等關鍵節點的認知盲區,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包。另一方面,企業導師通過云端平臺標注實踐環節中的職業素養表現,與校園評價形成互補印證。過程性評價定期生成價值觀發展雷達圖,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與師評的多主體視角對比,激發元認知反思,解決傳統評價中思政素養難以量化的難題。
2.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主要圍繞“專業能力增值”“思政素養內化”“社會價值創造”等設計復合型評估框架,并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維度權重。首先,專業能力維度聚焦管理會計工具應用創新方面,主要設置了“戰略成本分析精準度”“風險預警模型適配性\"等6項指標;其次,思政素養維度借助于李克特量表測量“職業道德信念強度”“可持續發展決策傾向”等隱性條件,嵌入情境判斷題檢驗價值判斷的一致性;最后,社會價值維度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由合作企業基于項目成果的社會效益貢獻度進行五星評級。量表開發過程中運用項目反應理論優化題目區分度,通過認知診斷模型識別學生素養結構的缺失維度。評價結果既呈現絕對能力水平,又顯示同類群體中的相對成長位置。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方法能夠有效彌合會計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鴻溝,特別是雙線混融教學模式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價值體認深度,增值性評價體系為思政教育效果測量提供了科學工具。未來需進一步拓展智能技術賦能思政教育的新形態,構建校、企、社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推動課程思政從“精準滴灌”向“生態營造”的升級,助力高等教育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程思政引領下《智能管理會計》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ZCY163)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楊文清.產教融合視角下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5(08):152-154.
[2]楊雨塵.“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5(08):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