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2-0077-04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一2025年)》的通知[11,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專職心理教師肩負著日益繁重的專業任務,而班主任作為學生最信任的引路人,亦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主力軍。然而,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與德育工作中常面臨挑戰:一方面,由于缺乏心理健康專業知識與技能,他們在識別、疏導學生心理困擾及應對危機時常感困難;另一方面,隨著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多樣化、復雜化趨勢,加之家校溝通難度加大和日常事務性工作的疊加,他們極易出現情緒耗竭與職業倦怠現象。這使得班主任對獲得專業心理支持的迫切需求日益凸顯。
多項研究表明,學生對班主任的信任度和依賴度最高。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班主任是心理教師最重要、最適合且最專業的合作者。因此,發揮心理教師的專業優勢,系統賦能班主任,構建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形成“德心合力”,是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效能的關鍵路徑。
一、殊途同歸的育人工作
心理教師與班主任從事的都是育人工作,教育初心都是“為一個孩子或一群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這是兩者最大的“同”,也是班主任與心理教師能夠達成合作最重要的底層動力。
雖然“育人”目標相同,但班主任與心理教師的工作職責和側重又各不相同,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總的來說,兩者在具體工作中有“五不同”。
(一)工作定位不同
心理教師的教育定位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為提升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開展各類教育性工作。班主任的教育定位則是“班級管理者”“學生的引路人”,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做好班級德育工作,為班級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而服務。簡而言之,一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個是“德育工作者”。
(二)聚焦對象不同
心理教師的工作聚焦對象主要是學生本人,關注學生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班主任的工作聚焦對象更多從集體出發,在解決個別學生的問題時,還會考慮整個班級受到的影響。比如,某高一學生小林上課搞怪,常和老師頂撞。面對小林這樣的學生,心理教師會考慮親子、同伴等人際關系的作用、以往經驗帶來的影響,以及歸屬與愛等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小林本人實現成長。而班主任面對小林,會在理解并關注小林心理狀況、規范小林行為的基礎上,思考這樣的行為是否會對班級產生負面影響,是否會引起模仿行為,以及如何處理才能使班級上課更有秩序。
(三)育人方式不同
心理教師的育人方式主要基于心理學原理,運用心理咨詢、心理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專業手段,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動機出發,引導學生自我覺察,從而激發個體的心理能量,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班主任的育人方式主要體現在班級管理的模式上,既有單獨的談心談話,也有集體活動形式。例如,主題班會、文化建設、體育活動、勞動教育等都是班主任經常性采用的集體教育活動。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擅長家校聯合協同育人,常將家長納入育人團隊。
(四)工作側重不同
心理教師的工作側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發現自我需求與潛能,相信學生自我成長的力量。班主任則希望通過教育活動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遵守規則,注重價值引領,相信規則的力量,重視行為的改變。
(五)專業優勢不同
心理教師和班主任在育人道路上形式各異,同時也各具優勢。比如,相較于學科老師,班主任更了解學生的背景、平時的表現,更易關注到孩子的變化;而心理教師更能共情孩子的情緒,擁有更多專業的溝通技巧。正因如此,班主任和心理教師的良好合作能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更多可能。兩者攜手可以成為助力孩子成長的“最佳合伙人”。
二、賦能共生的工作聯盟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心理教師都很年輕,面對眾多年資高、經驗足的班主任,如何獲得他們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確的是,心理教師千萬不要擺出所謂“心理專家”的姿態。在學校里,育人的主體仍是班主任,心理教師既需要幫助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也需要班主任配合自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那么,心理教師應如何給予班主任“心理力量”、獲得他們的信賴、更好地開展育人工作呢?
(一)攜手、同行,做班主任工作的協同者
“協同者”指的是一起工作、相互幫助、彼此支持的人。心理教師首先要在工作上為班主任提供心理專業知識的支持,做班級管理工作的“協同者”。
1.為班級普查做好“吹哨人”
每年的學生心理普查工作,既是心理教師的常規任務,也是為班主任提供服務的機會。在普查數據中,有可能會發現一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對此心理教師需要做好數據整理工作,及時向班主任反饋,并對相關學生進行晤談。這種反饋與晤談不僅能幫助班主任多角度地認識學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在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時采用更民主、溫和的方式,從而利于學生成長。
2.為問題學生做好“救火員”
如何幫助問題學生成長往往是班主任最頭痛的事情。如今有心理困擾的孩子越來越多,班主任的工作壓力隨之增大。針對這些孩子,班主任常會向心理教師求助。此時,心理教師要用開放、接納、平等和專業的態度,做好問題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例如,當班級出現高危事件時,面對需要介入緊急危機干預的學生,班主任常常會尋求幫助。這時,心理教師就如同一名“救火員”。如果此時心理教師能熟悉工作流程、專業處理,比如清楚該說什么、該做什么、該有什么內容留檔,那么班主任的心理壓力就會得到緩解。同時,緊急危機干預后,心理教師應持續給予當事學生心理援助,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心理危機,也為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提供助力。
3.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做好“智囊團”為了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和育人工作,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班主任需要經常開展心理健康主題的集體活動。一方面,心理教師可以為班主任出謀劃策,比如指導心理班會怎么開、心理板報怎么出。例如,筆者的學校就開展了“點單式心理健康教育班會”,班主任可以根據本班需要提出申請,邀請學校的專兼職心理教師送教進班。同時,學校心理輔導站設計了部分適合班主任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教案,班主任可以結合本班實際情況進行修改,適時開展活動。另一方面,心理教師通過與班主任的交流,以及對學生心理需求的調研,可設計符合學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每年在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的主題時,可以結合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需求,將活動設計得更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心理教師要成為班級工作的“智囊團”,讓班主任開展的集體活動更具“主動性”“成長性”和“心理味兒”。
(二)助力、支持,做班主任成長的賦能者
1.開展班主任成長工作坊,助力能力發展心理教師需在協同班主任開展工作的同時,運用專業知識為其賦能,實現雙方共同成長。
例如,筆者學校的心理輔導站曾開展班主任心理成長工作坊。為了讓班主任工作能力有切實提高、工作意識有切實改變,輔導站有針對性地設置了“新任班主任成長工作坊”和“骨干班主任成長工作坊”兩類課程。工作坊運用團體心理輔導形式,聚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困惑及班級管理、師生關系等需求,以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為主線開展活動。在持續一年的活動中,心理教師帶領班主任們通過角色扮演、案例研討等互動形式,引導大家在活動中深化認知,推動理論向實踐轉化。
在與班主任深入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心理教師也得到了很多的啟發,對學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賦能班主任的實踐活動既讓班主任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具有了“心理味兒”,也促進心理教師的育人之術更具實用性。
2.開展班主任合作對話活動,助力解除困擾為有效解決班主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心理教師可基于后現代建構主義理念,組織開展相關合作對話活動。活動主題聚焦班級的重點工作,如心理危機干預、班級管理策略優化、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等。
在開展合作對話活動時,心理教師和班主任結合工作中的難點、疑點和成功案例進行探討。合作對話遵循結構化流程,首先由班主任通過投票確定共同關切的議題。隨后,參與者以圓桌形式進行三輪自由而深入的結構化研討。經過三輪的思想碰撞,心理教師在研討尾聲邀請大家用自己的話對整場對話的感受做一句話總結。
在這樣傾聽碰撞、互相賦能的過程中,班主任們對討論的話題不一定有明確的答案,但是在思維碰撞的相互啟發中,他們拓展了新的工作可能性。曾有班主任這樣評價:“這樣的班主任合作對話給了我很多力量,這種溝通能拓寬更多班級管理的思路,不知不覺就被賦能了。”這樣的活動不僅能促進班主任專業能力的提升,也有效提供了心理支持,緩解了職業壓力,增強其工作勝任感與幸福感,實現“專業”與“心理”的雙賦能。
3.開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助力視野拓展
心理教師基于心理學知識,在面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開講座時,一定不能“掉書袋”,即不能總講大道理,而是要貼近工作實際,講學校發生的事、講學生發生的事、講老師們想了解的事。同時也一定不能“沒有書袋”,即一定要有理論高度,要為班主任的工作注入新理念和提供新思路。
例如,心理教師在講座中分享如何將焦點解決技術應用于班級管理時,提供的實用溝通技巧讓班主任感到十分有效。這些技巧為師生互動提供了新視角,不少班主任在后續工作中就樂于主動嘗試使用學到的“焦點句式”。同樣,在分享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方法時,班主任們聽得格外專注。隨著學生心理問題日益普遍,班主任們深感相關知識儲備不足,這類講座恰好滿足了他們迫切的學習需求。因此,當心理教師的講座持續聚焦班主任的真實工作場景時,才是真正的有效賦能。
(三)溝通、共情,做班主任心靈的守護者
班主任的工作壓力大,很多人在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夾擊下容易出現情緒耗竭。心理教師可以在此時給班主任們分發“能量卡”,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一方面,在他們“吐槽”時,給予充分理解與積極回應;另一方面,運用專業方法引導他們發掘內在心理資源,讓他們相信職業倦怠與幸福往往是并存的。
例如,心理教師可聯合學校工會,適時開展班主任情緒調適活動,如組織園藝插花、曼陀羅繪畫、茶話沙龍等。這類活動既可以幫助班主任們在松弛中找到彼此支持的力量,也能幫助他們掌握實用的情緒調節與自我關懷方法。
三、“德”“心”應手的實踐思考
(一)德心合力,促進學生成長
學校心理輔導站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要整合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打造心理教師和班主任的工作聯盟,是發揮兩者雙重優勢、有效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班主任與學生、家長溝通的天然優勢以及對學生情況的全方位了解,這與心理教師在溝通技能、專業知識上的優勢形成很好的互補。當班主任的“德育”能力和心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形成合力時,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營造更健康的班級氛圍。
(二)德心互惠,促進教師成長
建立心理教師和班主任的工作聯盟是\"1+1gt;2\" 的有效實踐,不僅在優勢互補的過程中提升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能,更在合作中促進了心理教師與班主任工作技能、育人理念的提升。一方面,通過這樣的合作班主任的心理育人理念提升了,能夠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立德樹人”的現實需要,能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更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心理學理念豐富了育人的工作技巧。另一方面,心理教師在與班主任的互動中,對學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心理育人的技巧和專業知識不再停留在理論層面,在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更能貼近學生的現實需求,真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落地。
總之,在育人的戰線上,心理教師和班主任要學會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相為用,用開闊的心胸應對工作,立足當下,真正做到“德”“心”應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0e_943/m0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2023-04-20.
編輯/衛 虹 終校/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