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16-0070-04
威廉·戈爾丁的作品《教堂尖塔》自出版以來便引發學界較大爭議,這部小說情節簡單,語言簡潔卻寓意深刻。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教長喬斯林自認為感受到上帝的召喚,決意建造高達四百英尺的尖塔,并為達成此目標忽視現實問題,不擇手段。喬斯林的個人意志與上帝意志表面一致,實則相悖。本文將結合拉康主體三界理論,分析喬斯林的執著與墮落,探討在想象界、象征界、實在界的動態作用下,喬斯林自我認同走向失敗的過程。
一、自我即上帝一 一想象界中的沉淪
弗洛伊德認為,“認同”是自我轉變的過程,即個體暫時性或永久性地將他人身上的某個或全部特征內化為自身的特征,這一過程包含誤認,即對自身主體的錯誤建構。在想象界中,喬斯林經歷了前期的鏡像階段與“前俄狄浦斯情結”時期,受這兩個階段影響,他為自己塑造了新的自我一一鏡像中的自我,這個自我等同于或比肩上帝,是一種精神性、意志性的存在。
喬斯林作為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教長,某日聲稱感受到上帝的召喚,要完成一項史無前例的杰作:在沒有地基的沼澤地上建造一座高達四百英尺的尖塔。他向所有人宣告這一召喚,并瘋狂地推進工程。建造過程中,現實條件已預示此舉將引發嚴重后果,但喬斯林堅信上帝會解決一切,持續加高尖塔,最終導致尖塔倒塌及一系列悲劇性結局。
尖塔象征著喬斯林心中最理想的自我,以及他追尋的“如同上帝般的絕對精神”。他對尖塔的向往,恰似對鏡像階段中想象界自我的迷戀,但鏡像中的喬斯林只是在上帝這一“大他者”影響下的理想自我,并非真實自我。上帝作為喬斯林精神秩序的象征,是其認知中的“大他者”,擁有絕對權力。盡管喬斯林清楚自己的支離破碎、自私與優柔寡斷,卻仍認同鏡中理想自我形象,這種認同屬于癥性認同,類似納西索斯的自戀,必然導致嚴重后果(如癥性行為或死亡)。因此,他試圖通過建造尖塔達成理想自我,本質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對喬斯林而言,尖塔構成“象征矩陣”:他既無法永遠沉溺于精神幻想,也無法完全脫離世俗世界。世俗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矛盾在其主體性建構中形成癥結,導致癥性執著。作品中反復出現的“唱歌的石柱”是世俗世界的象征符號。石柱的歌唱暗示尖塔不堪重負,每一次聲響都加劇尖塔的彎曲。盡管眾人不斷提醒危機,喬斯林仍為現實困境尋找借口,而尖塔的最終坍塌,隱喻其自我意志的淪陷與精神世界的崩塌。由此,尖塔既是其認知方式沖突的載體,也是人類看待世界不同維度的象征。
在喬斯林臨死前,他對上帝般絕對精神的向往以其他意象呈現,如“噴泉”“蘋果樹”等,這些意象均可在基督教文化中找到所指。由此可見,喬斯林臨死前仍未完全屈服于現實的世俗世界,而是竭力維系與鏡像中如上帝般完美自我的關聯一一其一生始終在對理想自我的追尋與對抗中掙扎。
作品多次描寫喬斯林與婦人古迪之間的情感糾葛:喬斯林自幼喪母,其對古迪的朦朧性幻想,類似“前俄狄浦斯情結”時期嬰兒對母親的強烈占有欲與依賴。對古迪的愛戀,彌補了喬斯林過早中斷對母親依賴的遺憾。“在那些日子里,總是急切地爬上塔去,就像那個要從母親那尋求慰藉的孩子一樣。只不過他不再愿意去想起做母親的。要是他想了,遮住了紅頭發的古迪就會刺痛他的心,刺得他眼冒淚花。”[古迪既象征母親,又代表鏡像階段對完美自我的追求;而在古迪死后,尖塔成為喬斯林理想化想象的具象化體現
喬斯林固執地將對上帝的崇拜與敬仰作為寬慰自己的借口。其一生始終處于欲望的虛幻性與建造高塔的執著性形成的矛盾中。他沉浸在自己構建的伊甸園里,卻無法忽視現實因素,從而陷入自我回溯式的異化中不能自拔,這也注定了其對理想自我的追求必然走向失敗的命運。
作品結尾對喬斯林死前悲慘狀況的描寫突破了戈爾丁小說的普遍風格:“喘息馬上就和說出的話、腦海里的念頭攪成了一團。他的胸膛衰弱得像要停止工作,所以他帶著恐懼逼著它干。他感覺到手把他扶了起來,讓他坐著。”[然而,讀者難以評判喬斯林行為的是非對錯。
二、徒勞的追求 一象征界中的掙扎
拉康認為,人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象征界。有學者指出,象征界的行為至關重要,無法忽視意識形態的影響與規訓,生存的最佳方式是成為社會化存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社會化個體。在建造尖塔過程中,喬斯林被迫面對世俗世界,對他而言,營造商羅杰及其他施工工人代表著理性主義、文明社會的法度,是其面對的“以父之名”。羅杰多次告誡喬斯林應停止建造尖塔,但喬斯林對理想自我的追求極為固執,盡全力向羅杰灌輸“上帝會賦予一切,尖塔必將建成”的觀念。二者因對尖塔建造的態度差異產生激烈沖突,這一沖突本質是喬斯林的個人意志與科學理性的對抗。
喬斯林的認知具有強烈神性色彩,其執著并非源于盲目,而是基于“上帝會補足一切缺失”的堅定信念,以及對想象界自我的瘋狂崇拜。從作品中可見,喬斯林在建造初期秉持理性主義,不斷提醒自己“我必須銘記尖塔不代表一切”然而,當社會秩序與現實阻礙其理想實現時,狂熱最終戰勝理性。
事實上,喬斯林的行為早已背離他理想中的“上帝精神”本義,他雇傭的營造商與建筑工人多為異教徒或被社會排斥的人,小說中描述他們“是殺人犯、無賴、騷亂者、強奸犯或者更糟糕的”[。基督教對異教徒持排斥態度,但喬斯林不僅將這些工人視為合作伙伴,稱贊他們“很好,真的很好”[,更稱其為“圣徒般的、智慧的工人們”[。為監督高塔建造,喬斯林不再組織彌撒與唱詩,導致唱詩班孩子們參差不齊的歌聲與建筑工人的嘈雜聲在教堂內交織,形成混亂的局面。小說通過對喬斯林的描寫,揭示其自我異化的回溯狀態:“喬斯林似乎感到自己仰面躺在床上,接著仰面躺在沼澤地里,又被釘在十字架上。”[三]
小說結尾亦對喬斯林的人物經歷進行追溯,在他與安塞爾姆的對話中,讀者得知其成為教長的緣由與姨媽和國王的不倫關系相關。他雖不齒于姨媽的行為,與之斷絕聯系三年,卻在籌集資金建造教堂時對姨媽獻殷勤。種種行為揭示出喬斯林最真實的自我一他始終未能脫離世俗世界。而最終督查的巡查與否定,進一步證實喬斯林仍處于世俗秩序的規訓之下。喬斯林的狂熱行為與幻想最終導致了災難性后果。
在象征界中,尖塔成為一個能指,對喬斯林而言,尖塔作為先驗的能指承載了其存在價值,他對尖塔的崇拜實質是一種“陽具崇拜”——這種象征性的“陽具”隸屬于父親維度,即世俗權力體系。喬斯林因能指與所指(鏡像中的上帝)的關系斷裂而陷入象征性閹割。這種象征性的“陽具”指向不同人物,如羅杰、亞當神父、安塞爾姆主教、督查及姨媽,這些角色均是世俗權力的化身。符號秩序一旦確立,人類的無意識與內在主體性便受制于符號和象征的運作規律。當喬斯林的執著與瘋狂無法被世俗世界接納時,其社會化存在的可能性被消解,意味著他對上帝的追尋必然遭遇象征性閹割。
小說結尾,喬斯林臨死前將尖塔與蘋果樹并置的頓悟,隱喻世俗秩序與基督教精神的對立。這一頓悟雖暗含對其生平越界行為的懺悔,卻不意味著對世俗世界的妥協一一臨終之際,他口中仍呼喊著:“主啊!主啊!主啊!”這表明其至死仍試圖維系與理想化自我的關聯,亦凸顯鏡像階段早期缺失對主體產生的持久影響。
三、理想的崩盤 實在界中的欲望
實在界作為“不可能性”領域,是無法直接體驗亦無法符號化的存在。在象征界中,喬斯林的尖塔因缺乏確定所指而無法構成完整能指鏈,其意義空白恰對應拉康主體三界理論中的對象a——欲望的成因。
當喬斯林從想象界進入象征界時,實在界的無意識欲望被釋放。盡管宏觀上其欲望看似與婦人古迪無關,但實際上,喬斯林將古迪視為圣母瑪利亞的化身,承載著其高尚、純潔的神圣想象。作為彌補喬斯林“前俄狄浦斯時期”母親缺失的重要他者,喬斯林對古迪形象的認同過程,也是其完成自身與耶穌的鏡像認同過程,她既是喬斯林理想自我的鏡像投射,亦是連接其想象界與象征界的過渡性客體。古迪因難產而死后,其對象a的位置被尖塔取代。尖塔作為喬斯林的“象征矩陣”[2],在其上睡眠的體驗隱喻了主體對母體子宮的原初回溯。
喬斯林的核心欲望在于獲取他者的象征性認可,為此屢屢突破象征界的規訓秩序:為說服營造商羅杰繼續加高尖塔,他默許羅杰與古迪私通,間接導致古迪難產而死;對建筑工人欺辱并殺害古迪丈夫的暴行亦視若無睹。
其無意識欲望的源頭可追溯至童年對尖塔意象的原初向往,他在筆記本中寫道:“一個晚上一種感覺從我心里升起。它變得更強大,到最頂端時它爆發成活的火,它消失了,但現在讓我目瞪口呆,因為在那里,在天空的映襯下,我看到了最近的尖峰,那正是我在石頭上祈禱的形象。一個噴泉從我身上進發出來,向上、向外、穿過一個無情的、不可阻擋的、光榮的噴泉。幻象終于離開了我;它的記憶塑造了自己的尖頂。”[喬斯林自覺擁有無法控制的意志,他將其認同為主的意志,并將自己的意志等同于主的意志。
拉康指出,原始欲望形成于鏡像階段并貫穿主體生命,當象征界規訓松弛時便會凸顯。喬斯林的悲劇即源于此:尖塔竣工前夕,工程負荷已顯危機,他卻依賴“小型十字架鎮塔”的迷信念想維系幻想,直至死亡。后期登塔時對風聲的恐懼,暴露了其想象界理想自我與實在界肉體脆弱性的撕裂,但鏡像階段建構的完美自我幻象仍使其無法掙脫。
喬斯林的尖塔除代表其欲望外不再承載任何事物或精神意義,在世俗世界中亦無實質意義。小說結尾,無論是上帝對喬斯林的憐憫,還是作家對喬斯林的憐憫,都讓他擺脫了因理想與現實割裂而產生的痛苦。
四、結語
本文從拉康主體三界論出發,分析了戈爾丁小說《教堂尖塔》主人公喬斯林對理想自我的徒勞追尋。戈爾丁通過喬斯林的人生悲劇表達了對人類精神世界的關注,作品深入探討了人類信仰與絕望的混雜,也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割裂。喬斯林在追尋尖塔象征意義的過程中迷失方向,暗含現代人常因遺忘自身存在本質而導致精神與信仰的貧瘠。
閱讀戈爾丁的作品,讀者往往沉浸于這位作家構建的世界,正如喬斯林所言:“我陷入了一張網中。”誠如吉倫斯坦所言:“戈爾丁的寓言世界是悲劇性的,感傷的,但并不令人壓抑和絕望。其中有一種生命,它比生存條件更強大。”
參考文獻
[1] 戈爾丁.教堂尖塔[M].周欣,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
[2] 顏婉西.納克索斯的追求一一威廉·戈爾丁《教堂尖塔》之拉康式解讀[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9.
[3] 丁禮明.戈爾丁《教堂尖塔》中喬斯林個人意志與有限視角的哲學研判[J].國外文學,2024(2).
[4] 劉巧.拉康鏡像理論視角下《紫色》中希莉的身份追尋[J].海外英語,2024(2).
[5] 黃姍,潘寶,錢媛媛,等.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托尼·莫里森筆下的女性身份—一以《秀拉》為例[J].海外英語,2024(1).
[6]李曉青.“唯我孤島”上的欲望主體一威廉·戈爾丁《品徹·馬丁》與《塔尖》的現代人性反思[J].名作欣賞,2022(5).
[7] 王衛新.建筑法則與上帝榮耀一《教堂尖塔》中的神義論思想[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8]許冰潔,李曉嵐.應用拉康理論對《教堂塔尖》主要人物喬斯林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9] 王衛新.向上噴的瀑布一戈爾丁《教堂尖塔》的生態寓言[J].當代外國文學,2010(1).
(責任編輯陸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