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各種藝術思潮交匯、藝術創作媒介邊界日漸模糊的語境下,藝術觀念更新和媒介融合逐漸成為水墨藝術發展新趨勢。傳統水墨藝術以獨特的筆墨韻律、虛實相生的意境營造,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及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時代浪潮中,面對視覺經驗豐富和審美要求不斷提高的當代觀眾,傳統水墨語言和呈現形式存在一定局限。正因如此,承載著東方美學和哲學精神的傳統水墨藝術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的興起與發展,是對這一現狀的積極回應。
水墨綜合材料并不僅僅是不同媒介的物理組合,而是將水墨語言在觀念、文化和表現形式層面進行重構。同時,將各種紙材、粉質材料、木制纖維、金屬材料、影像等多維度的材料和多媒介展示形式引入水墨綜合材料的創作、展示過程,突破了傳統“筆墨紙硯”的媒介邊界,增強了水墨藝術在視覺、觸感、空間甚至光影維度的表現張力。這既豐富了水墨綜合材料繪畫的類型,又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為傳統水墨藝術在當代語境中的延續與創新提供了有力路徑,賦予了傳統水墨藝術新的生命力與時代意義。
一、傳統水墨藝術的發展與局限
水墨藝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歷經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具東方美學特質的藝術體系。從原始社會巖畫和彩陶上的墨線裝飾圖案,到唐代以“雙季”為代表的青綠山水畫中對“物外之趣”的審美追求,從宋代“以形寫神”的寫實風格與“平淡天真”的意境營造,到元代文人畫注重筆墨韻致與精神抒發的“高逸之美”,再到近現代水墨藝術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與形式語言,傳統水墨藝術展現出多元化、實驗性的創作面貌,始終在技法與觀念層面不斷革新,體現出其在中國傳統藝術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傳統水墨畫主要用“筆、墨、紙、硯”等傳統工具進行創作,利用宣紙的吸水性和滲化潤墨等特點,使水墨呈現出獨特的暈染肌理和“氣韻生動”的審美風貌。這一材料體系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肌理質感的多樣化表達,使水墨藝術在材料探索與媒介融合方面顯得相對單一。同時,傳統水墨藝術“運墨而五色具”,通過“焦、濃、重、淡、清”表現豐富的墨韻層次,構建視覺表現,但在面對當代視覺藝術對豐富色彩的需求時,其卻顯得相對保守和內斂。在視覺呈現上,傳統水墨畫以卷軸、冊頁等平面形式為主,雖然在二維平面中展現出有趣的如“馬一角”“夏半邊”等構圖圖示和留白式的空靈意境,但在當前強調空間性、裝置性甚至互動性的藝術展陳背景下,在形式拓展與觀眾互動關系建構上具有的一定局限性。因此,如何在堅守傳統文化精神基礎的同時,突破創作媒介和形式的邊界,拓展水墨藝術的表現語言,是當代水墨藝術研究者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的創新
水墨綜合材料藝術融合了傳統精神與當代藝術表達,創作形式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媒介多樣化層面,還體現在觀念結構與表現形式的重構上。同時,在傳統水墨藝術“筆墨紙硯”體系與意境營造的基礎之上,水墨綜合材料藝術還引入了更多元的媒介材料和當代表達形式,可構建出更具開放性的藝術面貌。
從材料多元融合的角度來看,傳統水墨藝術以宣紙、毛筆與墨汁為基本媒介,滲透、暈染、留白等技法雖具有表現力,但會在肌理、質感、空間等維度受到一定限制。水墨綜合材料藝術引入了紙材、粉材、纖維等多種媒介,這些材料相互融合,在豐富作品視覺語言的同時,增強了作品的空間感和表達張力,同時突破了原有材料的單一性,使水墨藝術獲得了更廣泛的物質材料支撐和感知維度。此外,在水墨畫創作中,運用材料的并置、拼貼、堆疊、腐蝕等創作手法,可使水墨元素與材料肌理相互作用,讓傳統筆墨意象和現代材料語匯在水墨綜合材料藝術中實現互動與共生。
在觀念更新與融合層面,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的創新不僅局限于形式與材料,還體現在觀念層面的轉型。傳統水墨藝術強調個體內在修為與自然萬象契合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追求一種超越物象的精神境界。在當下藝術語境中,藝術是個人情感經驗和心靈的表達,也是藝術創作者介入社會、反映現實以及開展跨文化對話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水墨綜合材料藝術在繼承水墨精神核心價值的同時,可創新性地融合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等多元藝術形態,通過材料、空間與文化符號對畫面進行結構重組,使水墨藝術突破“畫”的范疇,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表達方式,形成具有當代意識與批判性的文化圖景。
圖1海礁胡偉

三、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發展的意義
融合了傳統水墨與當代多元媒介材料的水墨綜合材料藝術,作為當代藝術探索中具有代表性的實踐方向,在推動水墨藝術媒介選擇、觀念結構與形式語言各方面革新的同時,也為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提供了新的創作契機和研究路徑。在水墨綜合材料藝術創作中引人多樣化的材料媒介,可為水墨藝術的當代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藝術張力,在拓展水墨畫作品肌理表現和空間層次的同時,增強水墨藝術對當代藝術視覺經驗的回應能力。同時,材料與媒介的多樣性使水墨藝術逐漸從傳統二維平面的視覺審美延展到三維空間或多重感官體驗的維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墨藝術在當代藝術視域下的表現力和競爭力。
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發展的意義不只在于形式與技法的革新,呈現內容不再局限于山水、花鳥或文人抒懷的范疇,而是通過與當代藝術語言、社會議題和跨文化元素的運用相結合,承載著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較高的文化價值,是文化表達方式的深層轉向。藝術創作者通過材料的選擇、視覺的呈現和觀念的介入,將水墨綜合材料繪畫轉化為思考歷史、自我身份以及生存生態等當代問題的工具及傳達自身情感的媒介,有利于水墨綜合材料藝術在當下藝術語境中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水墨綜合材料藝術代表藝術家作品
(一)胡偉作品
胡偉對綜合材料繪畫開展了大量探索與實踐,其作品呈現出濃厚的水墨意味(圖1)。他擅長用意象、重構的方式對材料進行轉換,作品具有抽象韻律和東方審美意味。同時,他從水墨語言出發,對材料運用技法進行探索,使作品既呈現出渾化無跡的抽象意態,又擁有多維變化的物質肌理與質地,透溢出內嵌其中的人文基調。他的作品不僅表達了對自然、宇宙、萬物以及生命生生不息的向往與憧憬,而且飽滿深厚、氣概成章,與社會發展變革及社會整體氣象相契合。
(二)張卉作品
張卉的作品展現了其在當代水墨綜合材料領域的持續探索,突破了傳統水墨媒介的限制。在作品《蘇園一隅》中,她將綜合材料嵌入畫面,通過綜合材料繪畫特有的豐富質感與全新的表現手法構建層次豐富的肌理效果,使作品呈現出“時間痕跡”“物質記憶”“水墨氤氳流動”之感,賦予了畫面雕塑般的觸感與厚度。而且張卉吸收了西方現代繪畫的結構塊面思想,將零散的抽象局部整合為一個整體,對畫面有著強大的把控能力。同時,她的作品呈現出強烈的大寫意趣味,多用礦物顏料堆砌與水墨互相滲透,蘊含“澄懷觀道”的東方哲思,體現了水墨語言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可能性和延展性,重構了傳統材料的現代表現語言。
(三)康益作品
康益的藝術創作探索更聚焦于水墨本體語言與綜合材料,作品《向八大山人致敬》(圖2)不僅保留了中國畫的審美精神,還在對傳統水墨畫技法和材料進行解構
與重組的同時,通過當代視角重構了傳統文人畫精神內核,展現了其對八大山人藝術語言的跨時空對話和水墨綜合材料的創新性轉化??狄娴淖髌分饕运珵槊浇?,利用變化豐富且具有特殊效果的載體模擬傳統宣紙滲透浸暈效果,再疊加墨與丙烯等材料,增強了墨色的層次與肌理表現張力,實現了從材料到觀念的全方位突破與創新2。同時,康益的水墨綜合材料繪畫通過材料本身的物理屬性激活了傳統基因的當代呈現,有利于在物性與心性的共振中重構東方美學的表達維度。
五、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發展挑戰與展望
在發展過程中,水墨綜合材料藝術在技術與觀念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雖然多種新材料的引入拓展與增強了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的表現維度和視覺張力,但仍有部分藝術創作者缺乏深入的媒介理解和創作整合能力,在材料使用上還停留在表層拼貼、裝飾的層面,使得作品觀感“形式大于內容”,未能真正實現水墨語言和媒介材料的有機融合。對此,水墨綜合材料藝術如何在實現觀念更新、創作形式創新的同時,保持水墨畫本身“氣韻生動”“意在筆先”等傳統美學精神內核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藝術創作者若過于追求形式新穎或現代感,可能會導致水墨綜合材料藝術失去文化根基,淪為概念化、碎片化的視覺符號。
對此,未來藝術創作者可從“多材料并置”轉向“媒介語言整合”,持續探討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的發展路徑,不僅需要關注不同材料特性及其表達方式之間的內在關聯,提升作品的完整性與內涵深度,在作品中運用一些新的視覺元素和敘事體系,讓水墨藝術成為一種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視覺語言,還要在繼承傳統與當代轉化之間建立起自我意識,在更高的層次上推動傳統精神與當代藝術表達的融合。水墨綜合材料藝術正處在從“實踐探索階段”到“理論化體系建構”的階段,承載著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的再生使命和面臨技術更新、觀念革新的雙重挑戰,因此其創新不應陷入形式的圖圖,而應更貼近當代人們的審美取向,從而實現更好的發展。
圖2向八大山人致敬 康益

六、結語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水墨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美學精神與表現技法,為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當下,水墨綜合材料藝術引入了多種媒介與創作形式,拓寬了水墨視覺表現語言與空間結構呈現,逐漸由“筆墨本位”邁向“材料-觀念-文化”三維交融的表達體系。雖然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材料媒介整合難、筆墨精神與當代藝術觀念沖突、理論體系與評價體制成熟度低等現實困境。未來,在堅守傳統文化根基的前提下,需構建系統性和當代性的表達體系,使水墨綜合材料藝術既是對傳統水墨藝術的一種延續,又是新時代中國當代藝術面對全球藝術市場格局的有力回應,不斷推動水墨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范迪安.胡偉:大時代的藝術雄心與視覺宏構[J].美術研究,2020(2):13-14,2,38-40.
[2]康益.康益山水畫作品中國畫學科水墨綜合材料教學初探[J].書畫藝術,2022(1):47-51.
作者簡介:
熊維妙,碩士,吉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綜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