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32
物理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引導,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將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應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站在物理學科角度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巧妙設計主題教學活動,營造濃厚的主題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釋放潛能、發展技能,進一步培養文化素養和學科素養。
一、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初中物理主題教學活動設計原則
1.科學性原則:物理學科知識有嚴謹性的特點,將傳統文化融人主題活動,需要教師把握學科知識準確、實驗操作規范、邏輯推理填密,幫助學生建立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思維鏈條。
2.文化性原則:教師深度挖掘學科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在保留知識和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創新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3.趣味性原則:利用傳統文化中的故事、傳說等作為主題教學活動的切入點,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學生在愉悅氛圍中學習知識、傳承文化。
二、學科教育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1.文化傳承與發展層面
開展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科教育活動,使傳統文化精髓滲透其中,比如經典文學、傳統藝術、哲學思想等,可以讓學生在感知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學習學科知識,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生機,保證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2.學生成長與發展層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極具價值的道德教育要素,將其滲透在教育領域,可以助力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主動投入到學科學習中,調動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與此同時,當學生參與到知識探索和實踐中時,也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揚,更好地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感。
3.社會進步與發展層面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學科教育中,不僅能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還能展現文化在教育、生產等各方面的作用,為社會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尤其在助力教育事業創新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教師通過將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學生,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和責任意識,強化其交際能力和文化自信,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初中物理主題教學活動的設計策略
1.借助傳統文化故事,設計情境感知主題活動
物理學科知識具有抽象性特點,而傳統文化故事則具有趣味性和神秘色彩,與初中生思維特征相契合,能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引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主題教學中,教師借助傳統文化故事,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象化呈現,強化學生對學科概念和規律的掌握。目前,多媒體設備得到普及,借助智能技術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宣傳工作,能幫助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教師可將情境教學主題相關內容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領略到民族文化魅力,逐步發展審美素養,同時加深對主題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師圍繞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力”展開教學時,可以結合中國古代故事來介紹概念。教師介紹“彈力”時,可以以“彈力感知”為主題,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后羿射日”的動畫視頻,將后羿使用的弓比作彈性物體,將箭矢搭在弩上,扣動扳機發射箭矢,帶領學生探討弓的彈性特性以及弓弩在釋放彈力時的運動特點,學生將在這個過程中明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彈力”和“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彈性形變程度有關,形變程度越大,彈力越大”。
再如,教師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杠桿”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先引入“曹沖稱象”這一民間故事,借助多媒體設備將“稱象”的過程逐步呈現出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將理解“杠桿”的概念,船可以看作一個能繞著某一固定點(類似支點)轉動的“大杠桿”,大象和石頭分別對船施加力,使船在水中下沉到不同位置,幫助學生理解杠桿的基本構成要素;然后教師再引入民俗諺語“小小秤砲壓千斤”,將實驗操作視頻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觀看時探究杠桿平衡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在觀看后用杠桿平衡條件去解釋“小小秤坨壓千斤”的原理。總之,教師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展開授課,設計出情境感知主題活動,將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有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受益匪淺。
2.借助傳統工藝,設計動手操作主題活動
傳統工藝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物理現象和原理。教師可把握初中生的思維特征和興趣愛好,設計出動手操作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借助傳統工藝,理解知識的內涵與應用,實現課程目標。這種跨領域的主題教學活動,教師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敢于突破局限去探索,設計獨特的物理模型。
例如,教師圍繞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展開授課,借助動手操作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聲音是如何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致力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設計出以“傳統樂器里的聲音奧秘——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為主題的活動,導入環節,為學生介紹二胡、琵琶、編鐘等傳統樂器,讓學生了解到這些樂器的起源、發展及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這將拓寬學生文化視野,更好地調動起學生參與主題活動的興趣。深度教學環節,教師依次向學生講解傳統樂器的發生原理和基本結構,比如“二胡”,學生傾聽的過程中可同時進行創意創作,用橡皮筋套在紙盒上模擬琴弦,調整橡皮筋松緊程度,用竹簽制作琴桿和琴軸,通過轉動琴軸改變橡皮筋張力,拉動橡皮筋會發出不同聲音,這能夠直觀理解“物體振動產生聲音,且振動頻率(由橡皮筋松緊決定)影響音調高低”這一物理知識。
再如,教師圍繞九年級“比熱容”展開教學,設計活動主題為“探秘古代窯爐:不同材料熱學特性與溫度控制”,帶領學生模擬古代窯爐的溫度控制,研究不同材料的熱學特性,深入探究窯爐的外形輪廓、體積規模等因素對其內部溫度可能造成的影響。學生在自主思考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掌握自主學習方式,并在實踐中加深對于物理知識概念的理解,提升學習質量。
3.借助傳統科技,設計實驗探究主題活動
實驗是物理這門學科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能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發展學科素養。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可靈活運用傳統科技資源,精心構建實驗探究主題活動,讓學生經歷實驗方案設計及實驗操作等一整套完備的科學探究流程,將課堂上分散的物理知識點串聯起來,探究古代中國人在物理科技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物理實驗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更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也能使中華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得到傳承和創新,為后續物理教學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例如,教師圍繞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展開授課,設計出以“探尋古代光學奧秘: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探究”為主題的實驗探究活動。教師先引出古代利用透鏡原理制作的取火鏡的科技成就,激發學生對古代光學科技的興趣與探究欲望。然后教師組織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和已有器材,設計實驗方案,通過觀察記錄的數據,分析像的性質隨物距變化的規律。此外,進行實驗主題教學活動時,教師還需要關注實驗安全問題,時刻提醒學生注意遵守實驗守則,正確使用實驗設備,避免發生意外事件。
實驗結束后,教師應該及時總結和評價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得出結論并進一步思考,分享實驗心得和成果,交流古代利用凸透鏡原理的科技應用,如古代眼鏡的制作可能與凸透鏡成像規律有一定關聯等,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探究思維。總之,初中物理教學體系里,實驗主題教學活動占據關鍵地位,教師應充分籌備并悉心指導,通過合理規劃與有序開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助力其實驗技能的提升與科學思維的養成。
4.借助傳統藝術,設計學科融合主題活動
對物理這門實踐性課程來說,教學重點不僅僅是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還有學生思維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中華傳統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進行物理教學的獨特資源,教師把握這類優質資源,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空間,鼓勵學生運用觀察、分析、歸納等多種能力,把握傳統文化中的藝術思維來解決問題。學科融合主題活動的開展,可極大地拓展物理教學的范疇與方式,讓學生切實領略傳統文化獨有的魅力與內涵,構建完整的知識架構,進一步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多學科的關聯。
例如,教師圍繞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摩擦力”展開授課,可以將古代蹴鞠這一文化藝術引入其中,融合體育學科知識,設計“蹴鞠里的力學奧秘—一探究摩擦力”學科融合主題活動。活動進行中,教師向學生詳細介紹“蹴鞠”比賽規則和內容,同時整合體育學科中的規則、技巧及球員位置、職責等知識,從而引出摩擦力大小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問題。學生需要在草地、沙地等不同場地進行親身體驗,探究不同蹴鞠場地對球員跑動、傳球、射門策略的影響,如沙地摩擦力大,球員需更大力氣傳球;草地摩擦力小,球員要注意控制球速。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實現身心素質的鍛煉,還能學習古人的體育精神,樹立終身鍛煉的意識。
再如,教師圍繞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力”展開授課,可以將“太極拳”這一傳統體育文化引入其中,設計“探尋太極拳奧秘:解析動作中的平衡與力的傳遞”主題活動。活動進行中,教師為學生做出標準的太極拳“獨立式”動作示范,傳達“以柔克剛”和“動靜結合”的運動理念,讓學生對這項體育藝術有所了解,主動展開模仿練習。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分析力的平衡原理,即“身體各部分肌肉的收縮力與重力、地面支持力等相互平衡”,拓寬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總之,教師科學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能幫助學生深化對主題內涵的了解,切實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愉悅感受與成就滿足。
5.借助傳統文化思想,設計項目學習主題活動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主要以“項目”為驅動,讓學生在項目完成中學習和應用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中華傳統思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進行物理教學的寶貴財富。教師需要正確選擇傳統文化思想,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和正確目標綜合考量,盡量選擇與當下思想文化相契合的文化內容,防止所選傳統文化與現實差異較大。通過合理選擇,教師便可設計出項目主題學習活動,這些傳統文化思想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讓學生在項目主題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還能有效提高課程教學效率,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例如,教師圍繞人教版九年級“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展開教學,引入“陰陽五行”這一哲學思想,帶領學生討論古代哲學中的“平衡”觀念,并對比現代能量守恒定律。教師設計“探尋能量平衡:從陰陽五行到能量守恒定律”項目主題學習活動,先向學生介紹“陰陽五行”哲學思想,讓學生了解陰陽的對立統一、五行的相生相克等,理解其中“平衡”觀念的內涵,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與物理知識融合的好奇心。
項目學習第一步:項目啟動與任務布置。教師向學生講授古人對晝夜交替、四季更迭中蘊含的平衡關系的認知,以此引出項目學習任務“探究‘陰陽五行’的‘平衡’觀念與現代能量守恒定律的異同”,按照學生個性特點劃分小組,讓小組成員進行分工與合作。項目學習第二步:資料收集與初步探究。各小組需深入研究“陰陽五行”思想中的“平衡”觀念,收集生活中能量轉化的實例,如火力發電、風力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路徑,從概念內涵、表現形式等方面尋找相似點與差異,將探究到的結果和產生的質疑記錄在表格內,為后續深入探究做準備。項目學習第三步:實驗探究與深度分析。各小組進行機械能守恒實驗,深入分析“陰陽五行”的“平衡”觀念與能量守恒定律。項目學習第四步:成果展示與交流評價。各小組分別以電子課件、手抄報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小組可以提出不同觀點和建議,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項目學習第五步:項目總結與拓展。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活動流程,撰寫小論文或制作創意作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而言之,將物理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既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物理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創新,把握學科特點和學生個性需求,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設計出豐富多彩的主題教學活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認同中華傳統文化,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進一步提升物理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禹一凡《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2期。
[2]楊道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學的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7期。
[3]張榮梅《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策略》,《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1期。
[4]宋清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探索》,《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