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被查,引導人們回到一個遠古命題:無論是點燃一炷香,還是獻上豐厚祭品,信仰的實踐往往繞不開一個現實環節:金錢的流動。
信徒購買供品,祭司舉行儀式,以期換取神明的庇佑或恩賜。盡管它的實際交付結果,是個未知數,但這一集體性的預支回報,放在現代金融上,就叫遠期合約、掉期交易,即雙方約定在未來兌現某種約定。
信徒的祈禱則像信仰詢價。他們并非納頭便拜,祈禱之前熱衷比較不同神明的靈驗口碑,最終選擇最值得信賴那位下單,用香火錢換取專屬的庇佑。若愿望達成了,好比標的資產價格上漲,信徒就以還愿,兌現收益;若未達成,好比標的資產價格下跌,信徒就放棄行權,僅損失權利金。
祭司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著中介的角色,搭建起人與神之間的交易通道,讓祈禱變成可量化的投資。因而祭司或被看作是人類最早的金融從業者。從這個視角來看,宗教的運行方式與金融的運行方式近乎類似。宗教跨時空交易,基于信仰。金融跨時空交易,基于信用。
這聽上去有些顛覆對宗教的傳統認知,畢竟,它容易讓人認為是在質疑宗教的道德屬性,乃至遭遇辯駁:信仰的超越性怎么可能被量化?但若借助經濟學的視角理解宗教,卻能看到更多有趣的事情。
站在歷史的峽口,事實上,宗教在金融的發展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寺院是當鋪的開創者,在南北朝時期叫作“長生庫”。在資本和宗教的影響力下,寺院將分散的質押借貸規模化,并深刻影響了后來典當業的形態。
比如,歐洲大教堂的尖頂,其建造過程短期內帶動了工匠就業和商業活動,長期來,不僅是信仰的符號象征,更是教會通過土地、稅收等制度性權力,控制地方經濟的手段。
如今,在以Labubu為代表的谷子經濟中,年輕人常常一擲千金。它仍是信仰經濟的延伸,區別是,神明變成了IP,來世的回報置換為了情感的滿足,也算是另一種賽博香火了。正是基于種種現實,經濟學家們一直對宗教這塊神秘之地饒有興致。對其探索也早已有之,甚至可以追溯至古典經濟學時期。
亞當·斯密早在18世紀就將教會比作企業,將信徒比作消費者,他認為宗教本質上不過是一場“精神服務”的交易。斯密觀察到,如英國國教一樣的壟斷性宗教,教士因固定收入而怠于服務信徒,英國國教因缺乏改革動力而僵化。而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如美國新教利用簡化儀式等方式,降低準入門檻,吸引了更多信徒。斯密無意中開啟了后世經濟學家對信仰系統的持續研究,包括卡爾·馬克思在內的眾多經濟學家也都為“宗教經濟學”留下過注腳。
直到現代經濟學,特別是交易成本理論的發展,為分析宗教提供了更為普適性的工具。信仰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通過共享價值觀,降低了信徒內部的交易成本,但其效果又會受到組織成本、外部環境等制約。
在一定條件下,宗教確實能填補公共服務的空白。佛教講布施,伊斯蘭叫天課,皆是通過財富再分配,緩解社會矛盾。但風險也隨之而來,信仰的神圣性與商業化的邊界也變得模糊了。
信仰的維系需要在神圣性、可持續性與包容性之間取舍。它們分別對應的是道德的權威、經濟基礎與信徒增長。
歷史證明,完全拒絕世俗化的宗教容易消亡,而徹底商業化的信仰又會淪為精神快餐。而它的持續競爭力,恰恰在于既能擁抱市場的俗,又能守護信徒心中的圣。當我們再翻檢釋永信袈裟下的那些爭議,無關對神明的質疑,而是人心的照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