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36.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e Asian Longhorned Beetleis acommon trunk-boring pest in orchardsand urban landscapes.Adult beetles feedonthetenderbark andleavesof hosttres for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whilelarvae tunnel inside thetrunks,creating extensive galeries.Thisactivityleads towood degradation,dieback of treecrowns,complete orchardyieldlos,andultimatelythedepletionofbotheconomicandecologicalvalueofaffectedtrees.Consequently,fruitgrowerssufferseverefinanciallos sesduetoinfestations.Byanalyzingthelifecycle,identificationcharacteristics,anddamagepatternsofAsianLonghorned Betle.The diferentiated control measures foreach developmental stage were proposesd.Practical implementationrequires context-specific integrated strategies combining multiple approaches to achieve optimal control efficacy.
Keywords:Asian Longhorned Beetle;damage;control techniques
光肩星天牛隸屬鞘翅目天牛科,又名白星天牛、柳星天牛等,是一種雜食性的蛀干害蟲,在農林業生產中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該蟲不但為害蘋果、梨樹、櫻桃、核桃、桑樹等多種果樹,而且還為害楊樹、柳樹、榆樹、法桐、糖槭樹等多種園林樹種[2]。近年來林業及園林工程頗多,光肩星天牛的危害呈日趨嚴重之態勢。幼蟲蛀食樹干,削弱樹勢,導致病菌侵入。受害嚴重時,樹干內千瘡百孔,遇風雨襲擊枝條常風折或樹木整株倒伏,給果農及園林業主以沉重的經濟打擊,嚴重挫傷他們的種植積極性。因此需積極采取檢疫技術、營林措施、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等多種手段,將天牛害蟲數量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以保
障樹木的健康生長。
1生活史及習性
光肩星天牛在北京地區 1~2 年發生1代,以卵或幼蟲在樹干內越冬休眠。翌年4月份氣溫升高至 10°C 及以上時,以卵越冬的幼蟲開始孵化取食樹木的韌皮部,以幼蟲越冬的繼續在樹干內蛀食為害[3]。5月上旬幼蟲開始陸續老熟進入化蛹期,化蛹期一直持續到6月下旬結束。6月上旬開始有成蟲出現(見圖1),光肩星天牛成蟲的典型特征:具有堅硬的外殼,觸角很長,一般超過身體的長度,且天牛的口器發達。成蟲羽化后在外營裸露生活,啃食寄主植物的嫩枝、葉片來補充自身營養[4]。天牛成蟲飛行能力較弱,只能在較近范圍的寄主植物上補充營養,雌成蟲的食量相比于雄成蟲的食量略大一些,羽化盛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因羽化盛期成蟲比較集中,并且暴露在外,因此采取捕捉及噴藥防治的措施,可有效減少雌成蟲產卵數量。成蟲補充營養后,在 2~3d 的時間內雌雄成蟲進行交配,亦有極少數成蟲剛羽化就進行交配。雌雄交配多在白天進行,一生可進行多次交配,1頭雌成蟲可與多頭雄成蟲交配,亦可與1頭雄成蟲重復交配。6月中旬成蟲陸續進入產卵期,產卵盛期為7月上旬至8月上旬。雌蟲產卵前先在寄主植物的樹皮上啃1個小槽,刻槽的位置多在3~6cm 粗的樹干上[5],尤在側枝分叉部位最多。之后在槽內鑿1個產卵孔,然后雌成蟲將卵產下,每槽多數產卵1粒,極少數產卵兩粒。每雌蟲可多次產卵,一生產卵少則10余粒,多則30余粒,一般平均產卵量在22粒左右。卵粒橢圓形,顏色為乳白色(見圖2),兩端稍微有點彎曲,近孵化時顏色變為黃色。卵經15d左右孵化出幼蟲,初孵幼蟲首先啃食寄主樹木的韌皮部,隨蟲體長大侵入形成層,3齡后幼蟲啃食至木質部蛀成蟲道。蛀食的蟲道平均長約 9cm 左右,最長的蟲道達到 15cm 左右,幼蟲在樹體內部陸續老熟并完成化蛹。
判斷聲音。若健康樹干,則發出沉悶的聲音。若聽到清脆空洞的聲音,則說明樹干內部天牛危害嚴重,已經被蛀食成空洞。
2.2 樹木出現異常
1)樹干。果樹及園林樹種受到天牛幼蟲危害后,樹木表面及樹干內部均會產生傷口。水分和營養物質通過傷口流出,從外觀看樹干出現流水、流膠現象。2)樹皮。天牛幼蟲在樹干內蛀食(見圖4),致使樹皮破裂、變形,從外觀看樹皮有隆起或出現裂縫,顏色也與健康部位不同。3)枝葉。樹干內部天牛嚴重為害時,樹木的輸導組織受到破壞,水分和養分的供應受阻,樹木生長就會出現極度不良現象,樹勢會變得衰弱,枝葉也會發黃、枯萎,甚至出現樹葉早落的現象。
2 識別特征
2.1 樹干有孔洞和糞屑
1)觀察樹干。在果園、園林中仔細檢查寄主植物的樹干,觀察樹干上是否有橢圓形或圓形的蛀孔洞。若有天牛危害,則樹干留有孔洞,亦是排出糞屑的通道。若發現地面上或樹干基部堆積有新鮮的糞屑(見圖3),說明天牛幼蟲正在樹木內部危害。2)敲擊樹干。用木槌等工具輕叩樹干,仔細
3為害特點
3.1 隱蔽為害
光肩星天牛在樹木內部活動,隱蔽性強、破壞性大。天牛在樹干上鉆洞產卵,導致樹干表面出現孔洞傷口。成蟲啃食枝葉,影響樹冠的生長和葉片的光合作用。幼蟲在樹干內部啃食,破壞樹木的輸導組織,影響水分和養分的輸送,導致樹木營養供應不足,生長發育受阻。因隱蔽性強,防治起來尤為困難,效果也難以保障。
3.2 傳播病害
光肩星天牛寄主多、食性廣泛,能夠為害多種果樹及園林樹種[。天牛在啃食為害寄主植物的過程中,還可能攜帶和傳播其他病毒和病菌。天牛將病毒和病菌帶入傷口,導致樹木感染受害。病害蟲害雙重危害下,受害樹木表現為葉片黃化、果實質量下降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樹木死亡,更進一步加劇了種植業主的經濟損失。
3.3 蟲口穩定
光肩星天牛主要以幼蟲期在樹干內部為害最為嚴重,數十頭幼蟲藏匿于樹干內啃食為害。因樹干內部環境比較隱蔽,受外界影響較小,因此在樹干內部為害的蟲口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在樹干內持續繁衍和為害常常不被外界發現,致使受害果樹生長發育不良,果實產量下降;受害園林樹木樹勢逐漸衰弱,最后枯萎死亡。
4控制技術
4.1檢疫
在調入調出苗木、原木、種條等植物及其制品時,檢疫人員務必按照《植物檢疫規程》的要求,認真開展檢疫檢驗工作,重點檢驗其上有無光肩星天牛的蛀孔、卵槽及活蟲口等,一旦發現立即責令停止運輸,并采取有效措施滅蟲除害。新建果園和新植林木必須對苗木實施檢疫,檢疫合格后方可栽植。
4.2 營林措施
1)適時修剪病蟲枝條、生長衰弱枝條,保持樹冠通風透光良好。合理澆水施肥,進一步提高樹木抗擊病蟲害的能力。2)對于天牛為害特別嚴重、已無任何挽救價值的樹木,必須及時伐除清理,以減少蟲源擴散的風險。
4.3 人工物理防治
1)捕殺成蟲。利用成蟲具有的假死特性,傍晚或早晨人工震動樹干,成蟲落地后收集在一起集中滅殺。2)人工滅殺卵粒和幼蟲。日常注重監測觀察,當發現樹干有天牛產卵刻槽時,可用錘子將卵粒擊殺。初孵幼蟲未蛀人木質部前,可用小刀將其挖出殺死。對于深入木質部的幼蟲,可用鐵鉤等工具將幼蟲勾出殺死或直接捅死。3)樹干涂白保護。用石灰、硫磺、鹽水混合均勻制成涂白劑,對果園樹木、園林綠化樹木實施涂白保護,不僅阻止天牛成蟲在樹干上產卵,而且對樹木亦可起到一定的防寒保暖作用。
4.4 生物防治
1)保護和利用天敵。保護和利用啄木鳥、花絨寄甲、腫腿蜂等光肩星天牛的天敵,啄木鳥用鋒利的喙捕食樹干蛀洞內的天牛,幫助樹木減輕天牛危害,可通過在林區設置鳥巢,招引更多的啄木鳥前來棲息。亦可在果園、園林中釋放花絨寄甲[7]和腫腿蜂等寄生性天敵,對控制天牛數量效果較好。2)噴施生物農藥。使用綠僵菌、白僵菌[8]等生物農藥,對準光肩星天牛的寄主樹木均勻噴淋,使天牛感染病菌后死亡。
4.5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可在短時間內壓低蟲口密度,不失為一種應急防控策略。對光肩星天牛實施必要的化學防治,主要采取樹干噴淋藥劑以殺死成蟲、樹干注藥以殺死幼蟲的方法。藥劑可選用吡蟲啉、綠色威雷、噻蟲啉等[9],根據蟲情的發生態勢配比不同濃度的藥液實施防治,可達到較好的控制效果。雖然化學藥劑短期內可有效控制蟲口,但也會傷害其他非靶標物種,對環境造成破壞。因此要科學用藥、合理用藥。
5小結
針對光肩星天牛的生活習性及為害特點,應積極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予以控制[10]。加強檢疫措施,阻斷蟲口源頭;實施人工物理防治,降低蟲口數量;實施生物防治措施,控制害蟲種群擴張;實時采取化學防治,降低蟲口危害程度。同時加強園林及果園日常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高樹木的抗病蟲害能力。多種措施多管齊下,可有效降低光肩星天牛對樹木的危害,以此保障園林樹木正常的生長發育,以及果樹果實產量的提高和果實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瑞桐,李國宏.我國光肩星天牛研究回顧及發展趨勢[J].昆蟲知識,2001(4):252-258.
[2]徐茂華;劉滿光.光肩星天牛為害懸鈴木情況調查及防治研究初報[J].河北林業科技,2009(1):10,12.
[3]駱有慶,李建光.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現狀[J].植物檢疫,1999(1):5-7.
[4]柴立英,秦雪峰;張育平,等.光肩星天牛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29-30,34.
[5」鄧彩萍,閆喜中,劉紅霞,等.光肩星天牛刻槽中一種細菌及其對天牛幼蟲的致病性[J].中國生物防治,2008(3):44-48.
[6]李德家,劉益寧,所雅彥,等.光肩星天牛成蟲在寄主選擇過程中的判斷機制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9(4):28-32.
[7」魏建榮,牛艷玲.西安城區環境中釋放花絨寄甲成蟲對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效果評價[J].昆蟲學報,2011,54(12):1399-1405.
[8]時亞琴,陸群,王素英,等.雙條杉天牛幼蟲病原真菌一—球孢白僵菌的分離鑒定與利用[J].內蒙古林業科技,2008,34(4):40-41.
[9]張新才,李桂亭,洪家保.注干法施用吡蟲啉對光肩星天牛幼蟲的防治效果[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1-44.
[10]金桂月.光肩星天牛綜合防治體系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09,9(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