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脂肪肝已成為了一個患病率高、公眾普遍知曉的健康話題。目前,我國脂肪肝總體患病率約為 30% ,其中約10%~20% 的脂肪肝患者可能進展為肝硬化。脂肪肝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國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然而,許多人對脂肪肝的認知尚不全面,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誤區,不僅妨礙了有風險人群落實有效預防措施,還可能延誤病情診治。下面,讓我們一起撥開迷霧,細致解析脂肪肝常見的認知誤區。
“瘦人不會得脂肪肝”一被體重誤導 的真相
許多人都抱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脂肪肝是肥胖人群的“專屬病”,在臨床工作中,當一些體重較輕的人被檢查出脂肪肝時,甚至會對結果提出質疑。實際上,醫學上存在一種特殊類型的脂肪肝,稱為“瘦型脂肪肝”,它恰恰發生在體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群中。瘦型脂肪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許多偏瘦的人因長期營養不均衡,導致體內缺乏足夠的蛋白質,無法正常合成載脂蛋白。載脂蛋白如同運輸車輛,負責將肝臟中的甘油三酯轉運出去。缺乏它,甘油三酯便在肝細胞內大量堆積,最終形成脂肪肝。另一方面,很多人雖然體重不高,但可能潛藏著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異常問題。這些代謝問題本身就會損傷肝臟功能,干擾正常的脂肪代謝過程,它們之間常常相互促進,共同導致脂肪肝的發生。因此,不能僅憑“不胖”便斷定不會得脂肪肝,定期進行體檢篩查非常重要。
3 “脂肪肝是 ‘亞健康”,無關緊要”被忽視的潛在風險
當體檢報告提示脂肪肝時,許多患者都會追問,“脂肪肝屬于輕度還是重度?”倘若被告知是“輕度脂肪肝”,不少人便會松一口氣,認為問題不大,無需特別在意。然而,無論脂肪肝被判定為何種程度(輕度、中度或重度),患者都必須引起充分重視。
脂肪肝的臨床發展有三個階段:初期為單純性脂肪肝,此時脂肪在肝細胞內堆積,但尚未引起明顯的肝細胞損傷或炎癥,屬于可逆狀態。若未予干預,病情持續進展,部分患者會逐漸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此階段肝細胞因脂肪堆積和代謝壓力出現損傷并引發炎癥反應。一旦發展為NASH,肝臟的纖維化進程便悄然啟動。肝臟中異常增生的纖維組織會逐漸破壞肝臟的正常結構。若不加以有效控制,經過數年甚至更長時間,小部分患者的纖維化可能持續加重,最終進展為肝硬化,甚至增加原發性肝癌的發病風險。
更重要的是,脂肪肝往往并非單獨存在。它常與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一系列代謝紊亂問題結伴出現,這些異常共同構成了代謝綜合征的核心要素。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顯著增加了冠心病、腦卒中(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綜上所述,面對脂肪肝的診斷,即便體檢報告上標注的是“輕度”,也應引起重視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三、“只要吃素就能治好脂肪肝”一片面的飲食觀念
得知患了脂肪肝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開啟“素食模式”,認為吃素就能把脂肪肝“餓走”。但其實這種做法不僅不科學,而且可能適得其反。誠然,素食確實能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但若飲食搭配不合理,反倒會給肝臟帶來額外負擔或引起新的代謝問題。首先,長期不攝入肉類食物容易導致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肝臟的多種重要生理功能,包括合成、代謝、自我修復等,都依賴優質蛋白。尤其是合成足夠的載脂蛋白(運輸脂肪的載體),需要充足的優質蛋白作為原料。一旦蛋白質(特別是優質蛋白)缺乏,不僅影響肝臟本身健康,由其參與合成的關鍵酶和轉運蛋白不足,也將直接削弱肝細胞處理和代謝脂肪的能力。其次,一些素食者因為食物選擇受限或認識偏差,容易過度依賴主食,且多為精制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以及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而這些高糖食物進入人體后,最終會轉化為甘油三酯沉積在肝臟內,反而使得脂肪肝進一步加重。因此,正確的飲食策略應該是: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控制總熱量,并確保各類營養素的合理攝入。
四、“吃保肝藥就能快速治愈脂肪肝”過度依賴藥物的誤區
發現患有脂肪肝,尤其是看到肝功能指標出現異常時,部分患者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吃藥”,希望藥物能夠迅速扭轉病情。事實上,對于大多數單純性脂肪肝患者而言,積極、持續地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調整、規律運動、控制體重等)是首要且最根本的治療基石。
需要明確的是:部分保肝藥物對于輔助改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無法逆轉肝臟脂肪沉積。因此,保肝藥在脂肪肝治療中的應用具有嚴格的適應證一一僅適用于伴有轉氨酶明顯升高等有炎癥或肝臟損傷的患者。若在早期單純性脂肪肝階段,患者只依賴保肝藥,卻未積極調整飲食結構和規律運動,不僅無法觸及脂肪堆積的根源(代謝紊亂與不良生活方式),還可能掩蓋真實的疾病進展信號,從而延誤相關肝病治療。此外,自前在社會上有許多打著“護肝”名號的保健品,其成分復雜不清,效果缺乏嚴謹的科學證據支持。濫用成分不明的護肝產品,不僅無法達到保護肝臟的作用,還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甚至存在誘發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與治療初衷背道而馳。因此,在標準臨床路徑中,醫生對脂肪肝患者(尤其是單純性脂肪肝患者)的首要建議是嚴格管理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若病情仍無明顯改善,并出現明確的進展征象(如肝酶持續顯著升高、影像學或組織學提示炎癥/纖維化),經過專業人士評估后,方可謹慎考慮添加保肝藥物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對于脂肪肝患者,核心原則是:務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制定個體化方案,接受規范診療,堅決避免自行購買和使用成分不清、療效不明的護肝保健品。
五、“有脂肪肝就要吃降血脂藥物”—對治療的錯誤認知
許多脂肪肝患者認為得了脂肪肝就要積極降血脂。但事實上,脂肪肝患者是否需要使用降血脂藥物治療,應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如果脂肪肝患者本身血脂水平正常,或僅輕度升高,則并不需要立即使用降脂藥物,可通過調整飲食、增加運動等干預方式來降低血脂、改善脂肪肝。此外,對于由藥物、酒精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肝,主要治療措施是停用相關藥物或戒酒等針對病因的治療,而非簡單降血脂。當然,如果脂肪肝患者同時存在顯著的高脂血癥(高血脂),或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則可考慮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接受降脂治療。因此,脂肪肝患者是否需要降血脂治療,應根據全身狀況綜合評估,進行個性化處理。
六、“脂肪肝患者不能運動,越動肝越疼”對運動恐懼的誤解
部分脂肪肝患者,尤其是在運動過程中出現過右上腹(肝區)不適,或者聽聞他人類似經歷后,便認為自己不宜運動,擔心運動會加重肝臟負擔甚至引發更嚴重后果。事實上,科學、適量的運動對于逆轉脂肪肝至關重要。對于沒有明顯肝臟炎癥以及無嚴重合并癥(如冠心病、關節疾病等)的脂肪肝患者,堅持合理的運動是改善病情的良方。運動初期出現的肝區不適,往往是由于長期缺乏運動,身體一時不適應增加的高強度運動,導致肝臟周圍的韌帶、肌肉等組織受到牽拉所致,并非肝臟本身病變惡化。只要循序漸進,從低強度運動(如散步)開始,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身體就會慢慢適應。運動時,肌肉收縮如同給血液循環加了“助推器”,促使肝臟血流增快,加速肝臟內脂肪分解與轉運,有助于減輕肝臟脂肪堆積。而且,運動還能增強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全身代謝狀況,協同飲食控制,為脂肪肝的康復創造有利條件。
總之,脂肪肝是一個應該被正確認知、認真對待的健康問題。只有打破這些錯誤認知,才能在預防與治療脂肪肝的過程中科學應對,守護肝臟健康。
本文編輯 彭禺審核專家朱月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