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達維亞,又叫“巴城”,是雅加達在荷蘭殖民時代的叫法。這座位于爪哇島的熱帶城市,在英國崛起前,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通過統治它,從而有效控制了歐洲的茶葉、香料貿易,在牟取了巨額利潤的同時,也成就了巴達維亞“東方女王”的名號。
然而,如同遭遇了一個可怕的詛咒,城市環境的惡化,誘發了流行疾病的肆虐,把巴達維亞變成了一座“死城”,加之國際貿易格局的風云變幻,它漸漸枯萎、凋零。往昔的繁華褪盡,如今只剩幾座殖民時代的老建筑,散落在科塔(KotaTua)舊城的法塔西拉廣場(TamanFatahillah)各個角落,仿佛是被時間遺棄的舊玩具。
01“巴達維亞”里的中國茶
在雅加達,深秋是完全沒有“表情”的。一味重復的陽光,始終單調的濕熱,像海水一樣緊緊地把人包圍著。
由于是工作日,偌大的法塔西拉廣場上并沒有多少游客,顯得十分空曠。友人說,這個廣場舊稱“巴達維亞城市廣場”(Batavia CitySquare),是荷屬東印度的“心臟”,也是巴城的市中心。廣場四周,至今還完好地保留著荷蘭殖民時期的建筑,如總督府、法院、郵局等等。
走馬觀花地逛了一圈,就已是大汗淋漓了。濕黏的汗,干渴的嘴,使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廣場西北角的“巴達維亞”咖啡館。
這幢二層的樓房也是老巴城的古跡之一。它約建于19世紀30年代,曾先后被用作住宅、總督辦公室和貨棧。
進了咖啡館,古舊的歐洲氣息便隨冷氣迎面而來。一樓是Lounge,被拱形的門柱切割出若干的空間,厚重卻無奢華之感。柱上的壁燈,正涸出朦朧暖黃的光。若非舞臺上藍紫色霓虹燈的提醒,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到了某位名流宅邸的會客廳。
一個鋪著酒紅色地毯的木梯通向二樓。木梯與房子同齡,均用當地盛產的爪哇柚木制成,經過長年累月的撫摸,閃著油亮的光澤。這種木材,厚實堅固,紋理細膩,含有豐富的油質,是十分理想的建材。
樓梯拐角處的一幕令人震撼:整面墻都是用名人及王族成員照片裝飾而成的!大大小小、橫豎不一的相框,錯落有致地“爬”滿了墻,看起來就像個畫廊!友人介紹,1990年,這里就曾是畫廊。后來,一個叫詹姆斯·格拉漢姆的澳大利亞人把它買下,并改造成一家餐廳,室內裝飾風格以上世紀30年代為主題。
二樓是寬敞的大客廳(GrandSalon),足以同時容納150位客人。這層采光很好,光線強得甚至有些刺眼,從一排瘦長的百葉窗外肆意地闖了進來。臨窗的顧客,因為背光,在發白的光影里被勾勒出柔和的輪廓。坐擁 180°"的開闊視野,只要稍稍一抬眼,17世紀的巴城就會瞬間躍入眼簾。



我們找了張圓桌坐下。桌上鋪著當地民族風濃郁的“峇迪”(Batik),圖案繁復,卻不失大方樸素。服務生遞上菜單,棕色的面龐上浮著熱情的微笑。

雖是咖啡館,而且印尼又是舉世聞名的咖啡產地,但菜單上仍有茶的一席之地。茶品共有獨家茶(ExclusiveTea)、茶(飲料)、中國茶和調味茶(FlavoredTea)四大類。其中,中國茶有茉莉花茶、普洱茶、水仙和鐵觀音4種,下面標著“最多可供3人飲用”的字樣。我想點壺水仙試試,友人卻不以為然:“你在國內還沒喝夠啊?!”隨即,他就不由分說地幫我要了一杯卡布奇諾冰咖啡。無奈,只好作罷。
奶泡的甜滑,肉桂的辛辣,咖啡的甘苦,加之冰鎮的刺激,卡布奇諾在口中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這樣的混搭,其實跟這座城市的過去很相似:茶葉、瓷器與金銀,貨船、槍炮與流血,征服、榮耀與衰頹,相互交織纏繞著……

02 芳香的“女王”
巴達維亞在世人眼中,就像是“熱帶的荷蘭”。作為一個典型的殖民城堡市鎮,它融合了歐洲的規劃與本土傳統:“這個矩形的城市隱藏在能俯瞰海洋一側的巴達維亞堡后方,被護城河和城墻環繞,城墻上設有加農炮…沿岸種植著優雅樹木的吉利翁河一一或稱大河,將城鎮切成兩半,又有諸多橋梁及水道跨越其上。成排的筆直街道兩側有蓊郁的樹木供人們在林蔭下休憩,磚鋪成的路面使人們便于行走。巴達維亞的磚造屋舍排成長列,就像荷蘭的城鎮建筑一樣…”而且,荷蘭人在此也完整地復制了他們祖國完善的市政制度。
更重要的是,在長達200多年的中荷茶葉貿易中,巴城一直都發揮著“橋梁”的關鍵作用,而貿易的繁榮也給它帶來了繁華盛景。因此,它是一座滿溢著茶與香料芳香的港口城鎮,特殊的商業性質、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正是它的真正魅力所在。
荷蘭人、葡萄牙人都不是這里的首批“客人”。早在中國的唐末,就有中國人捷足先登,到此定居,比荷蘭人早了整整七個多世紀。中國人把這里叫作“葛喇巴”“咬留巴”。1405一1430年,中國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規模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時,亦曾多次在這一帶駐足停留,宣揚皇威的同時,也開展貿易。
自17世紀始,中國商人駕著帆船頻繁地在中國東南沿海與印尼群島之間往返,開展以貨易貨的貿易。這種近乎原始的貿易方式,在荷蘭人入主后,很快就被證明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生財之道”,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是。
飲茶在歐洲的風行為茶葉貿易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中國作為茶葉原產地、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在包括荷蘭在內的歐洲人眼中無疑是座富礦,因而荷蘭人與中國通商的愿望很強烈。


但對中國緊鎖的門戶感到束手無策,他們從航行于海上的點點船帆上看到了希望:這些中國帆船滿載茶、瓷、絲等貨品而來,又滿載胡椒、肉豆蔻、丁香等香料而歸。控制著印尼群島香料產銷的荷印(荷蘭東印度公司),將香料以壟斷的廉價換購中國茶,再轉運歐洲高價賣出,獲得高額利潤。另外,無形中充當了“貿易使者”角色的中國帆船,不僅可讓荷印免課中國港口的稅賦,而且還給巴城帶來頗為可觀的稅收。
于是,荷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招徠中國帆船。據統計,1691年~1700年,平均每年有11.5艘中國帆船抵巴城;1711年~1720年,這一數字增加至13.6艘/年。至18世紀30年代,更是達到了17艘/年。最多的一年是在1694年,有21艘之多,向荷印售出了總計325,533荷盾的商品。其中,茶葉價值33,767荷盾(共93,973磅),種類有松蘿、貢茶、熙春等綠茶及武夷、工夫、白毫、小種等紅茶。荷蘭則成功地賣出了總價值691,597荷盾的香料、樹膠、鉛等貨品,賺了366,064荷盾。此外,巴城政府還從這些中國商人手里收到了海關稅、人頭稅、安全費等稅費。因此,巴城的持續繁榮是與中國茶密不可分的。
然而,商業利益的最大化是商人永恒不變的追求。嘗到甜頭的荷印,并沒有因此滿足,而是得寸進尺,想要賺更多。它一邊不斷抬高香料的價格,一邊卻壓低茶價,兩頭賺的做法,勢必損害中國商人的利益。而且,在1716年末,康熙帝下旨重啟海禁。這條海禁整整持續了6年。因此,1717~1722年,巴城港口難尋一片中國帆影,中荷茶葉貿易中斷了,而巴城政府不得不轉向葡萄牙商人,以高出原本中國商人售價 75% 的價格購茶,而且還只能滿足荷印訂貨量的一半,得不償失。

緒余
光顧“巴達維亞”的客人,多是金發碧眼的歐洲人,又以荷蘭、法國人居多。友人說,他們都喜歡來這里喝咖啡,享受熱帶揮霍不盡的陽光。
在咖啡館對面的藝術與陶瓷博物館(MuseumofFineArtsandCeramics),我看到了中國明清時代的青花瓷器及紫砂杯、壺。這些陶瓷,大多打撈自附近海域的沉船,盡管做工頗為粗糙,但它們卻是巴城200多年來“芳香貿易”沉浮的見證。當地人使用的茶器,如小壺、側把壺等,形制看起來亦是似曾相識,外觀大致與中國茶器無異,足見中國茶對印尼本土文化的深遠影響。
雅加達,當年這座因茶而興的港口城市,如今繁忙 依舊,甚至十分擁擠,堵車對市民來說如同家常便飯。 曾經的貿易輝煌,仍然通過兩種令人癡迷上癮的飲 料—咖啡與紅茶得以延續。
當代,以爪哇和蘇門答臘為中心的茶區,年產茶葉13.8萬噸(2021年),約占全球總產量 2% 。其中, 75% 為紅茶, 25% 為綠茶,雖也有些烏龍茶和白茶,但產量少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于大多數印尼人喜飲綠茶,因而有90%的紅茶供出口。這些紅茶因物美價廉而被大量地運往中國,作為速溶茶、茶飲料等茶葉深加工業的原料,中國已成為印尼紅茶的重要出口市場。
是茶,又將這兩個國度重新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