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21.019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21-0061-03
一、引言
武夷紅茶,作為中國茶的重要篇章,源自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崇山峻嶺之間,擁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與別具一格的風味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從茶農世代相傳的制茶秘籍,到“茶歌”“茶舞”等民間藝術的演繹,武夷紅茶不僅加深了閩北地區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更成為連接古今、融匯中外的文化橋梁。因此,對武夷紅茶文化的英文翻譯研究,對于促進武夷紅茶文化的國際傳播與繁榮發展至關重要,能夠讓全球更多人士領略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然而,經過查詢文獻發現,國內學者黃娟(2017)、陳梅(2017)和王偉(2017)都是在探究紅茶的漢譯問題以及方法,而對武夷紅茶文化的英譯沒有過多的研究,因此,本文擬從生態翻譯學視角,運用“三維轉換”翻譯方法,探討武夷紅茶文化的英譯,以推動武夷紅茶的發展,讓更多人領略并深入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二、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是從原文內在的生態結構出發來選擇翻譯作品,并在翻譯過程中循環再現原作固有的生態結構。這一理論由清華大學的胡庚申教授提出,旨在通過生態理性的運用,揭示翻譯過程中各相關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在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胡庚申,2008)。翻譯過程是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翻譯原則是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翻譯方法是“三維”(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轉換,譯評標準是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以及譯者素質(胡庚申,2008)。
三、“三維轉換”與武夷紅茶文化的翻譯
本文以武夷紅茶文化相關文本為翻譯素材,深入探究武夷紅茶文化的英譯策略,并著重分析生態翻譯學框架內“三維轉換”理論在武夷紅茶文化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價值。武夷紅茶,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名茶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韻味。“金駿眉”作為武夷紅茶中的佼佼者,其名字不僅寓意著高貴與優雅,還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又一體現。因此,在著手翻譯武夷紅茶文化時,譯者需敏銳捕捉原文在語言維度、文化維度及交際維度上的獨特之處,確保“三維轉換”策略得以精準且生動地運用,從而在目標語言中再現武夷紅茶文化的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
(一)語言維的轉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是翻譯的基礎。胡庚申 (2011)指出,語言維轉換實質上是指“在語言層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意味著譯者在翻譯活動中需靈活調整語言形式以適應目標語言的特點。鑒于中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且在詞匯選擇、句式結構及表達習慣上存在顯著差異,執行語言維轉換時,譯者需精準傳達原文的語義精髓與風格特征,警惕過度詮釋或遺漏信息的風險。同時,譯者還需細致考慮目標受眾的閱讀偏好與理解能力,旨在產出既忠實于原文又易于目標讀者接受的高質量譯文。
例1:
原文:透過武夷紅茶區的云霧繚繞,解讀武夷紅茶的馥郁芬芳;穿越武夷紅茶的悠久歷史,縱覽武夷紅茶的多樣品類與卓越品質;體驗武夷紅茶的采摘制作過程,領略武夷紅茶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韻味。
譯文:Wuyi black tea,with itsrich aroma intertwined with the misty landscapes of its origin, prompts us to delve into its long history and the diverse range ofits fine qualities. Furthermore,undergoing the experience of its picking and processing allows us to appreciate the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unique charm that Wuyi black tea embodies.
原文采用了三個分句構成的排比句式,三個分句在內容上并列,但前兩個分句間存在隱含的邏輯聯系。武夷紅茶“馥郁芬芳”與其“多樣品類與卓越品質”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對武夷紅茶特性的全面描述。因此,在翻譯時,譯者采用了合并策略,將前兩個分句合并翻譯,通過“and”連接兩個并列的信息點,再用“Furthermore”引出第三個分句,以保持句子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這種處理方式避免了直譯可能導致的邏輯分散,確保了目標語讀者能夠清晰理解句子間的內在聯系。在上述例子中,譯者通過對原文邏輯關系的梳理和重組,以及對語言形式的靈活轉換,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生態,實現了生態翻譯學指導下的有效翻譯。
例2:
原文:武夷紅茶,色澤烏潤,香氣馥郁,滋味醇厚,湯色紅艷,集“色香味形”四絕于一身,堪稱茶中精品,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譯文:Wuyi black tea,with its dark and lustrous appearance,rich aroma,mellow taste,and bright redliquor color,boasts the \"four perfections\" of color,aroma,taste,and shape,making ita superior tea product and embodying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constant pursuit of excellence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原文中包含了多個四字格詞語,如“色澤烏潤”“香氣馥郁”“滋味醇厚”“湯色紅艷”等,這些詞語共同描繪了武夷紅茶的獨特品質。在翻譯時,譯者理解了這些四字格詞語在中文中的獨特韻味,并采用了相應的英語表達進行轉換。例如,“色澤烏潤”被譯為“darkandlustrousappearance\",“香氣馥郁\"被譯為“richaroma”,“滋味醇厚”被譯為“mellowtaste\",“湯色紅艷”被譯為“brightredliquorcolor”。譯者還注意到了原文中“集‘色香味形’四絕于一身”這一并列結構的表達,將之譯為“boaststhe‘fourperfections’of color,aroma,taste,and shape”,既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又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二)文化維度的轉換
胡庚申(2011)指出,“文化維度的適應性轉換”,意味著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需著重于雙語文化精髓的傳達與解讀。翻譯不僅僅局限于語言的表層轉換,它深刻關聯著原文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文化象征以及文化價值觀的傳播。故而,譯者需建立在對原文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結合目標語言文化的特性進行恰當的適應與抉擇,以確保譯文能精準無誤地傳達原文的文化精髓,有效規避文化碰撞與誤解的現象。
例3:
原文:武夷紅茶,以其獨特的“烏潤、香郁、醇厚、紅艷”四絕聞名遐邇。
譯文:Wuyi black tea is renowned for its fou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ark and lustrous, fragrant,mellow,and bright red\".
武夷紅茶的“烏潤、香郁、醇厚、紅艷”四大特色,是其區別于其他茶種的顯著標志。張昕(2023)認為,中國對西方茶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確保茶文化差異更符合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必要在茶文化傳播中,充分考慮到存在差異的主因,并通過構筑完善的茶葉翻譯體系,以更好地表現中國茶文化,比如中國的紅茶官方翻譯為“blacktea”而不是直譯成“redtea”。實際上,武夷紅茶的茶色并非純黑,而是帶有一種深邃的潤澤感,因此,“darkandlustrous\"更能貼切地描述其色澤特征,同時也避免了因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誤解。
(三)交際維度的轉換
“交際維度的適應性轉換”,指的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需聚焦于雙語交際目的的靈活對應與轉換(胡庚申,2011)。人們在交流時總蘊含一定的目的,原作者在撰寫原文時亦不例外,必然承載著特定的交際目的。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兼顧原文作者的交際目的與譯文讀者的接受需求,力求在譯文中最大程度地還原原文的風貌,以促進譯文讀者對譯文所傳達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欣然接受。換言之,譯者需巧妙地進行表達上的調整,以確保譯文既忠實于原文的交際意圖,又能有效降低內容的重復度,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例4:
原文:武夷紅茶,在武夷山云霧繚繞的仙境中生長,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共同孕育的瑰寶。每一葉武夷紅茶,都蘊含著山川的靈秀與茶農的辛勤,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見證。
譯文:Wuyi black tea,grown in the misty fairyland ofWuyi Mountain,is a treasure nurtured by the wisdom ofboth nature and humanity.Each leaf of Wuyi black tea embodies the elegance of the mountains and the diligence of the tea farmers,serving as a testament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原文中,“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共同孕育的瑰寶”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見證”都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系與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在翻譯時,譯者需要考慮到原文的交際意圖,即傳達這種生態意識。“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共同孕育的瑰寶”被翻譯為“isatreasurenurtured bythewisdomofbothnatureandhumanity\"。這里,“nurtured”一詞既表達了“孕育”的含義,又強調了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用,與原文的“共同孕育”相呼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見證”被翻譯為“servingasa testament to the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這里,“servingasatestament”表達了“見證”的含義,同時強調了茶葉作為這種和諧共生的象征和證明。而“harmoniouscoexistence”則準確地傳達了原文中“和諧共融”的含義,與生態翻譯學的理念相契合。
四、結語
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獨特視角切入,選取武夷紅茶相關文本作為研究素材,深入剖析“三維轉換”策略在武夷紅茶文化英譯實踐中的應用價值。經由語言、文化和交際這三個核心維度的細致考察,我們發現“三維轉換”不僅能夠精準指導武夷紅茶文本英譯工作,而且能夠有效促進原語生態與譯入語生態在三個維度上的和諧平衡。
參考文獻:
[1]陳梅.國外紅茶英語漢譯中的問題和對策[J].福建茶葉,2017,39(08):285-286.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11-15+92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32(02):5-9+95.
[4]黃娟.國外紅茶英語漢譯中的問題與對策[J].福建茶葉,2017,39(10):296-297.
[5]王偉.國外紅茶英語漢譯中問題和對策[J].福建茶葉,2017,39(07):303-304.
[6]張昕.基于中西茶文化差異背景的茶葉翻譯技巧與方法分析[J].福建茶葉,2023,45(03:124-126.
作者簡介:
馬千(2000.3-),男,漢族,河北滄州人,湖南工業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