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化巨匠,不僅是書法家、詩人、畫家,還是優秀的政治家和美食家,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一同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三蘇父子的卓越才華和文學成就使他們聲名遠揚。位于的三蘇祠,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三蘇祠,了解其歷史沿革、三蘇家訓家風、東坡文化研究傳承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情況,并指出:“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
蘇東坡傳說自古就在民間廣泛傳播,明清時期更是蔚然成風。蘇東坡傳說流傳于四川、江蘇、浙江、江西、山東等地,被各地民間故事集成收錄,凝聚了人們對他的敬仰和熱愛之情。1947年,林語堂先生創作的《蘇東坡傳》詳盡描繪了蘇東坡的一生,成為中國傳記文學的珍貴遺產。2011年“蘇東坡傳說” (杭州)入選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湖北省黃岡市“蘇東坡傳說”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2]52 集動畫連續劇《少年蘇東坡傳奇》以動漫形式呈現,講述蘇東坡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少年蘇東坡傳奇》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影像敘事技巧完美融合,成功塑造了一個新穎而富有魅力的少年蘇東坡形象,對于弘揚和傳播蘇東坡這一經典文化符號,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案例。
一、非遺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的優勢
傳統非遺的傳播形式,大致有口口相傳、文字記錄、博物館展覽、印刷品、文創設計、文化展演、紀錄片、民俗活動等,其在特定的地域及歷史時期為非遺的傳承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當下,人工智能、新媒體傳播媒介迅猛發展,使“科技 + 非遺”模式成為非遺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網絡短視頻的爆發力強,發展迅速,許多非遺傳承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主動利用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向大眾展示和傳播非遺,“短視頻的媒介屬性與傳播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形塑著非遺傳播的當代范本”[3]。例如,2023年貴州榕江縣的“貴州村超”非遺表演、2024年春節甘肅永登縣的“醉關公”表演等傳統民俗活動,通過借助網絡視頻得以迅速傳播,很快火遍全網。
盡管網絡短視頻領域在形式上展現了多樣化的發展,但能夠深刻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和內涵的高質量作品卻顯得較為稀缺,逐漸浮現出諸多問題和不足之處:第一,由于短視頻的傳播特點一一播放時長較短,故而知識點容易碎片化、局部化、淺表化;第二,部分短視頻平臺為吸引眼球博取流量,缺少深入的文獻梳理和考察調研,任意編造甚至曲解非遺內涵;第三,部分短視頻發布者為降低制作成本,在腳本構思、角色塑造、視覺呈現等方面缺乏系統的設計和“專業”的團隊制作,使得視頻質量粗糙且不嚴謹。因此,不難看出,雖然網絡短視頻為非遺的傳承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引流”作用,但難以全面、深入地展現非遺的文化內涵及歷史厚度。
非遺的“動漫化”表達則有效彌補傳統傳播媒介和現代網絡短視頻的諸多不足。動漫創作集聚文學、視聽藝術及美術創作等,是對影視劇本、角色、氛圍等通過“漫畫化”想象,進行動態視覺呈現,它不僅具有傳統影視的諸多優點,而且通過變形夸張的形象設計及玄幻的特效制作等,可以達到甚至超越傳統影視、網絡短視頻的視聽效果。相較于網絡短視頻,動漫作品的播放時間較長,可以圍繞某一個非遺主題進行深入詮釋,從而讓觀眾獲得較為全面的知識。近年來,《哪吒之魔童降世》(餃子,2019)、《長安三萬里》(謝君偉/鄒靖,2023)等影片“氣象宏闊、氣勢磅礴、氣質剛健、氣韻悠然,將先進數字電影技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妙結合”4,通過奇幻的故事情節,夸張的人物形象、動態設計,絢麗的色彩及現代的音效給大眾留下深刻印象,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技術、新媒介的深度融合。“動漫化”表達不僅充分發揮了“科技 + ”的優勢,而且使得非遺在當代語境中“活起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
二、《少年蘇東坡傳奇》動漫化的創意構思
(一)塑造少年東坡新形象,拓寬東坡文化創意新維度
近些年,關于“蘇東坡傳說”的傳播形式較多,比如話劇、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紀錄片及網絡短視頻等。電視劇《蘇東坡》(傅仁慧/陳興明/楊本勤,1994)和《蘇東坡》(王文杰,2012)兩個版本均以蘇東坡及弟弟蘇轍入京參加科舉考試為開篇,直至去世為時間線索,演繹了蘇東坡輾轉徐州、黃州、汝州、儋州等波瀾壯闊的一生,充分展現了蘇東坡的才情及文學藝術成就,胸懷天下的治國理政情懷,豪放豁達的人生性格等,人物塑造較典型性及個人英雄主義,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喜愛。央視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蘇東坡》(楊光照/張曉敏,2017),以眾多史學家根據歷史考證進行解說的形式,深入闡述了蘇東坡的眾多成就與其所處時代的政治、人際關系、重大人生轉折等的關聯性,試圖還原一個客觀、有血有肉的蘇東坡,人物、史實較為真實和“深刻”。而關于蘇東坡的網絡短視頻數量在抖音、B站、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迅速增長,其中以“意公子大話蘇東坡”的短視頻最為突出,該系列短視頻以個人經驗式地解讀蘇東坡詩詞為引,加之“意公子”飽有深情的文學性漫談演繹和現代網絡語言的生動表達,深受觀眾喜愛。
上述影視作品基本以成年后蘇東坡跌巖起伏的人生經歷及文學藝術成就為主,然而對于“年少”時期蘇東坡的生活故事、傳說佳話等挖掘演繹較少,且敘事方式雖總體均較為嚴肅,人物形象典型、固化,與青少年觀眾的欣賞喜好有一定距離;此外,展現四川眉山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作品較少,未能充分突顯“東坡故里”對于蘇東坡具有一生影響的地理風貌和人文價值。成年后蘇東坡豪放不羈、豁達的人生態度以及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與其從小的家風家教和兒時伙伴的玩耍密不可分。為鏈接并傳承蘇東坡與出生地的文化、歷史淵源,彌補“兒時蘇東坡傳說”非遺在影像時代創新性傳播的缺失,《少年蘇東坡傳奇》邀請“蘇東坡非遺”專家進行文獻史料的研究整理及劇本寫作指導,以12歲以前蘇東坡在眉山的生活、傳說為切入點,進行創新性的“動漫化”演繹。
動畫片《少年蘇東坡傳奇》深挖創作素材,依據相關的200多個民間傳說故事、“三蘇”記錄及網絡上大IP的解說演繹等,根據成年后蘇東坡的性格特點、人生境遇及成就進行反向推演、融合、提煉、升華;同時,該片把眉山現有或傳說中的著名地理地標如:三蘇祠、蟆頤觀、中巖寺等“眉州八景”,以及歷史特點、人文風俗等要素置入敘事空間,使人物的出生、成長、發展維系在“活著”的文化場景中,形成“故事演繹人生,人生折射文化”的效果,為四川眉山良好的城市形象、文旅經濟發展進行了潛移默化式的輸出。
(二)“漫畫式”角色塑造,增強青少年共情力
關于兒時蘇東坡父子的影像塑造,比較少見,所以在提煉、表達時《少年蘇東坡傳奇》注重文獻關于蘇門父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讀書正業、非義不取、為政清廉”以及蘇母“不發宿藏”“不殘鳥雀”等良好的家風家教所形成的人物形象氣質與成年后氣質、成就的契合,即:“文學形象+具體的視覺形象”,借“演繹”講透東坡文化精髓和價值。例如蘇東坡對于學問的勤奮刻苦、善思樂學,對于朋友的助人為樂,以及探索求真、堅強勇敢、勇于擔當、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其次,該片打破以往作品以表現蘇東坡高、大、上形象為主的塑造方式,代之以搞怪機靈、調皮搗蛋、樂觀有趣的性格特點,一般小孩的淘氣、喜怒哀樂也在12歲蘇東坡及其弟弟蘇子由(蘇轍)、蘇小妹等角色身上充分體現。同時,在注重傳說故事演繹的合理性基礎上,以動漫獨特的表現手法結合青少年對故事情節的喜好需求為切入點,有意“制造”矛盾沖突和玄幻想象,例如,為了塑造并升華蘇東坡的才情和氣質,演繹出蘇東坡與江湖俠客的忘年之交,從而學得劍法、箭術和騎術,成為人們心目中文武雙全的人才。
《少年蘇東坡傳奇》以尊重史料記載、異聞傳說以及現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為前提,分析解構少年蘇東坡的性格特點,尊重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古代”,跳脫史料、故事局限,結合當代大眾審美、情感需求,賦予不同角色形象足夠的現代性建構及夸張演繹。
在“史料”“傳說”與“演繹”的跨時空交流中融入淳樸善良、孝慈仁愛、創新、奮斗、自立及團結的時代精神。
(三)《少年蘇東坡傳奇》動畫元素設計及表現
以史為依據,以經典詩詞為本,該片認真分析并參考兩宋時期眉山的人文特點,例如老百姓的衣著發飾、語言表達習慣、民風民俗等,同時注重當代大眾對于傳統文化的審美期待,對角色的服飾、妝容、道具等進行適度的“現代性”個性化設計;參照宋代建筑的大致特點,并對現如今眉山三蘇祠、青神中巖寺、岷江、蟆頤山等文化遺跡深入考察,體會“三蘇”曾經生活和養育他們的故土與歷史文脈,從而進行動畫場景設計,生動展現北宋時期眉山“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秀美風光;其次,該片還把蘇東坡詩文中的“桐花鳳”“烏嘴”搬上熒幕,以擬人化的方式賦予美麗聰明的鳥“桐花鳳”和忠誠的大狗“烏嘴”人的性格,他們都是蘇東坡忠實的朋友,并形影不離,桐花鳳與烏嘴的出現為劇情的發展增添了趣味性、生動性,傳遞給觀眾輕松愉快的觀看氛圍,也適應了當下兒童及青少年的觀看需求,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動漫化”所具有的擬人化表達[5,是其他傳統藝術形式所不能達到的。
在制作方面,該片運用寫實的繪畫風格輸出原畫設計稿,運用3dsMax等動畫軟件進行建模,制作出角色、場景、道具模型等。然后通過先進的UE4.0實時渲染技術,模擬真實的光影效果和材質效果進行特效渲染,體現角色、物體的光與材質,并將角色、場景、特效等各種層面合成。最后通過剪輯將不同類型的鏡頭剪切在一起,根據少年蘇東坡的性格特征及兒童生活特點等因素添加氛圍音效和語音表達。該片的整體色彩風格以“清新、明亮”為主,例如藍色、黃色、紫色等色系的運用,但根據不同人物性格、身份特點對色彩的運用也有不同,為了表現少年蘇東坡機智樂觀、文韜武略等氣質,常采用明亮的藍灰色著裝,而在表現富商奸詐的性格形象時,則采用了鮮艷的紫色。全片還運用水墨畫的清淡效果表現山脈、風景等,這不僅與蘇東坡文化氣質和眉州(現四川眉山)的文化底蘊相呼應,還增添了畫面的靈動感。該片還特邀詞曲專家依據蘇東坡詩詞創作出活潑、可愛、適合青少年欣賞習慣的片首、片尾曲。簡而言之,影片通過“動漫化”
的創意和技術制作,生動展現了蘇東坡少年時期快樂的生活和積極的精神狀態,使之與新時代精神緊密契合,助力當代青少年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該動畫片的劇本立意聚焦少年蘇東坡在眉州的成長經歷,通過“非遺 + 動漫”的方式進行演繹,豐富并拓展了“蘇東坡傳說”的內容和傳播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與其他優秀動畫作品相比,該作品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例如,情節設置顯得平鋪直敘,缺乏跌宕起伏的矛盾沖突,降低了故事的吸引力。因此,非遺動漫創作需要深入分析當下觀眾的審美趣味和視聽需求,借鑒優秀動畫電影的成功經驗。例如,《功夫熊貓》(約翰·史蒂芬森/馬克·奧斯本,2008)展示的劇情創意、角色性格、心理活動和形象塑造,都與中國觀眾的審美期待契合;《長安三萬里》通過將李白豪放不羈的性格與大唐時代變遷緊密結合,體現了中華詩歌文化的博大精深等。
三、“蘇東坡傳說”非遺動漫化表達對于非遺傳播的啟示
(一)“科技 .+ ”非遺,增強非遺作品的“文化創意”
隨著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非遺創作思路及呈現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數據整合及制作技術優勢,創新影像時代非遺的內容及傳播形式,使非遺傳承更具時代性,觀者體驗更豐富,是新時代非遺傳播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緊緊抓住科技時代的發展契機,把“科技+非遺”作為當下非遺發展的主要路徑。創作主題聚焦地域傳統和民間文化,創作時除了注重非遺內容的特點和真實性,對文獻史料及傳說故事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地了解和梳理以及必要的田野調查等,還需要尊重基本的文化常識和時代精神,提煉并升華非遺的文化內涵、審美價值等與當下時代精神文化的關系,加強非遺作品的“文化創意”;在表現形式上,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地方特色動漫元素,借助現代數字技術,進行最大程度的“限定性”創新,把歷史、文化、奇幻、幽默及網絡熱點等作為吸引觀眾的突破口,對故事情節、角色形象、服妝、道具等元素進行一定程度的夸張演繹,同時避免為獲取網絡流量而進行內容硬轉,或對非遺人物形象進行歪曲、丑化,甚至“黑化”等演繹,尊重史料但不拘泥于“復古”。運用人工智能輔助劇情及動漫元素的創意、生成,將不斷拓展非遺的內容和傳播邊界,增強非遺的時代活力和文化、歷史價值。
(二)“動漫+”文旅,促進非遺消費新場景的構建
在全球化的今天,動漫作為一種視覺沖擊力強、傳播范圍廣的媒體形式,具有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優勢,非遺及審美特質通過優秀的原創動漫形象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將有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蘇東坡傳說”歷經千年,至今依然傳誦不衰。動畫片《少年東坡傳奇》較全面地展現了少年蘇東坡在故鄉眉山所受的良好家風家教對其一生的影響以及其對于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促,特別是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及引導;該片還讓觀眾切實地感受到古宋眉州城的魅力,不僅呈現了瓦屋山、中巖寺、蟆頤山、洗硯池等“眉州八景”,還有東坡肉、東坡泡菜、黃金茶、眉山柑橘等美食,以及自來水、水力鐘等發明創造,這些都是得到大眾認同、引起共鳴的元素。《少年蘇東坡傳奇》除了在四川衛視展播,同時還在卡酷少兒等媒體熱播,并登頂同時段全國收視第一,還陸續登陸央視少兒、金鷹卡通、優漫卡通、嘉佳卡通等頭部卡通衛視,及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平臺。因此,該片不僅充分展現并豐富少年“蘇東坡傳說”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價值,增強了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還提升了眉山豐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形象,推動眉山文旅品牌的構建,推動眉山人文堅守與產業化發展之間的相融相生。
(三)“產品+”策略,打造非遺“動漫化”系列文創周邊
開發與非遺“動漫”相關的周邊產品,也是“科技+,,, 時代非遺傳播、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不僅可以滿足大眾對于非遺的實物需求,還可以擴大非遺傳播的渠道,適應現代數字化經濟發展的趨勢。但同時應該注意,在對動漫人物及元素設計還未獲得社會廣泛認可時不應進行過度開發,耗費大量資金、人力成本,避免周邊產品開發乏力。“蘇東坡傳說”非遺除了通過創作優秀的非遺動畫片外,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蘇東坡文創產業鏈和商業業態,截至目前,已累計開發超過70類產品,包括衍生產品如漫畫圖書、文創商品,以及相關產業如旅游、餐飲美食、傳媒、東坡主題樂園、《少年蘇東坡傳奇》主題館等。尤其是該動畫片的數字藏品、兒童數字繪畫讀本(2023年該動畫IP主題圖書入圍中國國際授權展金星獎),以“動畫形象 ?+ 經典詩詞 + 名師手作+數字化”的方式,打造少年蘇東坡文化形象符號,拓展了蘇東坡非遺IP的傳播,體現了媒介融合環境下非遺與城市品牌傳播及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既符合歷史事實又符合現代文化、審美需求的少年蘇東坡形象,為東坡文化傳承和推廣注入新的活力,使東坡文化更加鮮活、生動。
結語
《少年蘇東坡傳奇》通過動漫形式的生發演繹,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影像敘事手法相結合,塑造了嶄新的少年蘇東坡形象和有趣的故事情節,成功地吸引了青少年觀眾的注意力。這不僅使得非遺內容得以豐富并生動傳達,更激發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同時,蘇東坡非遺“動漫化”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統開發非遺動漫作品及周邊相關產品,使得蘇東坡非遺的傳承和傳播內容有層次、傳播有流量,有力推動“文學 + 影視 +- 文旅”融合發展,更好提升了眉山城市形象傳播。
盡管如此,非遺“動漫化”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在尊重傳統文化內涵、核心價值觀以及主流意識形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編。科技是手段,非遺的人文性是靈魂,將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緊密結合,在深度挖掘我國非遺獨特的技藝、文化及精神價值的同時,主動借鑒、揚棄外來經驗,并從當代人的文化、情感需求出發,研究符合大眾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的非遺傳播路徑和策略。因此,如何保持非遺項目真實性和原汁原味,在不破壞其文化核心和主體文化表現形式的前提下,適度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和技術,使其更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時代新課題。
參考文獻:
[1]新華網.“讓人民群眾奔著更好的日子去”——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四川紀實[EB/OL].(2022-06-12)[2024-12-30].https://news.cnr.cn/native/gd/sz/20220612/t20220612_525861167.shtml.
[2]吳曉惠.文旅融合視角下眉山蘇東坡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07):170-173.
[3]胡鑫,嚴浦高.非遺類短視頻的發展現狀與傳播策略[J].當代電視,2024(11):76-81.
[4]黃治.《長安三萬里》:中國動畫電影藝術形式新探[J].電影評介,2023(15):26-29.
[5]李曉瀟.非遺文化在動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于創新[J].四川戲劇,2022(09):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