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深刻重塑全球社會經濟格局,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公共管理學科作為培養國家治理與社會服務人才的關鍵領域,其傳統教育模式面臨與新時代需求脫節的嚴峻挑戰。現有教育體系在師資水平、課程結構及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探索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的教育改革路徑,對于服務地區發展、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需求的變革
我國正處于城鄉發展轉型、體制機制轉換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數據要素與科技、勞動力、資本要素的深度融合,正引發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數字經濟的加速發展深刻影響了傳統勞動力市場。一方面,自動化技術替代了大量重復性勞動,催生了“數字化虛擬勞動力”(如數字教師、數字醫生、數字服務員等)的涌現;另一方面,數字化時代也創造了數據分析師、數字化工程師等新興職業[。科技創新模式亦隨之轉變,從傳統的圖書館、研討會、實驗室轉向數據庫、開放社區、算力仿真與設備網絡,形成了以“數據 + 算法 + 算力”為核心驅動力,強調開源、共享、協同的創新范式。
這種變革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人才須具備創新協調能力、算法思維及海量信息處理能力。傳統教學方法已難以滿足社會對多樣化學習方式及主動學習能力的需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構建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升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與青年科技人才[2]。
二、公共管理學科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公共管理學科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面對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復雜性與挑戰,特別是在我國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土地開發整治、鄉村“空心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成效[3。然而,傳統公共管理教育在師資水平、學科專業結構、科技競爭力及創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在服務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因此,公共管理學科教育必須主動適應城鄉轉型、土地整治與制度創新的新形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以滿足國家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4]。
三、服務地區高校人才需求的時代意蘊
我國邊遠地區是國家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鄉村治理水平直接關乎國家整體治理效能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然而,這些區域普遍具有偏遠、人口散居的特點,雖然在國家大力扶持下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但實現從物質基礎建設到治理思維構建的轉變仍需持續努力。“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邊遠地區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顯著提高,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這一目標的達成亟須大量專業人才支撐邊遠地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公共管理學科的教育改革與創新,必須將服務邊遠地區人才需求作為核心導向之一,著力提升邊遠地區鄉村治理效能與水平,維護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為地區厚植發展優勢、加快現代化步伐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5]。
四、公共管理學科教育改革與創新
(一)理論引領:以學生為中心,貫徹立德樹人
公共管理學科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轉變傳統“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單一、被動的課堂學習拓展為多樣化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這要求教育者構建“師生雙向互動”模式,變被動教學為主動引導,使學生不僅扎實掌握理論基礎,更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
同時,必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核心,意味著人才培養是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其中育人是根本。高校須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通過文化育人、道德育人,持續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堅定信仰、積極傳播、模范踐行[]。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應遵循“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原則,強調德才兼備,要求學生兼具高尚品德與真才實學。此外,改革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特別是要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使人才規模、質量和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相協調[8]。
(二)實踐路徑:教學方法、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的革新
1.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與創新
為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公共管理課程應革新傳統教學方法,大力推廣:(1)案例教學法:精選契合教學內容的案例,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例如,在講授土地利用管理時,結合廣西邊境地區的土地利用特點及影響因素進行案例分析,將專業知識與區域特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2)情景模擬法: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真實情境。如在講解土地出讓流程時,模擬政府方與房地產開發商圍繞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進行互動,增強學生參與度與學習興趣,并在過程中講授知識點。此法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溝通、表達與協作能力;(3)實地調研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運用所學知識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例如,在土地市場相關章節組織實地調研,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促進知識與應用的有效融合;(4)互動與合作學習:廣泛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擴大小班教學覆蓋面,著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并將其成果納入課程評價體系。
2.課程體系的優化與產教融合
公共管理課程建設應以標準化課程為基礎,以精品課程為引領,推動教學思想、內容、方法與手段的全面改革:(1)突出專業特色:例如,“地籍管理”課程應形成“以土地調查為基礎,權屬管理為核心,3S技術(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為支撐,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特色;(2)發展跨學科與新興方向:應對新經濟人才需求,加強交叉學科群建設與跨領域科研團隊組建。在人工智能領域,可設置相關學科方向,推進一級學科建設,并促進其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3)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積極引入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參與人才培養。通過共建平臺、聯合培養、協同科研等方式支持“雙一流”建設。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產業聯盟、骨干企業及新型研發機構合作建設面向重大研究方向或重點行業應用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應用場景平臺、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和實訓基地,共同打造示范性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4)拓展課程資源與教材建設:推動高校與行業企業課程學分互認,鼓勵高校購買行業企業及社會培訓機構提供的優質創新創業、前沿技術課程和教學服務。組織學科帶頭人、行業企業專家聯合編寫兼具科學性、先進性與適用性的創新創業教育重點教材[9]。
3.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應著力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師資隊伍:(1)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首要標準,推動長效機制與制度建設,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2)推進“雙師型”教師培養: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組織專業課教師定期赴企業實踐,完善校企共建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3)加強教師培訓與發展: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聚焦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技術方法創新和教學內容改革。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與繼續教育制度;(4)優化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大力引進行業企業一流人才,允許高校設立流動崗位,吸引具有豐富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高科技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提升教師社會地位[10]。
4.深化信息化與智慧教育融合
信息技術正引發教育領域的革命性變革。應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步伐,建設智慧校園,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統一:(1)構建“互聯網 + 教育”平臺:建設一體化“互聯網 + 教育”大平臺,實現資源平臺與管理平臺的互聯互通、開放共享,建成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和在線教育,支持“互聯網 + 教育培訓”新模式的探索與應用;(2)完善數字資源與空間:建成覆蓋全國、互聯互通、開放靈活、多級分布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規范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保障師生“人人有空間”;(3)發展智慧教育: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與示范應用。構建智慧學習環境,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等環節的全流程應用,探索泛在、靈活、智能的教育教學新形態,如建設在線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室、虛擬工廠等;(4)推進教育治理數字化: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加強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分析監測,研判事務的戰略性、趨勢性、宏觀性問題。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教育基礎數據的伴隨式收集和全國范圍的共享互通[]。
五、保障機制與未來展望
為確保公共管理學科教育改革與創新有效服務地區人才需求,需建立健全多維度保障機制:(1)加大財政與投資傾斜:中央財政應增加對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含教育)的投入力度;(2)強化金融支持:引導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加大對地區基礎設施、教育、文化等關鍵領域的支持;(3)促進政策協同與改革創新:完善地區資源開發利益分配機制,實施差別化產業政策。鼓勵先行先試,創新體制機制,釋放改革活力。加強跨部門協調,建立協同解決地區教育發展問題的長效機制;(4)加強組織領導與責任落實:國家民委委員單位及兼職委員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與工作機制,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省級人民政府需及時制定配套規劃或實施意見,明確責任分工,確保任務落地[12]。
結語
展望未來,公共管理學科的教育改革與創新需持續深化,動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尤其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背景下,不斷提升教育的智能化與個性化水平。必須堅定不移地以服務地區發展為導向,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主體的協同育人,著力培養更多兼具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并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地區實際問題的復合型公共管理人才。通過持續的改革創新,公共管理學科必將為地區的繁榮發展、團結進步以及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與智力保障。
本文系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項目《生態文明視角下邊境福祉生態一生計轉型時空耦合機制》(項目編號:723640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魏群,涂曉帆.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路徑[J].印刷與數字媒體技術研究,2025,(03):193-202.
[2]漆莉,袁利軍,劉麗穎,等.“MOOC平臺 + 費曼學習法 + 課賽融合”教學模式在機器學習課程中的創新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5,(06):235-239.
[3]盧新海,陳月嬌,李文珺.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公共管理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5,11(01):43-46.
[4]衛松.民族地區高校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4):77-81.
[5]盧新海,陳月嬌,李文珺.創新創業視域下公共事業管理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20):65-69.
[6]張淵雨.融合“雙創”教育的公共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1,(06):14 ?15+32
[7]楊風,朱俊敏,郭振友,等.醫科大學“非醫”專業教育改革創新實踐一一以桂林醫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綜合教學改革為例[J].科教導刊,2021,(03):39-40.
[8]朱晴晴.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J].智庫時代,2020,(04):246-247.
[9]高靖.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管理現狀及建議分析[J].公關世界,2024,(06):20-22.
[10]洪亮,孫家澍,郭紅,等.網絡環境下高校公共管理學科課程教學改革實證研究[J].經濟師,2018,(07):203-204.
[11]戴年紅.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4(01):70-75.
[12]曾保根.地方高校推行公共管理大類分流培養的利弊分析[J].嘉應學院學報,2020,38(04):74-77.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