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數字技術深度滲透社會生活的當代語境下,網絡亞文化作為大學生群體認知塑造與行為互動的新型場域,正持續重構著青年價值觀的培育環境。高校需正視傳統思想觀念傳播模式與網絡文化生態間的動態博弈,通過創新話語表達機制和內容供給方式,在保持主流價值內核的前提下增強文化對話能力。本研究聚焦青年亞文化的內容生產規律及其認知傳導效應,從價值導向、方法創新和載體建設3個層面提出適應性策略,著力構建具有文化敏感度的傳播框架,既注重對青年網絡行為的正向引導,又充分尊重其文化創造的主體性,以期實現價值引領與文化認同的良性互動。
一、天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引導的重要性
網絡亞文化不僅深刻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還高度關聯高校價值傳播安全。此外,網絡亞文化還關乎青年群體社會適應能力。因此,高校對于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引導極為重要。
(一)網絡亞文化會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塑造
網絡亞文化作為數字時代青年群體文化實踐的重要載體,通過符號互動與圈層傳播機制深度介入大學生價值觀的建構過程。其特有的創造性表達范式與社群協作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價值探索的實驗空間,并通過情感共振與意義再生產機制形成認知框架的形塑力量。以二次創作文化為例,其解構與重構的敘事策略激發藝術創造力,科技極客社群的協作攻關模式培育創新思維,公益類亞文化實踐則通過場景化參與強化社會責任感知。基于此,高校建立亞文化特質與主流價值的對話通道,通過符號闡釋策略將家國情懷融入亞文化解碼過程,借助互動規則分析凸顯公平正義的實踐邏輯。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價值坐標系,既能保持亞文化場域的創新活力,又能實現青年群體在文化體驗中自主完成從個體表達到集體認同的價值升華,最終形成兼具時代特征與文化根性的價值認知體系。
(二)網絡亞文化關聯高校價值傳播安全
網絡亞文化的傳播場域已成為青年價值觀形塑的重要空間,其文化符號的感染力與傳播機制的滲透性,為高校價值觀傳播提供了新的實踐界面。亞文化社群中形成的文化認同機制、情感動員模式與信息擴散路徑,能以青年樂于接受的方式傳遞價值理念。例如,國風亞文化通過漢服、傳統技藝等符號重構歷史記憶,強化文化自信;科技類亞文化社群通過共享創新成果傳播科教興國理念[1。這些實踐表明,亞文化可作為主流價值觀的柔性載體,在青年群體中實現價值傳播的“潤物細無聲”
強化對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引導,是提升高校價值傳遞工作實效性的創新路徑。通過主動介入亞文化生產鏈條,傳播者能夠將主流價值觀編碼為具有青年話語特質的文化產品,例如,將紅色文化轉化為互動游戲敘事,將法治精神嵌入虛擬社群規則設計。這種引導策略充分利用亞文化的傳播規律,使價值觀傳播突破傳統單向灌輸模式,轉化為青年主動參與、自覺內化的文化實踐
(三)網絡亞文化關乎青年群體的社會適應能力
青年群體在網絡亞文化生態中的沉浸式交互行為,實質上構成了數字原住民社會化進程的具身化實踐范式。這種虛實交融的參與形態通過多模態符號系統的解碼重構,形成了獨特的認知圖式遷移路徑。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社群協作模式解構顯示,電競組織架構中的戰術協同機制與開源社區的知識共享公約,分別培育了青年群體的分布式領導力與跨學科思維能力。跨圈層文化資本流動過程中產生的語義碰撞,重塑了數字時代的共情閾值,也催生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新型信任建構方式。這種實踐智慧的迭代升級,使青年在元宇宙空間中形成的數字素養、動態協商能力及復雜系統處理技能,恰好與智能經濟時代人才需求的拓撲結構形成同構映射關系。高校作為大學生價值觀的搭建者,通過構建虛實互嵌的具身學習環境,設計沉浸式文化體驗模塊,可促使青年在賽博空間中習得的符號協商策略與價值判斷框架,實現從數字公民到社會主體的認知躍遷。
二、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引導原則
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引導,應遵循以下3項原則:堅持主流價值導向與多元包容并重;遵循青年心理特征與傳播規律結合;強化線上平臺監管與線下活動協同。
(一)堅持主流價值導向與多元包容并重
在當代高校語境下,網絡亞文化傳播場域的價值治理呈現主流價值觀引導與青年文化創新需求的張力平衡。高校須建構雙重維度的價值傳播范式,既要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文化坐標系,又要通過解構亞文化文本的語義網絡揭示其社會隱喻功能。這種辯證關系體現在實踐的三重轉向中:在話語體系建構層面,將宏大敘事轉化為青年群體易于接受的符號系統;在文化治理層面,建立彈性評價機制識別亞文化現象中的價值創新因子;在價值傳播層面,采用嵌入式敘事策略將主流價值編碼到亞文化產品的生產流程中[2。這種動態調適機制既維護了文化生態的多樣性底線,又通過價值傳播范式轉型實現主流價值觀的有機滲透,有助于形成具有自洽性的文化價值共生系統。
(二)遵循青年心理特征與傳播規律相結合
“遵循青年心理特征與傳播規律結合”原則指向大學生網絡亞文化傳播與引導的方法論基礎,強調傳播實踐需深度契合青年的認知模式、情感需求與信息接收習慣。青年群體在亞文化參與中表現出強烈的身份建構欲望、圈層歸屬需求與即時互動偏好,其文化消費行為具有碎片化、視覺化、情緒化特征。大學生網絡亞文化傳播與引導若脫離這些特性,采用單向灌輸或程式化說教,極易引發心理排斥,導致主流價值傳播效能弱化。因此,該原則要求傳播者將心理學規律與傳播學邏輯融入引導過程,重構符合青年接受心理的傳播敘事體系。
本原則的實施需建立在對亞文化傳播機制的精準把握之上。傳播者應深入研究網絡亞文化的符號生成規則、圈層擴散路徑與情感動員模式,例如,利用模因傳播的裂變效應設計傳播內容,將主流價值轉化為具有青年話語特質的文化符號。同時,需關注青年在亞文化實踐中的情感投射機制,通過共情式引導而非對抗性批判建立溝通渠道。這種結合并非對亞文化傳播形式的簡單模仿,而是通過把握青年心理認知的“深層語法”,使引導既保持價值高度又具備文化親和力,在青年樂于參與、主動分享的過程中完成價值傳遞。
(三)強化線上平臺監管與線下活動協同
本原則主張突破虛擬與現實的空間界限,建立全維度的文化引導體系。數字平臺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主要傳播場域,其匿名屬性、即時交互和跨地域傳播特性容易加速非理性信息的擴散速度。當前實體校園的文化浸潤功能尚存提升空間,亟待通過系統化的治理策略實現虛實空間的有機聯動。
基于此,高校應著力打造技術治理與人文引導融合的雙重路徑。在數字化治理層面,高校應與網絡平臺合作構建智能審核系統,運用機器學習技術解析亞文化社群的符號特征及傳播規律,同時建立動態平衡的文化生態調節機制。在現實傳播場景中,應創新性地將亞文化元素轉化為情境化資源,設計專題研討工作坊、跨學科思辨論壇等多樣化的實踐載體,培養學生群體解構亞文化現象的批判性思維能力[3]。這種協同機制突破了傳統治理模式的時空限制,通過數字空間的實時動態監測與實體場域的價值引導形成互促關系。在虛實交互的復合場域中,青年群體將逐步建立多維度的認知框架,促使網絡亞文化治理范式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建構,從而實現文化治理效能的整體提升。
三、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引導策略
高校必須構建主流價值觀嵌入式傳播體系,創新青年話語體系傳播正能量內容,同時建立多方協同參與的立體化引導機制,切實推進對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引導。
(一)構建主流價值觀嵌入式傳播體系
高校若要構建主流價值觀嵌入式傳播體系,就需在認知框架層面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網絡亞文化的有機互嵌。傳播場域的設計應突破單向灌輸模式,通過構建跨學科體系將網絡亞文化現象納入媒介社會學、青年文化研究等專業模塊,借助符號學闡釋與批判性對話揭示亞文化符碼的深層價值意涵。例如,針對“彈幕文化”的集體參與特性,可建立交互式模型引導學生剖析其話語實踐與公共協商機制的內在關聯性,在此基礎上形成文化生態視角的價值認知框架。傳播時需注重敘事策略的轉換,通過文化比較法呈現業文化文本與主流價值體系在意義生產層面的動態耦合關系,使價值引導過程轉化為青年群體的文化自覺實踐。
(二)培養思教群體對網絡亞文化的敏感性與引導力
在教師和輔導員能力建設方面,需培養思教群體對網絡亞文化的敏感性與引導力。通過定期組織亞文化研究專題培訓,提升教師和輔導員對青年網絡用語、圈層規則、情感表達方式的解讀能力,使其在課堂、班會、師生互動中能夠以“文化翻譯者”身份架起主流價值與亞文化群體的溝通橋梁。同時,鼓勵教師和輔導員參與學生網絡社群觀察,通過廣泛調查掌握亞文化動態,將一線觀察轉化為傳播素材,增強價值觀引導的針對性與時效性[4。創新青年話語體系傳播正能量內容。
創新青年話語體系必須重構符合網絡亞文化語境的表達范式,使正能量內容獲得青年群體的情感共鳴與主動傳播。一方面,需解構傳統宣傳話語的權威敘事模式,運用亞文化符號系統進行意義再生產。例如,將主流價值理念轉化為表情包、短視頻、互動H5等青年喜聞樂見的載體,通過戲仿、拼貼等亞文化常用手法完成價值編碼。在內容創作中注重“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將“奮斗”“愛國”等抽象概念具象化為具有網感的故事場景,如設計“歷史人物穿越現代”的虛擬互動劇情,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另一方面,建立“學生主體一專業團隊一技術平臺”協同創作機制。組建由學生KOL、思政教師、新媒體編輯構成的聯合創作小組,依托大數據分析捕捉亞文化社群的興趣熱點,及時將社會正能量事件轉化為亞文化風格的內容產品。例如,針對航天成就等重大主題,可引導學生用虛擬偶像解說、動漫混剪等形式進行二次創作,既保留亞文化的娛樂化外殼,又植入科技強國、工匠精神等價值內核。同時,搭建校園UGC(用戶生成內容)平臺,設立“正能量創意工坊”板塊,通過流量扶持、榮譽激勵等措施激發學生參與主流價值傳播的主動性。
(三)建立多方協同參與的立體化引導機制
高校應建立跨部門的協同網絡架構,整合宣傳、學工、團委及信息中心等職能單元,形成綱領性制度框架以規范實踐路徑。建設部門需將亞文化引導機制納入課程思政評估指標體系,學生工作機構應當搭建數字化行為追蹤模型實現動態傳播和反饋采集,技術研發團隊則要構建智能化輿情監測系統進行風險預警分析。例如,基于語義分析技術對校園網絡論壇的亞文化議題進行特征識別,觸發跨部門協同響應程序,通過組織主題研討、舉辦學術沙龍等差異化干預方式實施價值引導,最終形成閉環式動態調節機制。
在拓展校外協同維度方面,高校需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網絡,聯合主流媒體、文化機構及互聯網平臺共同培育健康亞文化生態[5。具體實施路徑包括邀請傳媒從業者開展網絡內容創作專題培訓,指導學生運用專業方法生產兼具業文化特質與正向價值的作品;聯合文化場館策劃業文化主題實體展覽,通過虛實交互的展陳形式引導青年群體進行深度文化思辨;與網絡平臺達成合作協議,實施亞文化社群分級標簽管理制度,對優質內容給予流量扶持政策,同時建立違規信息快速處置通道。這種多主體協同的創新模式,將有效平衡亞文化傳播中的價值引導與文化創新需求間。
結語
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引導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可通過文化治理實現價值認同的再生產。本文通過剖析網絡亞文化對青年發展的多維影響,確立主流價值引領與青年主體性尊重的辯證統一原則,提出從傳播內容嵌入、傳播形式創新到治理機制協同的全鏈條策略。研究揭示,唯有將網絡亞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行動態調適,才能化解其潛在風險并釋放其育人潛能。未來需進一步探索技術賦能下的精準引導模式,推動高校、家庭、社會形成育人合力,使網絡亞文化真正成為青年成長的精神沃土。
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22SJSZ038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媛.高校網絡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高校重慶:西南大學,2023.
[2]孔小磊.高校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教育引導研究[J].高校大學,2023,(16):189-192.
[3]王謙,李楠.高校大學生受網絡亞文化影響的現狀調查及成因分析[J].高校國際公關,2023,(06):16-18
[4]宋瑋,白一博.高校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教育引導研究[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3,36(03):29-32.
[5]劉頓,劉鳳來.高校遮蔽·融合·建構:亞文化視角下青年奮斗精神培育研究[J].高校廣西社會科學,2023,(05):144-153.
[6]王亞洲,韋東增.淺析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及高校的引導路徑[J].公關世界,2023,(03):74-76.
(作者單位: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