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工具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實施跨學科教學模式時,教師需要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互動學習體驗。
通過設計多樣化的跨學科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和分析多學科知識,提升綜合能力。基于此,本文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對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跨學科教學問題展開了研究。
一、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課堂參與度
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能夠給學生創造多元化的知識體驗,調動其學習興趣與激情,增強其學習能力。
(二)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將數學與科學、社會、藝術、語言等學科相結合,提供豐富的教學工具和材料,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實現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和應用。
(三)培養合作能力
在跨學科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促使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與同伴進行交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四)促進全面發展
跨學科教學模式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和交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培養問題解決、思維能力,有效應用所學的知識,增強綜合素養。
二、借助信息技術工具開展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跨學科教學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創設跨學科教學情境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教學具有著較強的實踐性,更加強調學生的親身參與和實地操作,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實踐多學科知識。在應用信息技術工具時,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態度,搜集相關的跨學科教學知識。通過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深入探究跨學科知識,激發其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不僅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能力,還能充分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和優勢,促進其與跨學科教學的融合,保障教育質量。
以四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為例,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觀察事物的形態及其位置,并擺出對應位置的物體。首先,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展示不同物體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特征及形狀,分享觀點和想法。其次,教師需要講解相應的概念知識,幫助學生掌握物體的投影和截面的基本概念。最后,教師應設計“拼圖與幾何”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信息技術工具的應用下自制拼圖,探索幾何形狀和空間關系,并繪制出不同方向觀察的物體。這不僅能幫助學生靈活應用藝術學科的知識,還能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示實踐成果,分享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考。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學生既能在虛擬環境中探索學習,又能發展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能力,為后續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引入在線教學資源,拓展學生跨學科知識面
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已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可以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整合跨學科教學資源,利用網絡平臺豐富教學內容,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通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他們有效運用教學資源進行多學科知識的學習,在解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問題過程中,讓他們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以五年級上“統計”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交通調查與統計”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應提供相應資料,指導學生選擇合適時段在學校門口或社區進行交通流量調查,記錄車輛數量和類型,并將統計結果制成表格。在調查之前,可結合思想政治知識講解交通安全和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其次,需要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確定問卷調查、實地觀察、采訪等調查方法,明確研究問題和數據需求,讓其自主決定研究目標和范圍。再次,應指導學生根據擬定的方案完成問卷,收集相關數據,并合理利用統計軟件或工具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最后,可以鼓勵學生反思和總結活動經驗和收獲。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方法,還能培養其綜合能力、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
(三)構建互動交流平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興趣,使其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踐體驗,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認知狀態,學習積極性不足,影響了其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在綜合實踐的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可利用互動教學軟件和在線教育平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跨學科知識,促進互動交流。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探索興趣,幫助其整合多學科知識,還能提升實踐探究、自主學習、知識應用等綜合能力,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以五年級上冊“比例尺”教學為例,首先,教師需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界中的比例關系,如植物的生長比例、動物的體型比例等,理解比例的含義和應用。其次,教師可以應用互動平臺設計科學調查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調查某個科學現象或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調查過程上傳至平臺,分享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活動成果。這不僅能幫助學生體會數學和科學的緊密聯系,提升學習興趣,還能促進他們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增強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
(四)利用電子白板工具,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在開展跨學科教學時,教師可借助電子白板設計教學任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組織小組探究活動。通過互動式學習,學生不僅能解決疑難問題、拓展知識儲備,還能促進全面發展和深度學習,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這一方式充分發揮了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推動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與改革。
以四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和五年級下冊“扇形統計圖”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植物生長”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應利用電子白板介紹數據統計知識、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如陽光、水分、土壤和空氣)及活動任務和要求。其次,需要在平臺上創建分組討論室,讓學生討論如何測量和分析植物的生長情況。要求每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確定測量的變量(如植物的高度、葉片的數量、重量等),并準備相應的工具和材料。最后,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驗探究結束后將記錄的數據繪制成表格。通過使用輔助工具,學生不僅能深化對自然界的認知和熱愛,促進深度學習,還能掌握測量與數據分析的基本技能,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動手操作能力。
(五)利用項目管理工具,設計跨學科教學項目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分析數學和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設計多樣化的綜合實踐跨學科教學項目。通過指導學生運用項目管理工具記錄實施過程,可以強化其主體意識,使其在項目探索中拓寬知識視野,培養數學學習興趣。這種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發展其跨學科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
以四年級下冊“我鍛煉我健康一平均數”為例,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和體育知識相結合,設計“運動統計”綜合實踐活動。首先,可以應用項目管理工具介紹活動的背景、目標和流程,并解釋平均數的概念和重要性。其次,需將學生劃分為相應的學習小組,讓他們收集某一體育活動的鍛煉數據,并使用統計軟件(如R或Python)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不同鍛煉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最后,可以組織項目展示會,鼓勵學生通過PPT、海報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大膽互動交流。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還能增強其對體育鍛煉和身體健康的了解和重視。
(六)引入繪本主題教學,提升實踐教學效果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引導其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工具。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跨學科教學時,教師可設計繪本主題學習活動,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多樣化數字繪本資源。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還能幫助其在繪本探索中鞏固學科知識,充分實現數字繪本的教學價值。
以四年級下冊“認識多邊形”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形狀的秘密》,設計“數學與藝術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該繪本主要講述了小貓咪在探索世界時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幾何老師,認識了各種幾何形狀的故事。首先,可以組織學生閱讀繪本,了解各種幾何形狀。其次,應引導學生在數字繪本應用程序中探索和繪制不同形狀的幾何圖案,創作獨特的藝術作品。這一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加深對形狀和幾何學的理解,還能促進跨學科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七)利用教學評估工具,給予學生學習反饋
在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中,評價與反饋是關鍵環節,能幫助學生了解學習進展,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學習策略。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中的評估工具,制訂科學的教學評估標準,系統記錄學生表現中的優勢與不足,并提供針對性改進建議。這不僅能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自身學習狀況,還能促進其全面發展。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鼓勵開放交流,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
以四年級下冊“認識多邊形”為例,首先,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結合不同幾何圖形創作的圖案或畫作,引導學生根據對幾何圖形的了解和認識進行創作。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析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數學原理,如對稱、比例、黃金分割等。這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提升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最后,教師需要利用教學評估工具,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評估表,客觀評價學生的實踐活動過程及成果。通過分析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教師可提供針對性的反饋與指導,深化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掌握,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中實施跨學科教學時,通過信息技術可以豐富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促進其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應靈活應用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制訂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幫助學生構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