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區是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來賓市如何立足實際,補齊弱項、夯實基礎,對教育提質發展尤為重要。面向未來,來賓將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強化統籌和保障,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區域實際的教育發展之路,為教育強國、教育強區建設貢獻來賓力量。
第一,錨定目標,以“三個堅持”明確教育發展路徑。一是強化政治引領,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教育工作全過程,將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深化“黨建+\"模式,全面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以黨建提升帶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二是堅持問題導向,破解教育發展瓶頸。以“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為抓手和切入點,實施“小初高\"銜接,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全面夯實教育基礎。實施三級聯動教研,組織城鄉教師共同備課、磨課、評課,促進教育教學經驗交流融合。堅持內聯外引,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向專家借智、向政策借勢、向榜樣借力,推動區域協同幫扶。三是堅持立德樹人,踐行教育初心使命。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發揮“紅燭先鋒”宣講團“領頭羊”作用,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用好桂中第一支部舊址、天馬運輸行等紅色資源,構建“紅色鑄魂+壯鄉文化”德育體系。全面落實“五育”并舉,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和科學教育短板,深入推進體教融合“三個百”工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二,聚焦關鍵,以“四大行動\"推進教育提質增效。一是實施“優質資源擴容行動”。優化城區教育布局,努力增加學位、床位、餐位,以滿足適齡兒童對教育的需求。發揮集團化辦學和銜接教育聯盟體的作用,全學段推進強校幫弱校、城市帶鄉村,縮小城鄉差距與校際差距。實施縣域高中振興計劃,以點帶面提高初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教育”,推動人工智能服務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二是開展“教師隊伍強基行動”。推進教師配置超前布局,以適應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完善“國培”“區培”“市培\"聯動機制,推進中小學教師培訓“十百千萬”工程,每年完成2000名書記校長、骨干教師的培訓目標。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在各縣(市、區)遴選培育50名市級以上名師名校長、100名市級以上優秀班主任、200名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300名市級以上優秀教師,建成30個市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坊),讓名師、名校長成為引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主力軍。三是推進“產教融合賦能行動”。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瞄準來賓碳酸鈣、糖業、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調整專業設置,推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深化壯瑤康養行業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實現專業教學與企業發展互促共進。強化職業學校、技工學校與職業培訓機構、社區培訓機構的緊密結合,推進職業培訓向基層、向企業延伸,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培養更多本地需要的產業人才。四是推進“教育管理改革行動”。突出學校主體地位,落實學校辦學治校自主權,大幅減少對學校的不必要檢查、評估,讓學校從重復、煩瑣的迎檢工作中解放出來,真正靜心管校、用心辦學。強化學校常規管理,支持學校依法治教、依法辦學、依法治校,完善辦學制度,不斷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三,強化保障,以“三項機制\"凝聚教育發展合力。一是完善黨政協同推進機制。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履行好牽頭抓總、統籌協調職能,定期研判教育重大問題,將教育工作納入縣(市、區)部門績效考核,建立“人大政協督教、社會各界助教\"機制,形成“黨政重教、部門擔責、社會參與”格局。二是優化教育投入保障機制。落實“兩個只增不減”要求,在財政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鼓勵各級政府、部門和學校依法依規盤活學校與社會資源,多元籌措教育發展資金。堅持厲行勤儉節約辦教育,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管理,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確保每一筆教育經費都能發揮最大效益。三是建立教育公平保障機制。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始終關注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全面免除學前教育保教費及高中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職學校在籍在校學生的學費。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按照“一個都不能少”要求,對易地搬遷群眾子女、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適齡殘疾兒童做到“應讀盡讀”,全面保障教育公平。
(責編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