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6-0023-03
生態倫理道德是“生態”與“倫理道德”緊密結合的統一體,是指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萬物及整個生態系統所應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1]。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有助于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引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自覺遵循生態倫理道德規范,推動全社會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教育過程,由特定群體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方式,將抽象的生態倫理道德轉化為個體內在素養與外在行為。農村小學生與生態環境具有高度貼近性與直接互動性,對農村小學生進行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有助于他們了解生態環保知識,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帶動家庭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為構建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做出應有貢獻。
一、農村小學生生態倫理道德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為了解當前農村小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狀況,筆者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在廣西J鎮開展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共向該鎮10所農村小學4-6年級學生發放調查問卷550份,回收495份,有效問卷470份,回收率 90% ,有效回收率 85.5% 。同時,實地調研J鎮部分農村小學(含教學點)學生家庭。
(一)存在的問題
1.生態倫理道德認知度較低。問卷調查中,針對“你的父母是否經常與你交流關于愛護自然環境、珍惜資源等生態倫理道德方面的話題?”這一問題,選擇“經常”的學生僅占 7.4% ,說明僅有少數父母經常與孩子交流此類話題。這反映出大多數農村家庭對孩子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較為薄弱。實地調研發現,許多家長因外出務工或忙于農活,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無法在家庭中開展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2.生態倫理道德情感淡漠。問卷調查中,針對“你認為花草樹木是否有生命,應該受到保護嗎?”這一問題,選擇“不太確定有沒有生命”的學生占20.9% ,這部分學生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認知迷茫,需要進一步引導;選擇“有生命但保不保護無所謂”的學生占 26.6% ,這部分學生雖然認識到生命存在,但對保護生態環境缺乏熱情;選擇“沒有生命,不需要保護”的學生占 2.1% ,雖然比例較小,但也反映出仍有少數學生在生態倫理道德情感上存在認知偏差,
缺乏對生命的尊重。
3.生態倫理道德意志薄弱。生態倫理道德意志是指個體在生態倫理領域中,為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克服各種內外困難和阻礙,堅定地踐行生態倫理原則和規范的精神力量和心理傾向[2]。問卷調查中,針對“假如為了保護村里的一棵千年古樹,需要你每天去照顧,你能堅持多久?”這一問題,選擇“一直堅持”的學生占 7.2% ,這表明能夠擁有堅定、持久的生態保護意志的農村小學生較少。選擇“一周也堅持不了”的學生占 76% ,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地農村小學生缺乏足夠的生態倫理內在動力,生態倫理道德意志較為薄弱。
4.生態倫理道德行為自覺程度較低。生態倫理道德行為是在生態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三者的指引和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具有道德意義的規范行為[3。筆者與團隊分別從“制止他人亂扔垃圾”“阻止他人虐待動物”“主動節約用水”“積極參加環保活動”“舉報他人污染河流、亂砍樹木”5個向度對J鎮的農村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從調查數據來看,每一個向度選擇“不一定”“從不”均占比較大,尤其是在“制止他人亂扔垃圾”“舉報他人污染河流、亂砍樹木\"這兩項,選擇“從不”的比例分別達到 41.49%,64.89% 。由此可見,當地農村小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行為自覺程度較低。

(二)成因分析
1.學校層面。J鎮農村小學的課程設置不利于開展生態倫理道德教育,道德與法治、科學、美術等課程的課時經常被語文、數學、英語等其他學科占用,導致學校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不到位,學生相關知識儲備不足。學校較少開展環保教育,不易引起學生共情。實地調研發現,J鎮農村小學教師在課堂上很少講解國內外的環境污染案例,學生對環境污染的破壞性也認識不足,這些影響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共情能力。同時,部分教師生態意識薄弱,個人生態素養有待提高,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未能向學生講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也未能及時糾正學生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不恰當行為,導致學生保護生態的責任感和道德意志不強。
2.家庭層面。J鎮個別農村家庭存在破壞環境的短視行為,如非法獵殺野生動物、非法采伐樹木、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索取等。這種以眼前利益為主導的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形成一種將眼前利益置于生態保護之上的價值觀,使其淡化生態環境情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部分家長缺乏生態倫理道德踐行意識,如:在水資源的使用上,部分家長隨意浪費,未能向孩子傳達節約用水的觀念;在生活垃圾處理上,部分家長簡單丟棄而未能進行分類處理。由于缺乏正面的生態倫理行為示范,部分孩子未能養成正確的生態保護行為習慣。
3.社會層面。J鎮農村的環保宣傳載體(標語、海報等)較少,導致村里的小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關注度較低。同時,農村普遍缺乏圖書館、科技館和環保展覽館等科普教育場所,不利于農村小學生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當地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氛圍欠佳,小學生經常目睹成人隨意丟棄垃圾、焚燒秸稈等行為,由于小學生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可能會將這些行為誤認為是正確的,從而影響他們產生主動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動。
二、提高農村小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水平的策略
(一)多措并舉,改進學校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1.合理分配有關課程的課時。培養小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意識,學校是主陣地。學校應重視生態倫理課程的開設,合理分配能開展生態倫理教育課程的課時。依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和教學計劃,農村小學要確保道德與法治、科學等課程的課時不被占用,保障學生能夠接受系統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2.充實生態倫理道德教育課程內容。在道德與法治、科學等課程中融入具體的環保案例,如“家鄉母親河生態退化問題”,引發學生共鳴;同時,在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中挖掘生態保護知識,有意識地滲透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生態問題,激發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情感。
3.提高教師隊伍的生態素養。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參與生態倫理知識培訓或講座,提升教師的生態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建立和完善教師生態素養教育考核機制,激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生態素養。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生態環境保護評比活動,對在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實踐中表現突出的班級進行表彰,為班主任和授課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并適當給予績效加分,提高教師開展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積極性。
4.豐富學生的生態實踐活動。在勞動周設置生態環保主題,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如清理水域、種植凈水植物、設置垃圾分類點、開展動物保護教育等。此外,學校還可以在與生態環保相關的紀念日或節日進行勞動教育,組織開展多樣化的環保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意識。
(二)綜合施策,加強家庭生態倫理道德建設
1.鼓勵家庭參與鄉村治理。鼓勵家庭積極參與鄉村治理,通過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獲取積分獎勵。例如,家長與孩子共同在庭院種植綠色植物,這既能美化環境,又能讓孩子憑積分到積分超市兌換禮品。這一方式有利于家長和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念。
2.樹立生態優先的家庭生態價值觀。家長在家庭中扮演著塑造和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關鍵角色。家長要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明白保護環境與珍惜資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因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而犧牲環境。同時,農村家庭要注重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如節約用水用電、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等,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強化生態倫理教育,樹立生態優先的價值觀。
3.引導家長積極踐行生態環保理念。家長可通過講述環保故事激發孩子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例如,在餐桌上教育孩子珍惜糧食,強調食物來之不易。在與孩子散步時,家長可以在河邊講述水資源對所有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污染水源會帶來的嚴重后果,引導孩子形成深刻的生態倫理認識。
4.提升家長的生態倫理道德素養。學校或村委可利用農閑時期舉辦家長會,邀請專家開展生態倫理知識講座。村委可以通過新媒體渠道,推送在生態環保實踐中表現突出的農村家庭案例,擴大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覆蓋面,提高教育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三)多方合力,創設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環境
1.加強農村生態文化宣傳,增加公共教育資源。鄉鎮政府、村委可以通過多種媒介開展生態環保宣傳,如在自然村和學校增設醒目的宣傳海報、標語等,內容涉及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關于保護環境的法律條文和環保小常識等。同時,政府應增加公共教育資源投入,如擴建“農家書屋”,建立環保圖書角,采購環保主題的兒童讀物,為農村小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態教育資源,提升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2.弘揚正確生態觀念,將其融入村規民約。村委可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理念融入村規民約,制定具體條款,如規定村民有責任愛護公共環境、禁止亂倒垃圾、禁止捕殺野生動物、鼓勵節約資源等。同時,每年組織一次面向小學生的生態倫理知識講座,邀請本地環保志愿者與小學生面對面交流,引導農村小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3.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大力開展環境整治。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結合本村實際開展生態環境整治行動,由政府向農村提供更多的垃圾桶、建好垃圾池等,便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組織小學生參觀本地環境整治成果展,增強小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同時,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開展“生態小衛士\"評選活動,鼓勵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綠色生態理念。
4.豐富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氛圍。進一步豐富鄉村文化活動,鼓勵農村小學生積極參與,將生態環境保護主題融入鄉村戲曲表演、歌唱比賽、游園活動等,讓小學生在享受文化娛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獲得生態倫理道德的熏陶,進而營造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氛圍。
總之,農村小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發力,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各方協作力度,形成教育合力,切實提高農村小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龍靜云.生態整體主義與生命共同體繁榮[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63(2):86-95.
[2]何歡歡,楊麗萍.城鄉融合背景下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利益整合探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5,5(4):68-72.
[3]岳宗錄.新時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04):108-112.
注:本文系2023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研究\"(2023KY1015)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