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維生素B2,很多人想到的是緩解口腔潰瘍、促進皮膚黏膜健康的“小藥片”。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一袋維生素B2,一杯純凈水,打開手機閃光燈,成本4元,耗時5分鐘,就能給家人造一場金燦燦的“流星雨”,隨手復刻一杯“璀璨銀河”。
這一切對短視頻博主難晴雨來說,算不上新鮮事。當全網都在火熱復制維生素B2“流星雨”時,在難晴雨的鏡頭里,化學早已極盡絢爛之姿。他曾說:“理科生的浪漫,應該讓所有人看到。”
“我第一條火起來的視頻是把雙草酸酯溶液涂在一朵紙折的玫瑰上。
“雙草酸酯就是演唱會上用的熒光棒里的主要物質,它會發光,所以那朵紙玫瑰也會發光,像一朵發光的藍色妖姬,很夢幻。”
這種“翻譯”工作是他的日常。與人聊起化學,他習慣先講一遍行話,再做一遍“翻譯”,這是過去兩年多做化學視頻博主讓他形成的“肌肉記憶”。還在讀大一的他深諳一個道理——想讓更多人靠近化學,先要讓化學褪去晦澀的外衣,走入尋常生活。
他一改傳統實驗方式,開創性地將熒光劑涂抹在紙玫瑰上,收獲了4000萬播放量,這讓他迅速“出圈”。
在這之后,他的創作一路“開掛”,不僅實驗載體多變,在與網友的“合謀”下,他的視頻也越來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涂有熒光劑的發光紙玫瑰被網友取名為“熒光玫瑰”,代替了雙草酸酯這樣扁平的描述。難晴雨也開始效仿網友,在鉍晶體上畫心,配上一句文案:“你變得好快,讓我留在你心里。”吸引大批文科生在評論區隔空喊話——“你一層層扒開我的心,卻沒發現倒映的一直都是你。”
一個化學反應,就這么讓理科生和文科生找到合作的契機,一瞬間打破文理之間的信息壁壘。
最讓難晴雨感覺浪漫的是跨年夜時,他在一滴水中再次構建由醋酸鉛和碘化鉀反應而成的微觀宇宙。他為這個散布金色星辰的世界取名“星愿”。而那一晚,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在他的評論區許愿,為家人祈福。
他說那一刻,化學的浪漫具象化了,有了精神載體。分子們幻化成一個個美好的愿望,超越學科和物質,飛向人們心之所向的美好中。
上高中的時候,難晴雨是學校里不折不扣的化學尖子生。與同齡人相比,他顯得過于穩重。父母在他幼年時離異,他跟著祖輩長大,日復一日地獨來獨往,孤獨也就成了常態。只有化學,成為他孤獨童年的玩伴。
他第一次認識化學是在《憨豆先生》里。憨豆先生去參觀學校,誤入化學實驗室。他隨手混合并倒入實驗裝置的化學液體產生劇烈反應,噴出大量藍色氣體,差點把實驗室給炸了。
那一刻,他開始將生活中的大部分期待寄托在化學上。
看到放煙花,別人驚呼煙花的美麗,他卻研究背后的化學反應,“解剖”煙花的美。
上中學之后,他在學校接觸到真正的化學實驗,但覺得不過癮,問媽媽要了幾百塊錢,打算在家搭建自己的實驗室。
搭建實驗室不是頭腦一熱的舉動。動手之前,他不僅有搭建規劃,還在網上查詢了價格,不愿給父母增添太大的經濟負擔。實驗室搭建在雜物間里,看似簡單,但他精心處理著每一處細節,就像親手開墾的一片精神自留地。
從那之后,除了學習和生活起居,其余時間他都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拍視頻,這里誕生了一條又一條火爆“出圈”的短視頻。
“拍一條視頻大概需要4個小時吧!我拍過最長的一條,耗時6個小時。”難晴雨說。化學反應雖然在一瞬間,視頻里呈現的也就十幾秒,但化學反應是隨機的,很難中途喊停,也無法復制,只能一次次重拍。在幾十次隨機反應中找出最完美的一次,不確定性極高,一切隨緣。
同齡人去看演唱會、旅行,他卻喜歡泡在實驗室里與化學為伍。
為了嘗試更多實驗,他提前學習大學化學知識,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去學校問老師。這讓老師驚訝不已。
慢慢地,他在化學中開辟了第二生命空間,脫離現實中的學生身份,逐漸與網絡上那個高舉化學大旗的博主“難晴雨”合二為一了。
“我現在感覺責任很重,很多人想效仿我的實驗,尤其是小學生,但我很擔心他們并不清楚化學實驗的危險性。”這是近期最令他煩惱的事。
前陣子“不管了先加鈉”這個“實驗梗”火了,他立刻拍視頻提醒粉絲在實驗中加鈉的高危險性:“化學可以在視覺上浪漫,但絕不能在實驗上開玩笑。”
在他的視頻里,他總在反復提醒要嚴格遵守實驗步驟,要佩戴手套、口罩,不要讓皮膚直接接觸化學試劑。
他不希望粉絲只為了追求化學實驗那一刻的浪漫效果,而付出健康的代價。因為在他眼里,粉絲就如化學一樣,成為他的精神慰藉。
他把評論區變成化學問答專區,給粉絲當“云課代表”。粉絲看到有趣的視頻,也會隨手分享給他。
他說自己朋友不多,每次看到這種日常分享,他都會認真看完,“他們把我當朋友對待,我也要真誠回饋”。
當化學、短視頻和粉絲占據他三分之一的生命時,短視頻博主這個身份不再是一種外在的標簽,而是內化成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或者說,就像化學那樣,早已成為他的精神一隅。
(劉振摘自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本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