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7-0104-05
民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鮮活感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不同時代民族文化的精粹。但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民歌的喜愛程度并不高。2022年4月江陰市范圍內抽取的高中、初中、小學共計101所學校4040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民歌的喜愛程度,只有 44% 的學生表示喜歡。另外,學生接觸傳統民歌的途徑較窄,學習方式也很單一,大多依靠課堂上教師口頭教唱,也有部分跟隨錄音模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筆者認為,將傳統民歌文化創造性轉化并融入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并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相關教育資源,用新的審美視角,賦予傳統民歌多元表達方式,是解決民歌在中小學生中喜愛度低、傳唱面窄等問題的良策。
一、內容重構:民歌內核的當代轉化路徑
傳統民歌的內容往往記錄某時期、某地區人民的勞動生活現狀、風俗人情、情感表達、藝術特色、文化符號等。內容重構,可讓民歌文化的表達更順應時代發展,突破區域限制,彰顯其藝術魅力。
(一)順應民歌文化的時代性進行轉化
民歌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是時代變遷的真實反映?;诿窀璧倪@一特點,在對傳統民歌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時,要符合時代審美語境,包括文化、歷史、社會、心理等。轉化前,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了解民歌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深入挖掘民歌的文化內涵,結合現代審美和技術手段,聚焦彰顯時代精神的新主題,創作出契合當代心靈圖景與審美追求的內容,使其既具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感。
例如,《無錫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版本反映了社會風俗和名勝古跡的變化。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對歌詞進行改編,將這些元素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從而使民歌更富有時代感和精神內涵。蘇少版音樂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無錫景》部分歌詞為:“春季去游玩呀,頂好是梅園,頂頂寫意坐只小游船呀,梅園么靠勒篤太湖邊呀,滿園里那個梅樹么。真呀么真奇觀呀?!痹趯W習完教材版本后,學生結合2025年春晚分會場設置在江蘇無錫的時事,通過仔細研究春晚中“無錫景家國情”的精彩呈現,對民歌《無錫景》的歌詞進行如下改編:春晚分會場呀,設置么勒無錫,南長街古運河,寺塔河橋水弄堂,還有那,惠山古鎮映月里,黿頭渚長春橋,無錫景來家國情。
看似簡單的歌詞改編,實則需要學生緊隨時代步伐,用與時俱進的眼光,甚至借助實地游覽、尋訪等經歷,對作品進行創造性轉化。轉化的過程,既是一次創作體驗,更是一次對無錫這座城的深度探尋之旅。這樣的創造性轉化,體現了學習與生活的高度融合,也更好地體現了其“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育人價值。
(二)超越民歌文化的地域性進行轉化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泵窀璨粌H是時間的見證者,更是地域文化的獨特載體。在民歌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地域性文化的挖掘與傳承,鼓勵學生們深入探索不同地域的民歌特色,理解其背后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故事,并在此基礎上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進行創造性轉化。
如:江淮民歌區,旋律簡潔樸實,節奏明快,沒有太多復雜的裝飾音。而江浙平原民歌區,以小調為主,旋律大都以含蓄細膩、優雅婉轉著稱。學生在進行創造性轉化時,借鑒江浙平原民歌的旋律特點,運用江南絲竹中常見的變奏加花手法,讓傳統江淮區域的安徽民歌《鳳陽花鼓》變身成委婉細膩的江南小調,別有一番滋味(如圖1)。
對《鳳陽花鼓》的創造性轉化,需要學生對不同地區的花鼓文化、風格特點及其典型音樂特征有深入的了解。轉化的過程,既是學生嘗試編創體驗的過程,更是他們深人理解相關民歌文化并學以致用的有力證明。
聚焦作品內容進行民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為傳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傳統民歌有了更多、更新的表達可能性,也使得學生在學習傳統民歌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一名接受者,更是一名記錄者、傳播者。傳統民歌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后亦可成為當代中小學生記錄現實生活的有效載體和途徑。
二、形式創新:多維表達媒介的融合實踐
傳統教學過程中,民歌的表現形式一般以唱為主,這種單一的表現形式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審美需求,這也是學生對傳統民歌喜愛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創新表現形式,進行傳統民歌多維表達媒介的融合實踐,既能滿足新時代中小學生的審美需求,更是民歌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主要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展開:
(一)體現民歌文化的即興性
民歌是廣泛群眾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藝術,具有很強的即興性。在轉化過程中,師生可以根據學習的經驗和自身的理解,對作品進行即興的二度創作,可以在掌握民歌傳統元素的基礎上,對旋律、節奏、速度、伴奏及演唱方式進行改變,使其呈現出別樣的藝術效果。如在《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教學中,執教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玲聽與分析旋律特點,探索其與另一民歌《太陽落土》的關聯,完成二聲部創作與合唱實踐。學生在二聲部的演唱與即興改編中,感受到傳統旋律與現代創作結合的魅力,逐步提升了合唱創新能力,實現了民歌旋律的融合性轉化(如圖2)。
(二)彰顯民歌文化的多元性
民歌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格多變,形式多元。創造性轉化時,可以運用學科間的融合,與姊妹藝術的綜合等方式,彰顯民歌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如在學習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歌曲背后的歷史背景與人文情懷,通過聆聽與演唱,學生逐漸感受到沂蒙人民的堅韌與樂觀精神。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民歌的內涵,并激發其創造力,設計“舞臺劇創作”活動,鼓勵學生將歌曲與表演結合,創作一部以《沂蒙山小調》為主題的小型舞臺劇,實現從音樂到戲劇的轉化(見表1)。
(三)創新民歌文化的傳播性
以往針對中小學生的傳統民歌傳播主要依賴音樂課堂教學?!督逃筷P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指出:充分利用校內各種平臺,特別是櫥窗、展示屏、校園廣播、電視臺、校園網等打造校園文化藝術展示空間[2]。新時代,民歌文化的傳播不能局限于課堂,應利用現代化、智能化的方式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如某初中學校以“Singwithme”為主題,在英語周開展了一項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如下:
在此次英語周活動中,請你作為中國傳統民歌的推介人,用短視頻的方式介紹1~2首你喜愛的中國傳統民歌,并嘗試在視頻中展示你和同伴的創意表演。最后,通過短視頻推送和點贊評比的方式,評選出最佳推介獎。
創新傳播路徑,將傳統的民歌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這樣的創造性轉化過程,既考驗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藝術表現力、創新力和合作能力,同時拓寬了他們的藝術視野,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創新傳統民歌文化的表現形式,進行多維表達媒介的融合實踐,使傳統民歌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成為學生創造力培養的重要載體,為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持續傳承與發展注人了新活力。
三、評價賦能:驅動轉化效能的協同機制
內容重構、形式創新是傳統民歌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有效途徑,但轉化不能一味“隨心所欲”“虛有其表”,高質量的轉化需要完善的表現性評價來賦能。針對當前民歌創造性轉化實踐中易出現的“重形式輕內涵”“轉化目標模糊”“評價標準缺失”等問題,筆者團隊根據“以終為始”的逆向教學設計思路,結合“KUD”(Know-Understand-Do)理念,開發設計民歌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表現性評價任務。本評價體系旨在通過明確“KUD”目標層級,確保轉化活動始終指向民歌核心文化價值的深度理解與關鍵能力的真實習得。其核心目標是:引導轉化過程聚焦文化內核而非表面形式;為創作實踐提供清晰的質量標準和反饋依據;最終驅動內容重構與形式創新協同增效,實現創造性轉化的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確定目標關鍵指標
1.確定所要的結果: ① 為了完成某項民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對于學生來說,哪些事實性知識是最重要的? ② 學生應獲得哪些超越本民歌學習內容的理解? ③ 本任務中應當評估哪些技能?
2.設計能夠滿足關鍵“KUD”的有意義的表現性評價任務: ① 本項任務是否會激發學生對民歌的學習興趣和個人的情感或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② 本項任務是否需要學生具備更高水平的主動思考? ③ 能否評估學生對當前民歌作品與其他作品、文化之間的理解和聯系能力?④ 學生能否展現出轉化所用到的一些關鍵技能? ⑤ 本項任務是否明確聯系到創造性轉化的學習目標上?
3.形成評估創造性轉化結果的有效標準:① 哪些標準能夠體現學生對該創造性轉化活動KUD的熟練掌握? ② 哪些標準能夠確定學生表現等級? ③ 學生們如何反思并自我評價該創造性轉化活動的情況?[3]
(二)設計轉化表現性任務
結合以上關鍵點,設計民歌文化創造性轉化中“KUD”模式的表現性任務評價表,將評價任務嵌入教學活動,便于師生更好地監測轉化過程,達成轉化目標,優化轉化效果(見表2)。
(三)分解子任務評價細則
表現性任務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因而需要相應的評分工具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判斷[4。每一項轉化任務的實施,都需要分解成若干個子任務來促成,便于具體、細致地推進轉化過程,真正做到以評促學,達到“教-學-評”一致(見表3)。
表現性評價任務的設計與細化實施,為傳統民歌文化的轉化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使得轉化有理可據,有章可循、有度可測。
新時代,新審美,新表達。學生關于傳統民歌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絕不能僅限于民歌本身。新時代語境下,在基于民歌的本質、基本精神,保留民歌作品民族性的同時,對民歌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內容重構、形式創新、評價賦能,以此激發傳統民歌文化的新生命力,讓傳統民歌文化在代代相傳中綿延不絕,在歲月流淌里守正創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建設文化強國[J].求是,2025(8):4-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2)[2025-02-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3]埃里克森,蘭寧.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境界[M].魯效孔,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86-88.
[4]崔允,王少非,楊澄宇,等.新課程關鍵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242-248.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