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能力培養。在這一背景下,積極開展提問教學可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意識。下面以《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探究如何利用提問提升學生的領悟力。
一、從文本題目入手
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題目,思考題目所包含的信息。在《草船借箭》教學中,教師可從題目入手,利用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比如,利用\"誰用草船借箭?\"引導學生探尋故事主角,明確事件的核心人物;“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促使學生思考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原因,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邏輯;“怎樣用草船借箭?”帶領學生關注故事發展的過程,為后續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性格、行為、動機等方面提出問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人物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快速通讀課文,并對人物作初步了解,然后深層次討論“諸葛亮為什么主動請纓,諸葛亮在寫下軍令狀的一瞬間在想什么?\"引導學生走進諸葛亮的內心,感知他的自信、聰慧、謀略。“周瑜為什么會嫉妒諸葛亮呢,之前發生過什么事嗎?\"幫助學生回顧歷史背景,梳理周瑜和諸葛亮的關系與矛盾,把握人物性格和故事發展的脈絡。“魯肅和周瑜是同一個陣營的人,他為什么沒有向周瑜泄密?\"引領學生深入探討魯肅的性格特征,明確魯肅幫助諸葛亮的原因,并在此過程中了解人物關系及這一情節的戲劇性。
三、探究情節發展
梳理課文的情節、思考情節的發展變化和其中的關鍵節點能幫助學生把握故事的發展脈絡。“《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這個問題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結構,明確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學生需要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概括起因: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想設計陷害他,讓他十天造十萬支箭;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結果: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
“在借箭的過程中,諸葛亮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解決的?\"引導學生關注故事發展細節,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仔細閱讀課文,找出諸葛亮在借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大霧天氣對行動的影響、曹操可能出兵攻擊的風險等,思考諸葛亮是如何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謀略解決這些困難的,如利用大霧天氣作掩護、讓士兵擂鼓吶喊虛張聲勢等。
“如果諸葛亮沒有準確預測大霧天氣,借箭的計劃還能成功嗎,這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思考自然條件在故事發展中的作用,以及諸葛亮對天文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周瑜在得知諸葛亮借箭成功的消息后,除了自嘆不如,他還會有什么想法和行動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拓展和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滲透文化背景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想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從諸葛亮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這個問題能讓學生思考故事蘊含的深刻哲理,如智慧的力量、謀略的重要、面對困難時的冷靜和自信等。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從諸葛亮身上學到的品質和精神,如在遇到難題時,要像諸葛亮一樣善于思考、勇于挑戰;在與同學相處時,要學習其寬容和大度等。
“這個故事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背景和人物關系,對我們理解歷史有什么幫助?”學生將課文內容與歷史背景相結合,了解三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和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拓寬了歷史視野。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歷史。
五、設計問題鏈
(一)確定核心問題
在《草船借箭》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課文內容確定核心問題。例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現在哪些方面?”此問題貫穿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
(二)設計問題鏈
以核心問題為引領,設計一系列相互關聯又層層遞進的子問題,形成問題鏈。例如:
通過問題鏈的設計,教師帶領學生順著問題鏈去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掌握文本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巧設問題墻
(一)問題墻的設計與布置
教師可以在教室開辟一處用于展示學生問題的“問題墻”,遵循藝術性、參與性、動態性原則,在內容呈現上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問題墻包括提示欄、問題欄、拓展欄、評比欄等板塊,提示欄呈現提問名言、提問方法,如“今天你問了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營造提問氛圍,明晰提問方法。問題欄設置兩個區域,一處用于粘貼提問單,學生用白色的長條問題單把自己預習時的問題逐條粘貼在此區域;另一個區域是學生用紅色的長條問題單粘貼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低段學生可以在問題欄畫一棵\"問題樹”,學生將原始問題寫在樹葉上,當一個問題解決后,樹葉落下。拓展欄分別是課外書的名字和“提問與解答”,粘貼學生在閱讀課外書后提出的問題、自己覺得有價值或想要得到同學幫助解答的問題,其他學生可以將解答過程按要求記錄在不同顏色的紙上,貼在解答處。評比欄借助提問評價表對學生的提問、解答情況進行打星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可以是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小組評價。每周師生在評比欄中評出“提問小明星”“解答小神人”。
(二)利用問題墻引導交流與合作
定期組織“問題墻分享會”,學生選擇問題墻上的一個或多個問題進行詳細解讀,分享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答思路,鍛煉表達能力。利用“問題挑戰賽”,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共同尋找問題墻上的難題的解決方案。在挑戰過程中,教師應適時提供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瓶頸,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問題墻進行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嘗試。例如,當問題墻上出現與歷史、地理或科學相關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邀請相關學科的教師共同參與討論,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思考問題,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和解決問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