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1.018
Teaching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under Learning Differences of Mixed Student Sources
ZHOU Tianjiao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mp; Commerce, Guiyang, Guizhou )
Abstract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 of student sour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English teaching.Students from different admission channels hav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foundation,cognitive abilityand leaming motivation,which directlyafectthe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aindiffculties faced by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xed student sources,deeply discusss the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of diffrentiated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operable teaching strategie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teaching organization, clasroom managementand technicalapplication.Inthe environment ofmixed student sources,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construct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and e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Keywords mixed student sources; learning difference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隨著招生政策調整與辦學規模持續增長,高職院校的學生構成正呈現多元化趨勢。原先以普通高中畢業生為主的單一格局,已逐步演變為普高生、中職生和社會考生并存的態勢。這種生源結構的深刻變革,對基礎學科尤其是英語教學產生顯著影響一一同一課堂內,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在語言基礎、應用能力乃至學習心理等方面形成梯度差異。這種混合生源產生的差異使得傳統教學面臨挑戰。為實現因材施教,高職院校應對現有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從而提升教學水平。
1混合生源對高職英語教學帶來的挑戰
1.1學生語言素養層級分化突出
普通高中畢業生普遍建立了完整的語言知識框架,掌握跨文化溝通的基本技能。相較而言,中職學生及社會考生在詞匯儲備、語法應用等方面呈現短板。這種素養上的差異不僅反映在可量化的考試成績層面,還影響著語言思維的發展[。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既需確保既定教學目標的達成,又要兼顧差異化發展需求,這對課程規劃與教學策略形成雙重考驗。
1.2學習驅動力與認知模式差異
普通高中畢業生將語言能力視為升學就業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出強烈的功利性學習傾向;中職學生側重專業領域的實踐應用需求,具有鮮明的職業導向特征;而社會考生則更多著眼于崗位晉升等個人發展要素。在知識獲取方式層面,學習主體呈現出迥異的認知偏好:部分學生依賴結構化知識體系的構建,另一些則傾向于情境化語言能力的自然養成。
1.3教學組織復雜性顯著提升
高職院校中混合生源構成的課堂環境對教學管理形成系統性挑戰,教師需要精準平衡課程難度:內容深度不足會導致高階學生認知倦怠,而難度過高則引發基礎薄弱學生的習得焦慮。教學互動過程中常出現參與度兩極分化的現象,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另一部分學生則保持沉默。此外,各生源學生在課堂規范、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進一步加大了教學組織難度。
2混合生源學習差異下的高職英語教學原則
2.1分層設計原則
面對生源素質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成為關鍵。教師需系統分析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在目標設定、內容組織、方法選用及評價體系等環節構建梯度化方案。教師應依據實際學情制定分層教學目標,編制彈性教學內容框架,采用復合型授課方式,建立多層級評價標準。分層教學并非簡單劃分學生,而是要在整體教學中為不同層級的學生創造適配的發展空間。開展階段需要教師具備動態分析能力與即時調整思維,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優化教學路徑[3]。
2.2職業能力銜接原則
高職英語教育須深度對接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教師應精準把握專業培養標準與崗位語言需求,在教學設計中突出職場情境下的語言應用訓練。重點培養學生在職業場景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強化語言的工具性與功能性特征。英語教師需加強與專業團隊的協同合作,共同開發符合職業標準的教學模塊與實踐項目。同時要求教師持續跟蹤行業發展動態,保證教學內容與職業實踐同步推進。
3混合生源學習差異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方法
3.1分層教學法
學期初始階段,教師應當運用標準化測評工具配合診斷性測試,從語言知識儲備、應用能力及學習策略三個方面開展系統評價。數據分析需融合量化指標與質性觀察,保障層級劃分的客觀性。依據評價結果將學生劃分為基礎層級、發展層級與提升層級。課程資源開發需遵循“統一框架、多級適配”的原則。以《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下的差異化實施方案:基礎層級聚焦800個高頻詞匯與基礎語法突破,運用“詞匯積累一句式構建一情景對話”遞進式訓練。發展層級強化1500個核心詞匯應用,依托情景模擬與任務驅動促進知識遷移。提升層級拓展至2500個詞匯量,融入專業英語模塊與思辨能力培養4。教學組織采取“班內分層”與“跨班重組\"雙軌并行。聽說課程配置分級聽力素材(如調節語速、詞匯復雜度)與梯度化口語任務。讀寫課程采用“基礎文本 + 拓展資源\"模式,按層級匹配閱讀材料。以“商務郵件撰寫”為例,基礎層掌握格式規范與基礎表達,發展層完成標準郵件創作,提升層應對復雜業務場景的郵件處理。動態管理機制是分層教學的關鍵支撐。教師每月開展形成性與總結性結合的測評,追蹤學習軌跡。對進步明顯的學生實施層級晉升并匹配激勵方案,對學習出現困難的學生開展歸因分析并制定干預策略。
3.2動態分組合作學習
動態分組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構建科學的分組模式和完善的活動設計方案。在分組策略方面,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特征運用多種分組方式。針對知識傳授型任務采用同質分組(按水平分組),針對能力培養型任務采用異質分組(混合水平分組),針對創新探索型任務采用興趣分組。具體實施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操作階段和評價階段。在準備階段,教師要明確分組目標,精心設計詳盡的任務說明與評價標準。以“城市文化推廣”項目為例,教師首先明確分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并根據任務類型設計差異化分組方案。對于“文化術語解析”子任務采用同質分組,將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集中開展詞匯強化學習;在“涉外情景模擬\"環節實施異質分組,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互相帶動;最后“創意宣傳方案\"環節則按學生興趣分為視頻組、海報組和文案組。操作階段教師發放包含場景需求、語言要點和評分維度的任務手冊,其中情景模擬要求融合本土特色與英語表達,評分標準涵蓋語言準確性、文化敏感性和團隊貢獻度。分組活動的設計要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保證任務難度適宜。教師可運用“任務分解法\"將復雜項目拆解成多個子任務,為每個子任務設定基礎版和進階版要求。例如,在“酒店接待”情景模擬中,基礎任務包含標準問候和基本信息詢問,進階任務則涉及問題處理和跨文化溝通。評價機制的設計十分關鍵,要構建包含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聚焦個體貢獻和團隊協作,可借助觀察記錄表、小組互評等形式;結果性評價著重于任務完成質量和語言運用水平。動態分組的優勢在于能夠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通過交替運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學生既能與水平相近的同伴交流技藝,又能向更出色的同伴學習,還能在團隊中展現獨特價值。
3.3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
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搭建與運用需進行系統謀劃、分層實施。硬件建設上,學校要配置智能教室、語音實驗室以及移動學習終端,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學習環境。教師挑選軟件平臺時可整合多樣教學工具:選用云班課作為課程管理平臺,借助英語趣配音、流利說App輔助開展聽說訓練,運用每日英語閱讀、扇貝閱讀等工具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教師可借助學習分析技術追蹤學生學習軌跡,獲取登錄頻次、學習時長、練習準確率和錯誤類型等數據。基于這些數據,系統能自動生成學習診斷報告,為教師提出教學調整建議,為學生推薦適宜的學習資源。以詞匯教學為例,教師可運用自適應學習系統達成精準教學。系統先通過前測明確學生的詞匯量水平,再依據記憶曲線理論智能推送復習內容。針對高頻錯誤詞匯,系統會自動生成針對性練習,像圖文匹配、填空和拼寫等不同形式的訓練。教師可查看班級整體掌握狀況和個體差異,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重點。在口語訓練方面,智能語音評測技術可提供即時反饋。系統能精準識別學生的發音問題,如元音發音不飽滿、輔音混淆和重音有誤等,并給出改進辦法。教師可設置不同難度的對話場景,系統可根據學生表現動態調整對話難度。寫作教學的信息化運用方面,智能批改系統不僅能識別語法錯誤,還能剖析篇章結構、邏輯連貫性等問題。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系統會給出有差異的修改建議:基礎較差的學生獲得基礎語法修正指導,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得到文體風格方面的建議。
3.4任務驅動與情景模擬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需構建系統化的任務設計體系與規范化的操作路徑。任務開發階段需立足“真實情境、認知梯度、能力整合”三大要素,編制契合崗位需求的實踐模塊。以國際商務課程為例,教師可創設涵蓋業務接洽、協議磋商、單證制作、跨境結算、爭議調解等節點的仿真項目,各節點匹配差異化的語言訓練目標。職業情境的構建需強化物理環境與心理體驗。教學場地可參照典型工作區域進行功能分區,設置如海關申報窗口、國際會展中心、跨境商務談判室等空間。操作材料需貼近實務標準,配備崗位標識牌、行業文書模板、仿真實訓終端等教輔資源。如醫療接待場景中,需配置電子叫號系統、分診流程圖及標準化問診記錄單等物料。任務梯度設置宜采用分層遞進模式。基礎層級聚焦語言規范訓練,如專業術語的精準選用;進階層級側重交際效能提升,如完成商務洽談中的話輪轉換;高階層級關注復雜問題處置,如應對跨境貿易中的文化沖突。各梯度任務均配置核心指標與彈性目標,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學實施過程中需實現教師角色的階段性轉化,準備期教師要作為組織者和協調者,執行期轉化為督導者與支持者,總結期則承擔診斷者與建議者的職責。這種角色遷移要求教師具備動態干預能力與差異化指導策略。
3.5多元化評價體系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需打破傳統評價模式的束縛,構建全面、客觀且具有發展性的評價機制。評價內容不應局限于單一的語言知識測試,而要拓展至涵蓋語言能力、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等多維度的綜合評價。在評價方式上,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效融合,建議過程性評價占比不少于 50% 。在開發評價工具時,要設計一系列評價量表。課堂表現觀察表用以記錄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意識及進步狀況等;學習檔案袋收集作業樣本、項目成果、反思日志等體現學習過程的材料;能力測評量表從聽、說、讀、寫、譯多個維度進行分項測評;自評互評表助力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與評價能力。
制定評價標準要體現差異化。對于基礎層學生,重點考量其進步幅度與學習態度。對于發展層學生,著重評價其語言運用能力與學習策略。對于提升層學生,則聚焦于其創新思維與跨文化交際能力。評價結果宜采用等級制與描述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呈現。教師要建立個性化反饋機制,為每位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反饋內容需具體且具建設性,既要肯定學生的進步,又要指出改進方向。可運用“三明治反饋法”,先贊揚優點,接著提出改進建議,最后給予鼓勵。充分發揮評價數據的最大效益,通過系統剖析評價結果,教師能精準診斷教學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學生也可明確自身不足,制定改進計劃。
4結語
混合生源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機制。本文提出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基于現代教育理論,結合高職教育特點,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高職英語教學必將更好地滿足混合生源的學習需求,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曉華.高職院校生源與英語學業水平等系列指標間的關系研究[J].海外英語,2024(17):235-240.
[2]肖青.生源多樣化背景下高職公共英語應對策略[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5):76-78.
[3]駱菀如.新時代背景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探索[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5(2):81-85.
[4]鐘健兒.高職擴招背景下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