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習慣培養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成長的關鍵環境,家園合作對幼兒勞動習慣培養意義重大。然而,當前家園合作實踐中存在家園在勞動教育上缺乏協同、教育理念與方法存在差異等問題,影響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現代社會對幼兒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如何在家園合作背景下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
一、幼兒勞動習慣培養與家園合作的適切性分析
(一)目標一致性:共同助力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家庭和幼兒園在這一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應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如設置專門的勞動課程、在游戲中融入勞動元素等,旨在讓幼兒在集體環境中學習勞動技能,培養勞動意識。家庭作為幼兒成長的第一環境,家長同樣期望幼兒能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種目標的一致性使家園合作具有天然的適切性。家園雙方可以圍繞共同的目標,相互溝通、協調,設計教育方法和內容,避免教育方向的偏差,形成教育合力,為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二)資源互補性:豐富勞動習慣培養的素材與途徑
家庭和幼兒園在培養幼兒勞動習慣方面擁有不同類型的資源。幼兒園中有專業的教師團隊,他們都經受過系統的育兒訓練,不僅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能夠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采取科學的勞動教育方法。幼兒園還配備了專門的教育設施和材料,如手工制作區的材料、種植角的工具等,能夠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勞動體驗。家庭則擁有豐富的生活資源,是幼兒開展勞動實踐的天然場所。掃地、擦桌子、洗碗、洗衣等家務勞動,都是幼兒可以參與的勞動。同時,家庭中的親子互動可以為幼兒勞動教育增添情感色彩。家長在與幼兒共同勞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幼兒建立對勞動價值的正確認知。家園合作能夠整合雙方的資源,幼兒園可以指導家長利用家庭資源開展勞動教育,家長可以為幼兒園的勞動教育提供生活案例和實踐反饋,拓寬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途徑[1]。
(三)教育連貫性:確保勞動習慣培養的持續深入
幼兒的學習和發展需要連貫的教育環境,勞動習慣的培養更是如此。在幼兒園,幼兒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和教育活動安排,勞動教育可以按照一定的計劃持續開展。回到家庭,勞動教育需要得到延續和鞏固。如果家庭和幼兒園在勞動習慣培養上缺乏合作,幼兒在幼兒園養成的勞動習慣就得不到強化。家園合作可以建立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連貫性機制。幼兒園可以將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告知家長,家長可以在家中監督和引導幼兒繼續實踐。這種連貫性的教育能夠讓幼兒在不同的環境中持續培養勞動習慣,將勞動習慣逐漸內化為自覺行為。
二、家園合作背景下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問題
(一)家長不重視幼兒勞動習慣培養
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不重視幼兒勞動習慣培養。一方面,部分家長存在錯誤的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和發展智力,勞動會占用幼兒的學習時間,影響幼兒的學業成績。部分家長片面地追求幼兒在學術方面的成就,給幼兒報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忽視了勞動教育對幼兒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例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幼兒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將幼兒的課余時間全部安排到學習文化知識上,不讓幼兒參與任何家務勞動。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對幼兒過度溺愛,舍不得讓幼兒吃苦受累。部分家長認為幼兒還小,應該被呵護和照顧,不應該從事勞動。這種過度保護的心態使幼兒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無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比如,有些家長在幼兒想要幫忙做家務時,會以“你還小,做不好”“別搗亂,去一邊玩”等理由拒絕幼兒,久而久之,幼兒就會認為勞動與自己無關,缺乏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
(二)教師不主動學習勞動習慣培養知識
部分教師在幼兒勞動習慣培養方面存在不主動學習的問題。一些教師不重視自身勞動教育知識水平的提升,對幼兒園組織的專業勞動教育培訓課程參與積極性不高,對專家講座也缺乏熱情,導致勞動教育知識匱乏、教育方法單一。在教研活動方面,部分教師不愿投入精力,不主動與同事探討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勞動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部分教師在幼兒勞動習慣培養活動中表現消極。在創建主題活動時,部分教師未結合幼兒身心發展情況設計合適內容,無法有效激發幼兒勞動興趣和提升幼兒勞動技能。在區角游戲中,部分教師不積極創建多樣化的勞動情境,沒有在區域中投放勞動元素。
(三)教師在家園共育工作中計劃性不強
部分教師在幼兒勞動習慣培養過程中存在計劃欠缺的問題。在溝通機制方面,部分教師未能有效規劃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的組織頻率和內容,導致家長不能充分知曉幼兒園勞動習慣培養的教學安排。一些教師未明確不同年齡段幼兒在家園的勞動目標,也未與家長有效傳達,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方向。部分教師在合作活動組織上計劃性不足,活動組織隨意,難以持續有效地開展活動,影響家園共育效果。部分教師在社會資源整合方面也缺乏計劃,不能很好地利用勞動模范、社區志愿者和社區活動來助力家園共育。
三、家園合作下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策略
(一)加強家長對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重視
家長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其對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發展。加強家長對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重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宣傳教育。幼兒園可以通過舉辦家長會、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勞動習慣培養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例如,幼兒園可以引用真實數據,說明愛勞動的幼兒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具有獨立性和責任感,讓家長知道從小養成勞動習慣的幼兒在學業成績、社交能力等方面表現更為出色。同時,幼兒園可以向家長介紹科學的勞動習慣培養方法,讓家長了解如何在家庭中引導幼兒參與勞動[3]。
其次,開展親子活動。幼兒園可以組織親子勞動活動,如讓家長和幼兒一起種植花草、打掃社區衛生等,讓家長在活動中親身感受勞動的樂趣和意義,從而認識到勞動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例如,在親子種植活動中,家長和幼兒一起翻土、播種、澆水,看著植物一天天成長。幼兒不僅能學到植物生長的知識,還能體會勞動的成就感。同時,家長能在這個過程中與幼兒建立更親密的關系,增強家庭凝聚力。
再次,樹立榜樣。家長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勞動,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家長可以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如做飯、洗衣、打掃房間等,讓幼兒看到勞動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家長還可以在勞動過程中與幼兒交流,分享勞動的經驗和感受,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
最后,建立激勵機制。家長應在家庭中建立勞動激勵機制,對幼兒的勞動行為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當幼兒完成一項勞動任務時,家長可以給予一個小禮物、一個擁抱或一句贊美,讓幼兒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成就感。例如,幼兒幫忙整理玩具后,家長可以獎勵幼兒一個小貼紙,或者讓幼兒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故事書作為獎勵。
(二)提升教師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能力
教師在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者角色,提升教師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能力至關重要。
1.提升教師勞動教育的知識水平
一方面,幼兒園要加強教師培訓。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專業的勞動教育培訓課程,邀請專家學者開展講座,提高教師對勞動習慣培養重要性的認識,豐富教師的勞動教育知識和方法。另外,幼兒園還可以鼓勵教師開展關于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教研活動,探討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勞動活動內容和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幼兒園應完善勞動習慣培養的條件,通過改善幼兒園內幼兒活動的場地與相關輔助設施,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勞動活動,保證其能夠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2.將勞動習慣培養貫穿于幼兒活動中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創建主題活動的方式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教師可以“勞動”為主題,設計激發幼兒勞動興趣、增強其勞動意識、提升其勞動技能的活動。教師可結合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如小班幼兒注重培養自理能力,中班或大班幼兒則注重培養勞動意識,使其主動勞動。在主題活動中,幼兒能在探究中解決問題,體會勞動的快樂[4]。
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區角游戲的形式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在區角游戲中,教師可以為幼兒創建多樣化的勞動情境,并指導其積極參與勞動活動,在手腦合作中增強勞動技能。例如,在小班區角游戲中,教師設計“娃娃家”游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或互相幫助,學習穿衣、吃飯等技能;在中班區角游戲中,教師設計“超市角”游戲,讓幼兒模擬購物過程,形成正確的消費理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大班區角游戲中,教師設計“維修廠工作”游戲,讓幼兒模擬維修的過程,在拆裝玩具的過程中掌握簡單的維修技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另外,教師還可在區角環境中融入勞動元素,如引導幼兒整理玩具、清理場地,以此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最后,教師可以借助一日生活的形式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教師要圍繞幼兒的實際情況,將勞動元素融入一日生活,讓幼兒將實踐經驗與學習成果相結合,增強其勞動素養。所以,在設計幼兒園活動時,教師要以日常生活為基礎,培養幼兒為他人服務與自我服務的勞動習慣,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勞動,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這樣不但能夠讓幼兒形成尊重他人、為他人服務的責任感,還能夠讓幼兒學會照顧自己,如穿拖鞋襪、清潔餐具等。
(三)完善幼兒園勞動習慣培養家園共育體系
完善幼兒園勞動習慣培養的家園共育體系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首先,幼兒園應建立健全家園溝通機制。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在勞動習慣培養方面的教學計劃和活動安排。例如,幼兒園每學期至少組織兩次家長會,專門介紹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目標、方法和進展情況。同時,幼兒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家長微信群、QQ群等,及時發布幼兒在園的勞動表現和活動照片,方便家長隨時了解幼幾的情況。
其次,幼兒園要制訂明確的勞動教育目標和計劃。幼兒園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設計適合的勞動習慣培養目標與任務。例如,針對小班幼兒,教師設計提升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勞動目標,讓幼兒通過在幼兒園與家中的活動實踐,學會自己穿脫鞋襪、衣服;針對中班幼兒,教師設計培養幼兒班級服務意識的勞動目標,讓幼兒在幼兒園幫忙分發餐具,在家中自己整理玩具;針對大班幼兒,教師設計增強幼兒社會責任感的勞動目標,帶領幼兒到社區參與勞動活動,如打掃小區衛生、關愛孤寡老人等。同時,教師將這些目標和計劃傳達給家長,讓家長在家中也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進行勞動。
再次,幼兒園要加強家園合作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除了傳統的親子活動,幼兒園還可以開展多樣化的家園合作勞動項目。例如,幼兒園組織“家庭勞動小能手”比賽,鼓勵幼兒在家中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并由家長記錄幼兒的表現,上傳到班級群進行分享和評比。幼兒園還可開展“親子職業體驗”活動,讓家長帶領幼兒體驗不同職業的勞動內容,如參觀消防員的工作、了解農民的勞作等,培養幼兒的職業意識和勞動觀念。
最后,幼兒園要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為家園共育提供更多支持。幼兒園可以邀請勞動模范、社區志愿者等走進幼兒園,為幼兒講述勞動故事,傳授勞動技能。幼兒園也可以與社區合作,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如組織幼兒和家長一起參加社區環保活動、義務植樹活動等。整合社會資源能夠豐富家園共育的內容和形式,為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
結語
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是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家園合作則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針對當前實踐中存在的家長重視不足、教師能力欠缺以及家園合作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本文提出了提高家長重視度、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完善家園共育體系等策略,旨在為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提供科學指導。未來,幼兒園還需進一步探索家園合作的創新模式,推動勞動教育在幼兒成長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幼兒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丁單單.幼兒園開展勞動教育的多元價值及實踐策略[J].教育觀察,2023,12(36):99-102.
[2」張娜.幼兒園值日生活動中的勞動素養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23(12):76-80.
[3]侯肖偉.家園共育視域下對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J].品位·經典,2023(7):119-121.
[4」陳華麗.幼兒勞動習慣培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亞太教育,2022(21):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