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然理念作為一種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認為幼兒先天對自然環境具有良好的親和性。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基于這一教育理念,為幼兒創造親近自然的機會,讓幼兒的天性與自然的純真和諧相融。幼兒在親自然的環境中開展戶外學習,不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獨特魅力,還可以提升觀察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這對于幼兒今后的個人發展大有幫助。
(三)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
大自然具有豐富的資源,在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的輔助下,幼兒的認知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幼兒能夠在戶外學習中觀察和了解各種各樣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環境與形態特征,從而豐富自然知識儲備,拓寬知識視野。同時,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有效增強。
一、親自然理念下幼兒開展戶外學習的意義 二、親自然理念下幼兒戶外學習的實踐策略
(一)有助于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在自然環境中,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能夠有效提升,這樣,在戶外活動中,幼兒能夠積極參與跑、跳、走等運動,從而有效發展運動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此外,在自然環境的積極影響下,幼兒能夠在合作、競爭等活動中收獲更多的樂趣,這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大有幫助。
(二)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自然價值觀
通過全身心地接觸自然,幼兒能夠建立起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形成積極的自然情感。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幼兒不僅能認識多樣的自然現象,更能感知植物與生態的獨特之美,萌生對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此外,親自然教育還能幫助幼兒樹立社會責任感,使他們理解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從而在未來成長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人[1]。
(一)深度挖掘自然資源,創設戶外學習空間
在親自然理念下引導幼兒開展戶外學習,教師首先需要深度挖掘與有效運用自然資源,創設自然的戶外學習空間,從而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提升他們參與戶外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2]。
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進自然,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感受自然之美。親自然理念倡導回歸本真教育,教師需要遵循這一理念,引導幼兒在自然環境中自由探索,讓幼兒開心、快樂地成長。
其次,教師可以在親自然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空間,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戶外學習條件,使幼兒全身心、沉浸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同時為他們探索大自然提供有力支持。幼兒園中往往有花園、菜地等自然空間,教師可以利用它們打造沉浸式的戶外學習場景。例如,帶領幼兒來到花園,引導他們觀察各種各樣的植物,鼓勵幼兒通過親自觸摸、嗅探、觀察,了解各種植物的形態特征,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興趣。
再次,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幼兒的需求變化動態調整戶外活動環境,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并鼓勵幼兒在親近大自然的活動中發掘興趣愛好,感受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樂趣。這種以幼兒為主的教學模式,能有效突破傳統幼兒教育的局限,使幼兒通過參與一系列豐富的戶外學習活動提升認知能力,全面提升戶外學習質量。
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幼兒成為戶外學習環境的設計者,以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開辟一小塊空地,與幼兒共同搭建一個簡易小木屋,讓他們在不同天氣條件下觀察自然現象的變化。在這期間,幼兒能夠積累豐富的自然知識,還能逐漸增強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
(二)基于幼兒視角,設計親自然園本課程
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親自然教學理念強調讓幼兒在學習探索活動中親自體驗。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設計親自然園本課程,從幼兒的視角出發設計教學活動,讓幼兒迅速產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以感官體驗為主的園本課程,使幼兒可以在親自然園本課程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幼兒年齡較小,他們探索和感知事物主要依據自身的感官。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來到戶外,讓他們記錄各種各樣植物的生長過程。幼兒可以觀察到春季的嫩苗破土而出、夏季樹上的蟬嗡嗡而鳴、秋季樹上的楓葉緩緩飄落。在觀察這些自然景象的過程中,幼兒可以感受到自然的蓬勃生命力[3]。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用畫筆記錄這些植物的自然生長過程。這樣,幼兒可以在豐富的感官體驗中加深對自然規律的了解,從而增強認知能力與觀察能力,培養熱愛自然的觀念。
另一方面,教師在設計親自然園本課程時,可以基于幼兒好奇心旺盛的特點,設計豐富的園本課程,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學前階段幼兒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好奇心旺盛,他們對于新鮮事物通常具有較強的探索欲望。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幼兒會主動走進自然之中,開展對大自然的探索和觀察。比如,筆者通過對幼兒的觀察發現,他們對于各種各樣的昆蟲有著濃厚的探索欲望。于是,筆者根據這一發現創設了“可愛的小昆蟲”這一親自然園本課程,帶領幼兒來到戶外,鼓勵幼兒在自然環境中尋找各種各樣昆蟲的身影。通過這些園本課程,幼兒可以感受到探索自然的樂趣,獲得成就感,并逐步發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最終實現親近自然的目標。
(三)結合節氣知識,設計自然主題戶外課程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觀測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認知體系,對傳統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節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知識。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結合親自然理念,將節氣知識融入戶外學習活動,這不僅能拓展幼兒的知識視野,更能激發其探索自然的興趣和求知欲。
例如,教師可以基于親自然理念,創設“傳統文化一二十四節氣的由來”的自然主題戶外課程,并設計豐富的課程活動。以“春分”這一節氣為例。春分當天,白天與黑夜時長一致,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清晨與傍晚記錄太陽升起與落下的時間,豐富幼兒的自然知識儲備。若有條件,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前往幼兒園附近的自然空間,如社區自然角、動植物公園等,讓幼兒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尋找鳥窩和鳥兒的身影,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機。
通過參與節氣活動,幼兒能夠豐富自然探索經驗,加深對節氣知識的了解,進一步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節氣活動不僅可以拓展幼兒的知識面,還能夠幫助幼兒形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學會根據不同季節選擇合適的衣服、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等。這些知識的積累和實踐經驗的豐富,不僅能夠增強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還能使他們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4]。
(四)實施多元教學,設計特色戶外活動
為突顯親自然理念,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設計特色戶外活動,使幼兒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拓寬知識面,實現全面發展。
一方面,教師可立足本地文化特色,設計富有地域特點的戶外活動,挖掘傳統節日與自然規律的內在聯系,使幼兒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能體悟其中蘊含的人文內涵。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五育融合”的戶外主題課程。在德育層面,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戶外學習中深刻感受自然的奇妙之處,使他們形成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與熱愛之情。在智育方面,教師可以設計互動性強的自然探究活動,讓幼兒的認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體育層面,教師可以基于親自然理念,將戶外學習與體育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并且設計一系列與自然相關的體育活動,讓幼兒在運動中強健體魄。在美育層面,教師可以將藝術活動與戶外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全方位感知和欣賞自然之美,從而提升審美創造能力。
在勞育層面,教師可以將植物種植、環境清理等勞動元素融入戶外學習活動中,強化幼兒的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比如,在春耕時分,教師可以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開展運輸種子的比賽,哪個小組最先以接力的形式將種子運到目的地即可獲勝。這一戶外活動不僅可以強健幼兒的體魄,還可以讓他們認識到糧食來之不易,從而培養珍惜糧食、拒絕浪費的好習慣。
(五)創新運用資源,提高自然資源使用率
學前階段的幼幾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可創新運用自然資源,提高自然資源使用率,引導幼兒深入探索與體驗自然環境,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
教師可以創新利用幼兒園內的自然資源設計戶外學習活動。比如,帶領幼兒來到園內的草地上,在草地上用木棍擺出各式各樣的格子,組織幼兒開展跳格子活動;或是組織幼兒將戶外堆放的稻草制作成攀爬架,讓幼兒完成各種各樣的戶外攀爬活動。這種創新利用自然資源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同時鍛煉幼兒的運動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戶外教學活動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進行針對性設計。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活動應以感知體驗為主。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樹葉飄落、種子發芽等自然現象。對于年齡稍大的幼兒,教師則可將自然教育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拓展活動的深度與廣度。比如,在新年期間,教師可以帶領大班幼兒來到戶外,引導他們收集自然材料,制作舞龍、舞獅道具,從而使幼兒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實踐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親自然理念的影響下,幼兒戶外學習活動迎來更多發展機會。在親自然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幼兒的綜合能力與戶外學習質量都將得到顯著提高。今后,教師可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親自然戶外學習活動,培養幼兒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意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黃麗容.親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戶外活動設計[J].家長,2024(18):177-179.
[2」張麗.親自然教育在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中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4(11):154-156.
[3」陳真.親自然視角下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探索[J].家長,2024(14):173-175.
[4]羅穎.幼兒園戶外“親自然”主題教學活動的實踐策略探析[J].求知導刊,2024(6):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