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引領社會發展,對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變革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高校應顯著提高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對此,廣西北海地區高職院校應抓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這一中心,將人工智能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創造性地搭建“三融兩建”模式,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提升個人就業競爭力。
“三融兩建”的內涵
“三融兩建”模式中,“三融”指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產學融合??平倘诤现荚趯⒂嘘P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教學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產教融合強調校企合作,使教學內容貼合人工智能領域下行業產業的實際需求,在實踐中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產學融合則促進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相互轉化,確保人工智能教育落到實處。“兩建”指建立貫通內外的大數據平臺、搭建創新創業能力孵化平臺。大數據平臺能夠整合校內校外資源,為學生開展創業活動提供豐富的信息;創新創業能力孵化平臺則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全方位支持,從項目的創意產生到具體實施都有本可依。二者并駕齊驅,成為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的助力。
二、人工智能領域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中構建“三融兩建”模式的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領域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中構建“三融兩建”模式的做法具有顯著價值:首先,“三融兩建\"模式能夠緩解當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就業慢的問題。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很多企業都面臨著“更新換代”,崗位數量大幅減少,這無疑增加了就業難度。而“三融兩建”模式會讓學生提前與人工智能接軌,通過自主創業的方式增加就業選擇,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價值。其次,“三融兩建”模式也會讓學生獲得大量資訊和資源。通過搭建完善的信息網絡,學生可實時接受有關人工智能就業的最新消息,發現和探索全新的業務領域,增加就業的可能性。再次,“三融兩建”模式能夠完善高職院校教育體系,提高整體教育質量。通過科、教、產、學之間的融合,可以優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鍛煉學生求真創新的精神,讓教育朝著科研、創造的方向演進。最后,“三融兩建”模式強調產教融合、產學融合,這可以為學生創造大量的實習機會,讓學生盡早與企業對接,深度參與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項目或活動。如此,教育才會幫助學生掌握實際的技能和本領,提升就業水平。
三、人工智能領域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中構建“三融兩建”模式的具體做法
(一)實施科教融合,激發創新創業精神
高職院校應實施科教融合,培養學生探索人工智能的能力,從中孕育創新創業意識。
其一,打造“雙師型”隊伍。一是實施“社會骨干進駐校園”策略,即聘請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人才到校擔任兼職教授或科研導師,分享關于人工智能的科研話題,與學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研究,并定期為學生開設講座或課程。二是實施“教師脫產學習”策略,即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脫產鍛煉,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從開發、實踐到運營的一系列過程,并將這些經驗帶入教學中,讓學生接受前沿技術的熏陶,在理念上實現推陳出新,為日后就業奠定基礎。
其二,設置“人工智能 + ”課程。一方面,在課程內容上,將有關人工智能的最新技術納入到學生日常課程中,確保課程內容與時俱進。如在計算機課程中融入NLP技術,包括文本分類和生成、圖表生成、數據分析和處理、語言翻譯等內容,讓學生感受人工智能在計算機語言取得的突破,也讓學生學習到最新的知識。同時,開設跨學科交叉課程,如在汽車智能技術專業課程中融入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ML)內容,著重教授最新的無人駕駛技術,包括無監督學習技術、神經網絡訓練和設計、算法開發等,讓學生接觸最具發展前景的無人駕駛技術,找到創業機會點。另一方面,在課程實施方式上,開展項目制教學模式。院??山⒊B化的課題申請制度,鼓勵學生申請課題,并為學生建立科研實驗室,開通使用各項科研資源的權限,以科研論文、創業規劃設計書、實際成果等形式完成科研任務,讓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協同發展,提高就業能力。
(二)實施產教融合,助力創新創業素養落地
高職院??蓪嵤┊a教融合,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落到具體實踐中,真正推動“實踐出真知”。
其一,建立“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機制。例如,高??裳埰髽I共同制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設計各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實現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的緊密結合。如在物流管理專業,很多相關企業已經借助人工智能的自動規劃和決策技術開發能夠自主感知環境并作出決策的算法,極大簡化了物流供應鏈效率。對此,校企可以圍繞這一內容合力開發自動規劃和決策技術學習手冊或專題教材,向學生普及該技術的開發方式、應用現狀、未來發展空間。同時,通過模擬真實物流場景,或創設真實的物流管理環境,讓學生直接學習算法技術的研發和使用方式,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完善就業能力儲備。
其二,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院校可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定向培養學生,同時,企業可提前下達“訂單”,鼓勵學生到企業實習,與企業共同研發人工智能新技術。在“訂單式”模式下,校企聯合組織創新創業競賽[2],聚焦人工智能發展和行業需求,開發創新創業項目,優勝項目可進入企業孵化計劃,并投入具體試驗。由此,學生在畢業后既可直接踏入相關崗位,也可進入到大學生創業產業園,讓創新項目“落地生根”,成為有力的就業資本。
(三)實施產學融合,深化創新創業格局
高職院??梢詫嵤┊a學融合策略,引導學生領會創新創業的精髓,幫助學生鞏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成果。
其一,建立知識產權研究試點。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推動“學做相長”格局,將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深度結合。以護理專業為例,學生可通過各種途徑系統了解深度學習技術,之后,結合患者的個人需求,分析深度學習技術還具有哪些未曾挖掘的功能,最終鎖定研究對象。例如,基于深度學習的醫學觀測儀能夠自動識別患者的身體健康變化情況,并以圖像的方式傳達訊息。這有助于護理工作者實時覺察患者的身體狀況,幫助醫生進行診斷。學生可據此申請知識產權[3],實現創新創業能力的協同培養,提高就業實力。
其二,開展常態化“人工智能 + 創新創業思維”訓練活動。從技術創新和商業應用兩個維度出發,讓學生培養商業敏感性和創業能力。例如,將AI技術開發與市場營銷、產品設計相結合,打造全方位的創新項目。從項目設計、技術開發到商業化落地,學生要親力親為。最后,企業可以為有潛力的項目提供進一步的創業孵化支持。如此,學生可掌握自主開展商業活動的密碼,便于日后靈活地就業。
(四)建立貫通內外的大數據平臺,促進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信息涌流
高職院校應借助數字信息技術搭建貫通內外、上下聯動的大數據平臺,打造四通八達的信息網絡,讓學生全面實時接收有關人工智能的信息,加快創新創業能力的協同培養。
其一,建立鏈條完善的內部大數據平臺。例如,建立內部知識庫,匯集由各權威人士提供的最佳研究成果,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案例,讓學生吸收前沿技術經驗。同時,為強化人才培養與就業數據的精準對接,可以建立人才追蹤系統[4,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不僅如此,依托追蹤系統還可以實施就業需求動態分析,形成行業崗位需求預測模型,并為學生提供技術建議、市場分析和融資機會等信息,幫助其順利開展創業活動。如此,學生會更有效地培養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
其二,建立開放共享的外部大數據平臺。例如,建立對接各主體的標準化數據客戶端,打造涵蓋各領域的信息蓄水池。接入企業數據,搜集行業數據、技術需求和市場趨勢等信息,為高校和創業團隊提供真實的行業數據支持。接入政府和行業數據,整合宏觀經濟數據、政策信息和市場預測結果,幫助高校和企業把握政策方向和市場機會,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創新和創業策略。接入金融、服務業、制造業等行業數據,滿足各專業學生需求,這有助于學生進行新技術探索和創業項目開發,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五)搭建創新創業能力孵化平臺,筑牢人才培養堡壘
高職院校要通過聚集各方力量、各方資源搭建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平臺,為學生創造足夠的學習空間,為學生日后的就業提供充足保障。
其一,政府部門可發揮首創作用,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例如,設立“高職院校人工智能創新創業人才托舉”專項基金,提供早期研發經費、市場調研補貼等。同時,通過給予政策優惠,如優先申請研發資助、提供研發基地等方式,支持高校和企業共同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為學生解決就業技能培養的后顧之憂。
其二,打造國內外合作平臺,為創新創業能力協同注入活力。一方面,與當地知名企業聯合建立實戰工作坊,通過設立“高職人才后備隊支持計劃”,鼓勵學生進行技術交流、項目競賽、商業探索等活動。另一方面,要放眼全球,與國外企業聯合實施“高職人才連‘云’港”計劃,如依托中國-東盟(華為)人工智能創業中心[5],邀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互聯網企業共同成立東盟語言處理研發部,開展面向東盟的語言翻譯、語音識別和數據分析活動,鼓勵學生在畢業時到東盟國家就業創業,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
其三,搭建輻射式創新創業生態圈,擴大人才培養隊伍。例如,動員社會各群體、各組織、各機構等,建立區域化創新創業聯盟。如比亞迪在廣西地區設立分公司和研究基地,高職院??梢宰寵C械專業的學生到這些單位實習,對機械領域的內容進行創新分析和研究,開發與眾不同的新能源車輛發展方案,并將成果上報分公司,以進行后續的研究和推廣。這能夠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的社會影響力,為學生的就業賦能。
四、人工智能領域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中構建“三融兩建”模式的效果
(一)革新教學方式,完善教學內容
“三融兩建”模式能夠革新教學方式,完善教學內容。一方面,在“量”上,拓展了課程的寬度,讓學生受到了涵蓋自身所學專業、人工智能、創新創業等內容的教育。另一方面,在“質”上,增加了課程的厚度,讓課程密切貼近時代潮流和就業需求,促使教育人工智能化。共同開展項目式教學、探究型教學和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扎實落地。
(二)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競爭力
“三融兩建”模式能夠有效拓寬就業渠道,增加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生在掌握人工智能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創業思維和市場敏感度。通過參與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和活動,學生能夠發現新的業務領域和就業機會,也可以憑借項目成果自主創業。同時,在大數據平臺的扶持下,學生及時了解到豐富的就業信息和行業動態,更加精準定位職業方向。在前端和后端都得到了有力的就業支持。再者,學生通過直接進入合作企業工作,實現學習與就業的無縫對接,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訓練了職業技能,就業后能夠更快適應工作崗位,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能夠提升整體就業質量。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模式應圍繞“三融兩建”展開,通過實施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產學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通過搭建貫通內外的大數據平臺、創新創業能力孵化平臺,助力學生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為人工智能長足發展貢獻更多優秀的青年力量。
作者單位:蘇菲北海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唐靜,顏鵬,黃波.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03):77-79.
[2]黃明睿,歐陽奕濱,侯永雄.“人工智能 + ”賦能創新人才培養的困境與策略——以高職院校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13):180-189.
[3]劉金文.校企合作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討[J].國際公關,2023,(24):167-169.
[4]許緩緩,吳小露,崔新華.“新工科”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17):177-180.
[5]方昉,章永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人才資源開發,2023.(0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