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5-0090-02
一次機緣巧合,遇到一位學生家長,當知道我是孩子的老師后,便迫不及待地與我聊起孩子人校以來,上體育課及參與體育活動后產生的一些變化。以前孩子在家對體育避而不談,現在回家后總是主動地和家里人聊起體育課上的趣事,每次都表現得滿心歡喜、意猶未盡;孩子在喜歡上體育課后,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遇到困難時,不再像以前那樣輕言放棄。同時,學校里的好朋友也越來越多。現在,孩子不僅自己喜歡體育,還主動帶領全家人一起參與體育運動,并在社區舉辦的家庭運動會中獲得了冠軍,被區總工會評為了“幸福家庭”…
看著家長自豪、喜悅的樣子,我陷入思考:平時教學研討中,我們主要從教師視角關注體育課的教育意義,但是對學生和家長的直觀感受關注還不夠多。“愛玩”“愛動”的學生側重于從體育課的有趣、好玩來感受體育課的效果;“愛娃”“愛家”的家長則側重于從體育課對于孩子和家庭是否產生了積極作用來感受體育課的效果。體育課如果要同時滿足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期許,就需要聚焦三重向度。首先是“有意思”的興趣向度,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次是“有意義”的學科向度,培育學生成長成才;最后是“有幸福”的生活向度,促進家庭和睦幸福。
一、由“塞”到“拿”,回歸“有意思”的體育課
第一重向度是立足學生感性認知視角的興趣向度。由于認知發展特點,學生的感性認知優先于理性認知,而“有意思”作為體育課的漂亮“外衣”,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俘獲”學生的心。“有意思”意味著內容、形式等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覺得有趣,覺得“好玩”。平日與同行交流時,經常聽到大家談論的一種現象就是“學生很喜歡體育活動,但是不喜歡體育課”,說明有些體育課距離“有意思”還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由于學生主要是從感性認知視角看待體育課,而教帥更汪重從埋性認知視角賦予體育課“意義”,于是出現了學生想“玩”和教師想“教”之間的矛盾不能夠有機統一,長此以往,學生對于體育課的興趣也隨之降低。所以,要讓學生喜歡體育課,需先讓體育課變得“有意思”,變得足夠“好玩兒”。賦予玩教育目的和教育意義,玩將成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強調體育課教學方式要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而“有意思”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的主導因素,能夠從教師的“塞”轉變為學生的“拿”,讓學生在課前有期待、課上能投入、課下留回味。回想起那位家長對于自己孩子積極變化的驚訝“我女兒現在放學回到家以后,都會跟我們滔滔不絕地聊起體育課上的趣事”可見,“有意思”的體育課讓學生的感性認知得到了積極反饋,才會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分享感受。
如何回歸“有意思”的體育課?需要上“心”更要上“新”。一方面,多用心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摸準學生的興趣“穴位”,方能對癥下藥;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煥新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法,以優選內容和豐富形式持續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如,筆者留意到幾名學生書包外露的飛盤,便悄悄地“打聽”起情況,原來是一些學生最近迷上了飛盤這項新興體育項目,班級里掀起了玩飛盤的熱潮。了解情況后,筆者表面默不作聲,內心卻決定給學生們一個小小的驚喜。于是,利用閑暇時間,筆者悄悄研究起了飛盤教學,購買了飛盤器材,擇機向學生開設了極限飛盤大單元教學,教師的上“心”和內容的上“新”讓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由“拿”到“要”,塑造“有意義”的體育課
第二重向度是立足教師理性認知視角而言的學科向度。不同于學生的感性認知,教師對于體育的育人價值有著專業理解,不斷探索通過教育手段在學生腦海中構建意義世界,彰顯“體育即教育”。當體育課回歸“有意思”之后,學生的參與興趣大增,逐漸沉浸在快樂的體育課堂中。但是,無目的地玩,可能會與教育目的背道而馳,有目的地玩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師帶有教育目的的引導是讓“有意思”的體育課走向“有意義”的關鍵。“有意義”意味著要發揮體育的特殊育人作用,讓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設置目標、有意創設情境、積極展開互動、主動引導體悟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體育對于內心深處的真實“刺激”。如,一場激烈競賽后感受到付出努力、尋求合作就能夠獲得勝利的自信,或是在一場焦灼比賽中,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葬送全場努力的刻骨銘心的記憶,或是一次大強度的練習,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極限等這些“刺激”的不斷累加帶來的是學生深刻感受到體育之“魂”,體會到體育的“意義”所在,讓體育也逐漸成為學生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和開發自我的工具,推動學生從主動地“拿”走向積極地“要”,從課上到課下、從校內到校外、從短期到長期,逐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回想起學生家長談起孩子的后期變化,一方面是遇到困難不再輕言放棄,另一方面是與班級其他學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變化都體現了“有意義”的體育課所呈現的積極結果。
如何塑造“有意義”的體育課?既要“針對”,又要“真實”。其中,“針對”是指針對目標塑造“意義”,如,聚焦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行為形成、培育體育品德等,讓學生感悟到追求卓越、獲得尊重、團結友愛等的社會價值。如果說“針對”是塑造“有意義”體育課的骨骼,那么,“真實”一定是填充其間的血肉,通過真實學習情境、負荷強度和身心“刺激”等,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體育課所帶來的教育價值,實現理想與情感的升華,讓體育印記銘刻于心。如,筆者在籃球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應激情境下的情緒控制能力不足問題,以“常賽”為抓手,組織開展籃球系列比賽,讓全體學生投身到開放式真實情境中。比賽過程中“風波”不斷,吵架、內訂時有發生,筆者及時抓住育人時機,引導學生學會“駕馭”情緒、達成目標,賽程后期學生情緒控制能力顯著提高,塑造“有意義”的體育課獲得實效。[2]
三、由“要”到“給”,探索“有幸福”的體育課
第三重向度是立足家長價值認知視角而言的生活向度。不同于學生的感性認知和教師的理性認知,家長主要從價值判斷上感知體育課給孩子的生活帶來的變化。相較教師而言,最了解學生的莫過于家長,與學生朝夕相處的家長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其細微變化。之前偶遇的家長就講述了孩子積極參與體育課后的種種變化,并自豪地提到全家人在孩子的影響和督促下,每天一起去鍛煉,還受到了區總工會的表彰可見學校體育產生了更加豐富的作用,它不再囿于校園圍墻之內,而是融入了家庭生活中,成為家庭關系的“減壓閥”和“潤滑劑”,不斷滋潤著家庭幸福,筆者把這種現象總結為體育課的第三重向度,即“有幸福”。“有幸福”意味著體育的功效已通過學生“給”到家庭,讓家庭更加快樂、幸福。學生在學校里,通過參與“有意思”的體育課,不斷提高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而后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逐漸進入“有意義”的體育課,從而產生諸多內在和外在的變化,這些積極的變化被朝夕相處的家人們觀察和捕捉到,發現他們開始愛體育、懂體育、會體育和能體育。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生化身為整個家庭參與體育的引導者和督促者,整個家庭在學生的“反哺”下積極投入到體育運動中,體育成了家庭“剛需”,也是維系和睦家庭的“共同語言”,整個家庭在運動中相互支持、相互欣賞,也因此變得更加幸福和睦,實現了生活即體育、體育即生活的體育生活化目標,也讓體育課成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有效路徑。
如何探索“有幸福”的體育課?學校體育不能只唱“獨角戲”,應該由學校“搭臺”,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唱戲”,實現多元聯動。因此,要加強探索通過多元聯動將體育帶來的幸福體驗延伸到生活中的實踐路徑,不斷提升學生及家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體育教師要有高站位和大格局,通過課堂教學把千萬家庭引向追求幸福的體育運動中,提升人民幸福感,不斷深化“大健康”理念,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參考文獻:
[1]季瀏.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2242(5).3-17.67.
[2]高家堯.化比賽風波之“危”為“常賽”育人之“機\"[J].中國學校體育.2023.42(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