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5-0086-02
《中國學校體育》雜志“草根爭鳴”欄自總第191期話題研討綜述:
基本運動技能不僅是兒童身體認知發展的起點,也是體育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載體。為深入探討基本運動技能的教學實施策略,本期“草根爭鳴”研究通過平臺研討、案例分析、專家答疑等多種形式,聚焦基本運動技能教學策略,形成以下共識。
一、構建主題學練路徑,靶向突破學練難點
基本運動技能作為學生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發展的基礎支撐,對增強學生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及健康素養具有核心價值。然而,教學中,如果技能練習存在重復性高、形式單一等特征,易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不足與參與惰性,進而制約技能習得與體能發展質量,對此,可以構建以主題為錨點的學練體系,實施對基本運動技能學練難點的精準突破。
浙江戚奇奇認為,可通過構建沉浸式主題情境教學體系,系統性突破基本運動技能的教學難點。其核心主張為:以“森林運動會”等具象化、游戲化的主題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角色代入與動物動作模仿,完成跑、跳、爬等基礎動作的專項化訓練,并深度融合生活化場景設計,符合低學段學生注意力短時聚焦、偏好具象化的認知特點。新疆楊銀東認為,游戲化教學通過構建“寓教于樂”的學習場域,精準激活學生的運動潛能與認知興趣,在技能習得的關鍵節點上實現突破性進展。其核心主張為:以障礙跑、接力賽等動態化游戲為載體,將跑、跳、投擲等基本運動技能練習融入趣味化任務情境,借助團隊協作的互動機制與游戲規則的激勵效應,使學生在愉悅體驗中自然領悟動作要領,攻克技能難點。山東王曉娟認為,以“紅軍突圍”視頻為背景,創設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扮演紅軍戰士,完成匍匐前進、跳躍障礙等任務。這種情境化的主題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他們對運動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主題與技能的緊密結合,通過多媒體技術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完成主題任務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實現主題教學與技能學練的有機融合。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突破基本運動技能難點時可遵循“興趣驅動一情境沉浸一游戲強化”的教學閉環模式。該模式以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為起點,通過創設沉浸式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手段、虛擬現實(VR)技術等進行輔助,使學生在高度參與感中深度體驗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
采用情境模擬法,創設貼近生活的運動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練習。模仿動物動作完成跑、跳、爬練習。如,“袋鼠跳”任務要求連續跳過5個間距0.5m 的障礙圈,強化下肢爆發力;“猴子爬行”任務通過低欄架橫向移動,提升肢體協調性。通過趣味情境降低技能練習的枯燥性,適應低學段學生注意力特點。
游戲化教學,將技能點融入趣味游戲,將跑、跨、鉆等技能融入游戲規則。如,學生需跨越30cm高墊子、鉆過60cm直徑圓環,并在終點完成沙包投擲(目標框直徑 1m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游戲規則自然強化動作要領,解決平衡、投擲等技能難點。
二、構建能力遷移思維,銜接專項運動技能
基石,二者之間存在內在邏輯聯系。在教學實踐中,合理設計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運動技能的銜接路徑至關重要,能夠使學生將基礎運動能力有效轉化為專項運動能力,避免“學用脫節”現象。
新疆胡濤波認為,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運動技能的銜接是動態的、系統的教學過程,需要準確把握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科學設計過渡環節,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實現自然銜接。浙江李峰認為,采用遞進式課程能使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運動技能有效銜接,他主張構建“基本技能至專項技能”階梯課程,水平一學練跑、拍、傳、拋接等籃球基本動作,確保學生具備銜接水平二運球、投籃等專項技術的技能儲備。浙江戚晨程認為,從基礎到專項學練要依據動作技術的遷移,通過生活化場景降低技術門檻,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遷移能力,理解各項技能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計劃,引導學生將基本運動技能中的協調性、靈活性等要素有效遷移到專項技能學習中。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基于兒童動作發展規律,可構建“三階銜接”教學模型,遵循“前瞻規劃一梯度實踐一遷移引導”的教學邏輯,以有效破解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運動技能銜接中的斷層問題,實現動作經驗的連續建構。
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將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有機地整合到課程體系中,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的教學體系。在低年級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分階段積累體能和動作經驗,自然過渡至專項運動技能。如,水平一通過“拍球接力賽”強化控球能力(單手拍球30次不中斷);水平二設計“移動運球”任務(繞標志筒運球,間距 2m );水平三引入實戰情境(3VS3半場對抗),綜合運用運球、傳球技能。設計由易到難的比賽與訓練情境,強化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運動技能的內在關聯,輔以動態教學反饋,幫助學生在漸進實踐中完成運動能力升級。
強化技能遷移能力,將基本運動技能中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專項運動技能學習中。如,用軟球、沙包等模擬投籃,紙箱作為籃筐,要求學生站在 3m 線外投擲軟球入箱(箱口直徑 50cm ),設置不同高度和距離的“籃筐”(如大紙箱、標志桶等),讓學生根據目標進行投擲練習,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嘗試和調整,提高他們的投擲準確性和力量控制能力。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投擲情境下的動作要領,幫助學生總結經驗,增強其技能遷移意識,使其更好地領悟和掌握專項運動技能,實現技能學習的連貫性和高效性。
三、構建三維評價體系,動態追蹤成長軌跡
評價是基本運動技能教學的導向標和助推器。單一的結果性評價(如,達標測試)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技能發展過程,亟須構建兼顧動作質量、應用能力和進步軌跡的多維評價體系。
新疆王彥軍提出“三維觀察方法”,即通過課堂表現、階段測試及行為檔案3種途徑,結合量化數據與質性分析,全面評估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規范性與進步軌跡。學期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手冊,反饋其在基本運動技能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針對性地改進建議,為后續專項運動技能學習提供有力支持,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連貫發展。新疆李懿春提出在基本運動技能的評價中,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努力程度,而不僅是技能的最終表現。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如出勤率、學習主動性及任務完成度等)和應對挑戰的表現(如,堅持精神、嘗試高難度動作的意愿以及抗挫折能力等),可以全面衡量學生在基本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的投入度。浙江張漢良主張“多元動態評價”,課堂即時反饋(AI設備 + 視頻回放)、階段測試(實戰表現)、學生互評(異質分組合作),同步調整教學策略,強化技術理解與交流能力。浙江孟曉碧認為,可構建“全人評價體系”,除技能測試外,增設情境決策、闖關任務等過程性記錄,結合個性化評估(自選路線與方式),關注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動態追蹤學習軌跡。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實施“發展性評價 + 技術賦能 + 個性化追蹤”的復合模式,能有效破解技能評價中“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輕個性”的情況,為制訂差異化教學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如,學校測評時不僅要關注走、跑、跳、投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情境中的判斷、決策和解決問題等行為;應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如,測試項目時設置闖關項目,設置多個關卡,教師記錄每個關卡的表現;同時技術賦能不可缺少,如,通過有關App(如,“天天跳繩”等),家長可以記錄學生在家的練習情況,教師則提供專業指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不僅拓寬了技能學練的時空范圍,還將課堂學習延伸至日常生活。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評價改革正在深化。課程標準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評價應關注學生在運動中的情感體驗、社會適應等維度。如,在評價中增設“幫助同伴次數”“創新動作數量”等指標,引導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發展體育品德和健康行為。通過構建多元、動態、科學的評價體系,教師能夠精準診斷問題,學生能夠清晰認知進步,最終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良性循環。
—湯能杰(浙江省余姚市泗門鎮中心小學,浙江 寧波315470)整理